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军阀抢地盘,血战到底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之后,蔡锷督川。蔡锷上任不过月余就去日本养病,由滇军将领罗佩金暂署四川督军,另由黔军将领戴戡暂署四川省长。罗佩金接掌军权后,与四川本地势力刘存厚为了四川督军一职爆发激烈冲突,并引发了一场大血拼。
  驻在四川的滇军军帽上镶有一圈红色,军官用红缎,士兵用红布,故而四川老百姓称之为红边边。而川军则一律在军帽四周镶以灰色,老百姓称之为灰边边。红边边滇军进入成都后,以征服者自居,在街头寻衅滋事,各类是非不断,若有川警干预,就对之加以痛打。滇军每日还派出所谓的巡查队,由一名士兵以双手捧令箭先行,另有两名士兵各提一军棍尾随。所到之处,军警均须敬礼。而巡查队经常以警察不敬,小贩无礼为由,将四川警察、街头小贩毒打一顿,因此川人日益痛恨滇军。
  滇军罗佩金一方面从四川兵工厂领取枪支以扩充滇军,另一方面裁撤川军,这激起了川军各部的不满。当川、滇军势如水火之际,又来了一支不要命的武装,这就是黔军。贵州在护国战争中尽出精锐部队帮助滇军作战,虽然黔军装备很差,但是作战骁勇,就是北洋劲旅也畏惧三分。黔军将领熊其勋所部一个独立旅原驻在重庆,罗佩金将这支黔军调来成都,本意是引为外援。黔军刚到成都时武器装备很差,到了四川后全部换装了四川兵工厂出产的新枪,战斗力得到提升。
  1917年4月18日傍晚,罗佩金将川军一个团调到成都,下令全体人员到成都东校场集中等候训话。川军上午集合完毕,正在等候时,滇军突然出动,将这一个团缴械,并剥光官兵的外衣外裤,将他们赶出东校场。这个团的川军士兵穿着一条内裤在成都街头游荡,中饭又没吃,饥寒交迫之下,就到各处店铺抢取食物,城内一片混乱。在混乱之中,一些着便衣的青年过来密语,让这些士兵一起去川军刘存厚师部吃饭。
  到了傍晚时,这些被缴械的士兵赤膊从刘存厚师部冲出,身上用白纸裹住,头上用黄纸缠住,以示必死之意。一些人手持长矛大刀,没有刀矛的士兵则发了疯一般,沿路找猪肉店借屠刀,找厨师借菜刀,找水果贩借水果刀,准备去找滇军拼命。这些光膀子的士兵身后则是全副武装的川军压阵。成都居民因为深惡滇军,沿途纷纷为这些光膀子兵呐喊助威,更是刺激得他们热血沸腾,双眼一片红光。这批红了眼的川军,拿着五花八门的刀,拥入滇军驻地,滇军猝不及防,被砍得落花流水,有一个营的武器被抢走。
  待滇军回过神来,拿起枪反击时,在后压阵的全副武装的川军也开枪还击,于是滇川两军火拼开始。随后滇军、川军各占据一部分城池对抗,在滇军所控制区域内,警察以及想逃去川军控制区的平民,大多被滇军从城墙上用长矛刺死扔下,战后据统计,被刺死者有1200余人。在川滇军爆发冲突后,黔军戴戡、熊其勋坐山观虎斗,划出一块区域,宣布中立。川军在成都的兵力比滇军雄厚,且有大炮助战,血战了八天八夜之后,滇军求和,撤出成都。
  滇军撤出后,黔军乘机接收了滇军防区。戴戡坐收渔人之利,手握督军、省长两颗大印,掌控四川军政事务。刘存厚对此大为不满,川黔二军剑拔弩张,矛盾日益尖锐,双方沿着各自防区部署警戒部队。到了7月5日下午,在成都玉带桥街口,川黔两军因为口角冲突,互相开枪射击,顿时沿着警戒线枪声接连响起,双方开始全面交火。
  黔军自恃骁勇善战,又以为滇军得悉战事重开后,必定会来援助,决定将军队集中在成都旧皇城(旧皇城本是明代“蜀王府”,城防坚固。清代改成“贡院”,是四川省举人考试之地,成都人一直称其为旧皇城)内固守待援。川军预先部署,派出一支部队在城外防止滇军来援,再包围旧皇城,加以猛攻。
  川军先是用炮猛轰旧皇城,但却未有多大效果,后又招募了两百名敢死队,冒死爬云梯冲上城墙。黔军伏在墙垛口冷静等待,川军敢死队在城墙上一露头,即以长矛猛刺头部,敢死队伤亡大半,攻击遂告中止。川军攻城不下,又用一个棺材装满炸药,挖了一条隧道到旧皇城城墙下,然后点火引爆,炸出一个缺口。川军敢死队从缺口奋勇冲入,但黔军随即堵死缺口,冲入的川军全部战死。
  滇军罗佩金恼恨戴戡夺走他的督军宝座,在此战中也保持观望。黔军无奈,便决定突围,但未成功。遂祈求投降。川军见久攻不克,便同意黔军投降。谁想到黔军是假投降,先以精锐部分出城,出城后再接应城内黔军,内外夹攻。双方一度肉搏交战。黔军被困数日,缺乏粮食,士兵饥饿无力,战斗力下降,不能久战,被迫又退入旧皇城。三日之后,再次竖起白旗求降。
  川军许可了黔军投降。黔军逃出城后,预先派遣部队占领城外的制高点,以掩护撤退,但不想川军早有埋伏,将此先遣部队打散,并在城外设伏困住黔军。
  黔军为了突围,征募敢死队冲锋。敢死队员在抓大洋时,没有参加敢死队的士兵也冲过来抢大洋,结果自己乱了阵脚,在川军一次冲锋中,全军溃败,主帅戴戡、旅长熊其勋也死于乱军之中。
  川黔血战13天,战后清查,城内战死的黔军尸体无数,而川军也战死颇多。战后不久,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刘存厚为四川督军。
  (责任编辑/叶 筱)
  (电子邮箱:wind.0116@163.com)
其他文献
知名学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他有一位族叔叫胡近仁。胡近仁虽然只年长胡适四岁,却是胡适早年在家乡读书、写作的领路人。胡适去美国留学后,家里的书信或邮寄东西,都是这位族叔代劳。胡适嗜茶,留学时经常让家里寄些家乡的茶叶以作馈赠礼品,经手此事者也是胡近仁。胡适回国到北大任教后,与这位族叔通信频繁,彼此有心里话都愿意告诉对方,例如:胡适对自己婚姻的真实想法都只向这位族叔透露。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192
