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田甲烷吸收及影响因素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小麦田的CH4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度、水分、无机氮等相关影响因子,以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CH4排放通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及常规耕作麦田CH4的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且变化趋势一致;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各处理的CH4平均吸收通量、季节吸收量差异显著(P〈0.05).在小麦生长季内,各处理农田均表现为CH4的吸收汇.各处理CH4季节吸收通量表现为: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
其他文献
通过室内好氧、厌氧2种培养,研究了3种不同填埋年限垃圾渗滤液在红壤和潮土中的生物降解动态.鲜样、天井洼样、水阁样垃圾渗滤液分别为填埋0年、4~5年和12年的垃圾渗滤液.结果表
通过连续两茬油菜盆栽试验,分析了硫对土壤pH、电导率、交换性阳离子和水溶性阴离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能显著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电导率;施硫会使土壤交换性Na+和交换性K+含量升高,并加剧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总量的累积;施硫对交换性Ca2+和Mg2+含量影响较小,也未能显著改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碱化度.与尿素相比,硫包膜尿素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交换性阳离子和水溶性阴离子影响较
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苗期不同灌水量对两个抗旱性不同的花生品种“农大818”和“鲁花11”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花生叶片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叶片丙
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对岷江上游耕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并引入二项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到道路、河流和
采用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IRGA),在野外连续定位测定了川西亚高山冷杉原始林的土壤呼吸,并对其不同土层(0、5、10、15和20cm)的温度进行了同步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呼吸的日、季节动态变化,及其与不同土层温度的关系和土壤呼吸Q10值变化.结果表明:冷杉原始林土壤呼吸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土壤呼吸的日最高值出现在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8:00—10:00,与土壤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80、900、1800和2700μg·kg^-1)多氯联苯(PCBs)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膜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
运用亮蓝溶液染色示踪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长白山北坡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大孔隙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2种类型土壤大孔隙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由水平剖面染色面积
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s,OTCs)装置,以水稻品种“3694繁”(Oryzasativa L.)为材料,研究3种处理:过滤大气(CF,O3浓度约为20nl.L-1)、环境大气(NF,O3浓度约为40nl.L-1)和高浓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室内模拟法,研究了长期施钾对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轮作制度下黑土、塿土和灰漠土钾素固定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施钾对水云母含量较低土壤的钾素固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埋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因植物生态类群(杂草、草原植物、草甸植物、沙生植物)而异.种子埋藏1年后,多年生植物萌发率没有明显提高,而1年生植物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