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农田灌溉水渠已经成为广泛推广应用的水利工程项目,建好、管好、用好农田灌溉水渠,可有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效确保农田作物高产,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要发挥农田灌溉水渠的最大功效,就必须注重建设施工的质量,从施工技术上把好质量关。基于此,以下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传统的农田水灌溉以粗放型为主,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结合我国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实际,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刻不容缓。当前节水灌溉的技术形式不断增多,在保证农田种植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化发展,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节水方案。
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的基本内涵
灌溉用水系数是表示和反映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基准之一。灌溉用水系数是田间作物用水量与灌溉系统指定水量的比率,与农业灌溉状况、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灌溉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混凝土分析中。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效率的基本影响因素包括漏水、漏水、蒸发损失等。
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2.1地下水取水量统计困难
以某市大型样点灌区潘庄引黄灌区为例,根据灌区农田灌区水源实际情况,潘庄灌区农田灌溉水源主要为引黄水及地下水,以此根据《技术导则》“首尾测算分析法”潘庄灌区农田灌溉毛灌溉用水量由为渠首引黄河水水量和地下水取水量组成。而根据统计数据潘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范围内共有灌溉机井38000余眼,且灌溉机井大都由农户自行管理使用,灌溉时机及亩次灌水量随机性较大。以现有基层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精确量测灌溉地下水取水量不仅任务量大,而且统计精度难以保证。
2.2不同水源类型对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灌溉水资源在规模相同的农田灌溉区,对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也有不同的影响。根据不完整的统计分析,灌区水资源利用系数(0.0667 ~ 0.303)hm 2的规模比自流农田灌溉水利工程高0.025。对于小规模灌溉来说,供水灌区灌溉用水系数约为0.019,高于自流量分流灌区,充分证明了供水灌溉渠灌溉用水系数高于自流量分流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流量灌溉区的灌溉用水往往会消耗一定的自我维持费用。
2.3净灌溉用水量的获取误差
由于典型田块的灌溉情况观测及水量测量主要依靠基层水管单位,基层观测员层次低直接影响测算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一是由于基层水管单位缺少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基层观测人员大都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水平较差,而且观测人员员常变动,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基层观测人员观测频率也存在不同程度偏差,主要因素是观测人员与种植户并不是同一人,不能及时掌握灌水时机,从而影响到典型田块观测数据的真实性;三是由于观测人员理论技术水平有限,对土壤取样数量、作物不同生长期土壤取样深度、灌前灌后的观测时机、取样后的记录及处理都缺乏精度,造成基础数据偏差过大。
3解决措施
3.1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效率
为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要重视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利用,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减少对淡水的使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设置雨水自动收集系统,为旱季农田灌溉提供便利。要做好对现有排灌渠道的改造工作,农田旁应修筑道路,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要积极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墒情,使土壤具备更高的蓄水能力。针对农田规模较大的区域,若水资源短缺,则可通过引水和跨流域调水等方式满足农田灌溉需求。此外,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水利工程,各个水利工程彼此之间应相互联动,满足不同区域内农田灌溉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造成浪费。
3.2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节水技术体系
要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维护力度,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使用功能正常发挥,在进行维护时也要选择先进得当的技术,提高维修效率。在完善节水工程的前提下,对节水技术体系进行健全,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如水利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等,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宣传,将节水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地区间农业差异性,合适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切实保证农田灌溉充足,水资源高效利用。
3.3农田灌溉水渠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
农田灌溉水渠施工周期与进度都在项目启动前作了明确的预期规划,因此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项目的科学管理,要求不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提升管理技术水平。不论在何种工序中,都要及时安排专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人。所有人员在上岗前都要接受安全施工培训,在岗施工期间也应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和施工技术培训,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规范高质量施工的责任心。项目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起监督管理责任,注意在巡检中善于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调查和评估施工人员是否对周围的农田作物造成破坏,是否存在转换工艺、缩减工序、偷换材料等情况,是否存在不安全、不规范的施工习惯等。通过施工项目科学管理,可以有序推进施工,优化施工质量,扩大环保效果。
