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与书写之间:文学传播史的一次大变局——以元代包公故事传播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长江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y_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是一种集多种传播效果于一身的综合性传播"新媒介"打破了长期以来获得霸权的书面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口头传统的元杂剧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文化圈中的"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发挥了"议程设置的功能"。宋元以后,尤其是以公平正义声音为诉求的包公戏和水浒戏的演出的剧场则类似于一个"公共领域",通过杂剧在汉文化圈中的搬演以及人际之间在场的频繁传播,使杂剧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在民众的批判论争中逐渐获得公开、扩大的机会,并由此上升为"公共见解",获得了和蒙元统治阶层"对话"的机会。包公及其传闻正因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中,“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大概的数目”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存在着“用‘来’舍‘去’”的现象,“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方向”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亦存在着与“用
本文探讨了现代汉语体标记复叠使用形成的嵌套结构"V了起来/下去"的使用情况;通过考察相关句式的英译句子的时态,分析了完整体标记"了1"与起始体标记"起来"以及延续体标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