任光禄竹溪记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b,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c,曰:“母以是占我花石地d。”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e。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f,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g,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h,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i?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j!
  (《荆川先生文集》卷一二)

注释:


  a 任光禄:唐顺之的舅父,姓任,光禄指其舅父为光禄寺官员。光禄寺掌管祭享、筵宴、宫廷膳羞之事。光禄之名始于汉代,魏晋以来逐渐演化为主管宫廷膳食的机构。
  b 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
  c 芟(shān):除去。
  d 母:同“毋”,不要。
  e 稿:同“槁”,干枯。下句“又多稿死”,同此。
  f 荆溪:水名,在今江苏宜兴南部,流入太湖。
  g 蓊(wěng)然:草木茂盛之状。
  h 孑孑然:其后重复“孑孑然”三字,疑为衍文,今删去。   偃蹇(jiǎn):高傲。 孤特:孤高独立。
  i 间:间隔,隔离。
  j 重:甚,很。
  大意:
  我曾经游览过京城官宦富贵之家的园林,看到那里的收藏,从极远边地到海外的奇花异石,无不搜求罗致其中,搜求罗致不得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作柴烧,修建园林时也一定购买搜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块奇石,有的用百钱买一株奇花,也毫不吝惜。然而,如果有竹子占据其间,有人就会砍伐锄掉,说:“不要让它占了我放置奇花异石之地”。但京城人如果想要得到一株竹子,就不惜花费数千钱;然而一遇霜雪,竹子便枯槁而死。因为竹子难以搜寻又易枯死,因此人们愈加珍爱它。但江南人则讥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當柴烧的东西视为宝贝。”
  唉!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吧。而边地和海外,或者向来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真是可笑。俗话说:“人离开家乡会更卑贱,物离开本土会更宝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父任光禄君在荆溪边上构筑园林,遍植竹子,不种植其他的花木。竹林间建有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竞争池亭花石,独取本土所产花木,可以不费劳力而使满园丛密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竹溪主人’。外甥你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认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竞争,而随意取本土所产,恐怕还是深爱竹子,而不愿意告诉别人吧?过去人们谈论竹子,认为它没有动人的声音、姿色、香味,因而不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然独立,有如清高傲然、特立独行的士人,不随顺于尘俗。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而且那些京城人难道是真了解竹子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以此与别人争夸斗富,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重视竹子,都是不了解竹子的体现。
  任君生长于热闹繁华的环境,却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他一概摒弃。他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的品格,正是他对竹子有所心得所致。世上可喜可玩之物,原有不能割舍的?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足以让他随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所重,对此我更加有感受了。