3.4重视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工作,在灌溉季节及时作出指导方案,对不同区域内的灌溉实际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灌溉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对所属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产权清晰,保证新技术可以顺利施用,提高节水工作管理水平。此外,还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对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增加区域内水库数量,减少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同时还要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
3.5连乘法估算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城市大面积灌溉区是典型的平行渠道,即多个低层渠道均由同一顶层渠道提供,即平行渠道系统。主分支通道与分支通道的连接模式通常是一种非等效的平行通道系统,即多个分支通道的分流流量和通道用水系数不同,各段的主通道流量和通道用水系数也不同。因此,传统的“连接方法”在计算灌溉渠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方面极其复杂。但是,该计算并不是为了维持灌区总供水效率而计算渠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而只是为了反转水库渠道头的供水,因此只需计算一条线路从供水点到渠道头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这样可以将平行通道简化为串联通道,并且计算简单可靠。
3.6加强鼓励和宣传引导
当前,大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灌溉中,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并不深入,不知如何应用节水技术。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时间,基层农业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技术宣传队伍,加大对区域内广大农户的宣传力度,通过广告、宣传单页、广播、微信、抖音等多种方式讲解节水灌溉技术、设备的应用优势,使农户掌握节水灌溉技术要点,为后期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入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设备,提升农田灌溉节水效果。
结束语
农田灌溉水渠的施工建设近年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虽然水渠结构是水利工程项目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但其施工过程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施工技术上存在难点。只有坚持优化施工技术,才能控制影响施工质量的诸多因素。施工人员应重视加强环境可行性调研、材料质量把关、项目科学管理、现场技术控制等技术要点,确保农田灌溉水渠施工质量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贡献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張志成,宋泽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解析[J].湖南水利水电,2020(05):68-69.
[2]刘俊斌.某地区农田灌溉水重金属污染特征探析[J].化工管理,2019(31):194-195.
[3]鄢文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1(11):54-57.
[4]李尤亮,王杰,曹言,张雷,戚娜.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进展[A].云南省水利学会.云南省水利学会2018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云南省水利学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8:7.
[5]黄昌硕,耿雷华,陈晓燕.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35(01):82-85.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传统的农田水灌溉以粗放型为主,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结合我国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实际,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刻不容缓。当前节水灌溉的技术形式不断增多,在保证农田种植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化发展,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节水方案。
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的基本内涵
灌溉用水系数是表示和反映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基准之一。灌溉用水系数是田间作物用水量与灌溉系统指定水量的比率,与农业灌溉状况、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灌溉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混凝土分析中。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效率的基本影响因素包括漏水、漏水、蒸发损失等。
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2.1地下水取水量统计困难
以某市大型样点灌区潘庄引黄灌区为例,根据灌区农田灌区水源实际情况,潘庄灌区农田灌溉水源主要为引黄水及地下水,以此根据《技术导则》“首尾测算分析法”潘庄灌区农田灌溉毛灌溉用水量由为渠首引黄河水水量和地下水取水量组成。而根据统计数据潘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范围内共有灌溉机井38000余眼,且灌溉机井大都由农户自行管理使用,灌溉时机及亩次灌水量随机性较大。以现有基层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精确量测灌溉地下水取水量不仅任务量大,而且统计精度难以保证。
2.2不同水源类型对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灌溉水资源在规模相同的农田灌溉区,对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也有不同的影响。根据不完整的统计分析,灌区水资源利用系数(0.0667 ~ 0.303)hm 2的规模比自流农田灌溉水利工程高0.025。对于小规模灌溉来说,供水灌区灌溉用水系数约为0.019,高于自流量分流灌区,充分证明了供水灌溉渠灌溉用水系数高于自流量分流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流量灌溉区的灌溉用水往往会消耗一定的自我维持费用。
2.3净灌溉用水量的获取误差
由于典型田块的灌溉情况观测及水量测量主要依靠基层水管单位,基层观测员层次低直接影响测算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一是由于基层水管单位缺少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基层观测人员大都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水平较差,而且观测人员员常变动,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基层观测人员观测频率也存在不同程度偏差,主要因素是观测人员与种植户并不是同一人,不能及时掌握灌水时机,从而影响到典型田块观测数据的真实性;三是由于观测人员理论技术水平有限,对土壤取样数量、作物不同生长期土壤取样深度、灌前灌后的观测时机、取样后的记录及处理都缺乏精度,造成基础数据偏差过大。
3解决措施
3.1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效率