众所周知,小学生们加入少先队时,都要庄严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须知,这句饱含激情与热血的呼号也是有来历的。  1902年,俄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团结革命力量,鼓舞士气,争取胜利,列宁写了《做什么?》一书。书中向全世界革命者发出了“准备好”“时刻准备着”的伟大号召。顿时,这响亮的口号传遍整个俄国,革命力量犹如燎原星火慢慢壮大。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
近年来,“王府井百货”在各大城市落地生根,成为许多人眼中时尚购物的标杆。说起来,“王府井”的商业渊源可谓深远,在老北京,名气最大的商业街非王府井莫属。外地人刚听到这个名字时往往会有些奇怪:哪家王府的井这么有名?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称“王府街”。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据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回忆,以豫王多铎(1614-1649,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
19世纪的最后几年,兴起于鲁西平原的义和团运动如烈火燎原,烧遍京津,并蔓延至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引发中外震惊。为什么义和团在华北掀起轩然大波,却在东南地区激不起半点风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士绅势力的强弱。  在传统中国,士绅集团可谓地方社会最重要的稳定器,维系着当地社会的“自发性秩序”,包括地方的公益慈善、公共治理等。而一份晚清的进士地域分
世人印象中,“当托”者绝不是什么好人,稍不留神,便着了他们的“道”,轻则破点小财,重者倾家荡产。然而,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报业大王”美誉的名报人成舍我,竟也有过一段“当托”的经历。  作为倡导践行“大众化办报”理念的第一人,1927年4月18日,成舍我在南京创办了小型报《民生报》,这也是南京最早的一份民间报纸。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扩大报纸的销量和影响力,除了在报价、广告价大行优惠外,成舍我还想出了
有愁苦之情而溢于言表,谓之愁眉苦脸。然而,“愁眉”和“苦脸”在古代却并非此意。  “愁眉”原本是一种化妆术。汉朝妇女在画眉上颇为讲究,有诸如“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式样。  《风俗通义》曰:“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 ,示心中忧愁。” 后汉权臣梁冀家妇人善作愁眉妆,即把眉毛画得细而曲折,显得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啼妆,即在眼睑下面画成黯淡似泪痕状,再勾出眼影,使眼窝看上去深
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两千余人在街头演讲,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当日午后3点钟,学生、市民近万人开始聚集在老巡捕房,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老巡捕房的英国捕头下令向示威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1人,重伤8人,轻伤1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之后,罢工游行此起彼伏。6月9日,日本以“中国政府无力维护上海治
我是晋城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统计员。  去年十二月初,我们公司领导决定批发部八日停业盘点,十六日再开业。今年一月初,公司张副经理通知我:“十二月统计只报盘点前一至七日的实销售总值和实销售类值,盘点后即16日至31日的实销售总值322356元转到1981年元月,作为1981年开门红的基础。”我提出,按规定,统计报表必须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这样报不合适。但张副经理说这是领导集体决定的,非这样报不
1961年,我在山东金乡县城关供销社照相馆工作,9月的一天下午,县委通知供销社,让我和一名政治上可靠的人去县委大院里拍合影。当时金乡县只有我们一家照相馆,我的家庭成分是贫农,我又担任着城关镇西门街道团支部书记,曾有一年多时间,被抽调到县公安局整理敌伪档案。由于我比较能吃苦,大家对我的评价也很高,属于政治上比较可靠的;另外,我当时26岁,已从事了8年的照相工作,业务技术也比较好,所以县里点名让我去,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铜锤花脸”这个京剧名词。它究竟是什么,恐怕非梨园行、票友和戏曲爱好者难解释清楚了。不过了解一下,也是对京剧国粹的一种支持和弘扬。  京剧花脸是行当“净”的俗称。花脸又分大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摔花花脸……大花脸是正净的俗称,过去讲大花脸多以铜锤花脸指代,唱功较多,重头戏较多,后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角色为铜锤花脸,它又称正净、大花脸、唱工花脸,有时也简称为“铜锤”“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