【解读】


  考察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往往会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中,思考人生的道路,探求为人处世的方式,追寻道德的观念。单从植物来说,梅、兰、竹、菊“四君子”备受推崇。这种推崇,实际上是对君子品格的肯定,是人们对特定人生理想、操守、道德的向往、追求和坚守。质而言之,这种推崇是发自内心、绝假纯真的,非为取悦他人,亦非附庸风雅,而是为了提升自我。
  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唐顺之的舅父之所以爱竹,是因为他“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的人格特质与竹子的自然品性有内在的一致性。他在园中遍种竹子,自适其中,他的心灵便在丛丛竹林间获得安宁,道德品格也在竹林间获得了提升,他才是真正懂得竹子的人。
  人们对于道德的追求,对于品格的恪守,往往外化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生活情趣里。我们提倡高雅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的核心即向上、向善以及真实不虚。(翊欣)
其他文献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和县两级。这两级的最高长官不允许武将担任,也不在当地的行政官员中产生,而是实行“差遣制”,即由朝廷派文官去擔任,并且三年一换,不得连任。而对这两级官员的监督,是通过通判和监司进行的。  通判是州的最高监察官。通判这个角色很特殊,他不是知州的副手和属官,而是与知州一起处理政务。重大的决定必须由他们两个人共同签署,才算生效。这样一来,州一级的首长实际上成了二元制,其中
期刊
云梦睡虎地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代简牍文书中,都有民间日常选择时日吉凶的书——《日书》。而且,睡虎地秦简《日书》和放马滩秦简《日书》中都可以看到用以纪时和占卜的十二种动物。这十二种动物有时与十二地支对应,类同后来的十二生肖。有人认为,这或许可以看作后世十二生肖的雏形。其实,两种《日书》中的十二种动物和后来的十二生肖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有“鼠”与地支“子”相互对应(李菁叶:《睡虎地秦简与放马滩秦简(日
期刊
提到“扑满”,我们也许会感到陌生,如果说“存钱罐”,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扑满”就是存钱罐,又称悭囊、闷葫芦、哑巴罐、储钱罐等,其外形呈圆体,平底,中空,顶上有可以投钱的长条状孔,是古代先民用于储蓄钱币的容器。  古时的扑满主要用泥烧制而成,也有陶制、瓷制、竹制等,几乎家家都有。总体而言,中国古代通行的是圆形方孔钱,先民们为储存之便,用泥作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的铜钱
期刊
谈及现代人的服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衣服和裤子。裤子作为代表性的下装,是男女老少通用的服饰。然而,如果追溯历史,裤子的出现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晚得多。  相较于上衣和裙装,裤子是比较晚才出现的。连带着,“裤”这个字也是较晚才出现的。它的结构简单明了,由“衣”和“库”两部分组成。“衣”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衣服有关;“库”则表示字的读音与之接近,同时,也将其表示“容纳”的含义带入了整个字中。  “裤”的意
期刊
中国古人对“满招损,谦受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损益、盈亏变化之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历史,正如司马迁所言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所以古代中国不仅有悠久的修史传统和大量的历史文献,更有从历史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智慧启迪和哲学思考。春秋时期道家创始者老子曾在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一职,他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悟出了“知其白,守其黑”“大巧若拙,大辩
期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一章讲社会群体意志和国家意志之间的关系。  用“善”保证学习进步的平等,用“信”分配社会建设的红利,社会就会活起来、火起来。虽然各种意见也会层出不穷,各有偏颇,但决策者把握住“善”与“信”的枢纽,就总是能为天下人整合出恰当
期刊
关于“春秋五霸”,历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说到吴王阖闾(以及夫差)和越王勾践,我们就会想到“吴越争霸”“卧薪尝胆”“西施入吴”等历史故事。细究起来,吴越两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广为流传,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主要是故事本身十分精彩、颇具魅力,而精彩的故事,必然要有详细的史料作为支撑,这就要归功于《吴越春秋》和
期刊
人们经常把书比作精神食粮,若从这个角度进行解读,读书也可以理解为吃饭。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到别人家里“蹭饭”的过程,譬如读《论语》,就是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家中去“蹭饭”;又如读《上林赋》和《子虚赋》,就是到司马相如的家中去“蹭饭”;再如读《西厢记》,就是到王实甫的家中去“蹭饭”。   想来古人都是好客的,他们不会因为我们的冒昧到访而闭门不纳。书在那里,饭和菜就在那里,你想吃就吃,至于能吃多少,就要看你
期刊
书法的历史与汉字的历史是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因为书法是以汉字形体作为造型对象的艺术,汉字结构的演变对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汉字没有走向拼音化,而成为一个单独发展的文字系统,不仅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关系着中国书法的地位和命运。  谈中国书法,首先要说说汉字的起源问题。  自然,是美的化身,自由的元素,永恒的象征,它以无限的丰富性和深邃性使人类倾倒。人类童年时代与自然的最早
期刊
茶圣被称“茶博士”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中,记载了茶圣被“授予”茶博士这一称号的故事。文中写道:“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时茶饮初盛行。陆鸿渐(即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乃手自烹茶,口通茶名,区分指点。李公心鄙之。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此茶博士之名之始也。”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茶饮初盛行”之时。李季卿本是李唐宗室,长期生活在北方,对于茶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