为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要重视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利用,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减少对淡水的使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设置雨水自动收集系统,为旱季农田灌溉提供便利。要做好对现有排灌渠道的改造工作,农田旁应修筑道路,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要积极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墒情,使土壤具备更高的蓄水能力。针对农田规模较大的区域,若水资源短缺,则可通过引水和跨流域调水等方式满足农田灌溉需求。此外,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水利工程,各个水利工程彼此之间应相互联动,满足不同区域内农田灌溉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造成浪费。
3.2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节水技术体系
要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维护力度,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使用功能正常发挥,在进行维护时也要选择先进得当的技术,提高维修效率。在完善节水工程的前提下,对节水技术体系进行健全,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如水利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等,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宣传,将节水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地区间农业差异性,合适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切实保证农田灌溉充足,水资源高效利用。
3.3农田灌溉水渠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
农田灌溉水渠施工周期与进度都在项目启动前作了明确的预期规划,因此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项目的科学管理,要求不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提升管理技术水平。不论在何种工序中,都要及时安排专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人。所有人员在上岗前都要接受安全施工培训,在岗施工期间也应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和施工技术培训,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规范高质量施工的责任心。项目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起监督管理责任,注意在巡检中善于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调查和评估施工人员是否对周围的农田作物造成破坏,是否存在转换工艺、缩减工序、偷换材料等情况,是否存在不安全、不规范的施工习惯等。通过施工项目科学管理,可以有序推进施工,优化施工质量,扩大环保效果。
3.4重视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工作,在灌溉季节及时作出指导方案,对不同区域内的灌溉实际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灌溉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对所属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产权清晰,保证新技术可以顺利施用,提高节水工作管理水平。此外,还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对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增加区域内水库数量,减少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同时还要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
3.5连乘法估算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城市大面积灌溉区是典型的平行渠道,即多个低层渠道均由同一顶层渠道提供,即平行渠道系统。主分支通道与分支通道的连接模式通常是一种非等效的平行通道系统,即多个分支通道的分流流量和通道用水系数不同,各段的主通道流量和通道用水系数也不同。因此,传统的“连接方法”在计算灌溉渠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方面极其复杂。但是,该计算并不是为了维持灌区总供水效率而计算渠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而只是为了反转水库渠道头的供水,因此只需计算一条线路从供水点到渠道头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这样可以将平行通道简化为串联通道,并且计算简单可靠。
3.6加强鼓励和宣传引导
当前,大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灌溉中,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并不深入,不知如何应用节水技术。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时间,基层农业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技术宣传队伍,加大对区域内广大农户的宣传力度,通过广告、宣传单页、广播、微信、抖音等多种方式讲解节水灌溉技术、设备的应用优势,使农户掌握节水灌溉技术要点,为后期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入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设备,提升农田灌溉节水效果。
结束语
农田灌溉水渠的施工建设近年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虽然水渠结构是水利工程项目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但其施工过程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施工技术上存在难点。只有坚持优化施工技术,才能控制影响施工质量的诸多因素。施工人员应重视加强环境可行性调研、材料质量把关、项目科学管理、现场技术控制等技术要点,确保农田灌溉水渠施工质量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贡献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張志成,宋泽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解析[J].湖南水利水电,2020(05):68-69.
[2]刘俊斌.某地区农田灌溉水重金属污染特征探析[J].化工管理,2019(31):194-195.
[3]鄢文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1(11):54-57.
[4]李尤亮,王杰,曹言,张雷,戚娜.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进展[A].云南省水利学会.云南省水利学会2018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云南省水利学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8:7.
[5]黄昌硕,耿雷华,陈晓燕.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35(0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