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ji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CTangiogr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的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aphy,DSA)资料,回顾性分析二者检出颅内动脉瘤并描述相关形态特征的效能。结果DSCTA在88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17个。2例疑有动脉瘤,5例未检出动脉瘤,对这些病例行DSA复查,4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检出动脉瘤。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SCTA检诊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7%,准确性为96.8%。颅内动脉瘤体积越大,DSCTA诊断的敏感性越高。即便对于微小动脉瘤,DSCTA诊断的敏感性亦可达90%以上。此外,DSCTA对动脉瘤最大径和瘤颈宽度的测量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DS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准确提供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DS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DSA基本相同,在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其他文献
光老化皮肤中树突细胞的数量、形态、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含量较之在自然老化皮肤中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光老化皮肤免疫能力受到抑制,甚至能够抑制伞身免疫系统,引起皮肤树突细胞数量的减少、失去特有的树突状形态以及使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0和12的含量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简要综述光老化皮肤中树突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在免疫抑制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是DNA损伤修复系统中重要的两个途径.而XRCC1和XRCC3基因影响BER和HRR通路中重要
患者男,38岁.于2007年8月30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四肢抽搐,意识不清,伴二便失常,约持续30分钟,被南京脑科医院以癫痫收治.因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查阳性,拟诊"症状性癫痫,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给予头孢三嗪、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仍表现为行为幼稚,记忆力下降,转来我院治疗.患者2006年曾因情绪低落诊为抑郁症,2007年2月曾有狂躁症表现,拟诊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治情况不详.在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行脑血管造影的后循环TIA患者,对其ABCD2评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后循环TIA患者108例。不同ABCD。评分的后循环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总体狭窄程度随着ABCD。评分的增高而增
皮肤中各种光敏物质或色基吸收紫外线能量后,通过电子传递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参与许多皮肤病理过程.尽管氧自由基可被皮肤自身存在的酶及非酶的抗氧化剂清除,然而过多的氧自由基会导致氧化航氧化不均衡从而产生氧化压力,使皮肤色素改变,DNA等分子氧化破坏,一些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环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血红素氧化酶等的表达上升。
高级别胶质瘤是目前脑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采取诸多积极治疗方案,但患者预后仍不理想.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特别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ilentbraininfarct,SBI)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点。方法以门诊SBI患者为研究对象,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和神经影像学特征。结果在145例SBI患者中,133例(91.72%)存在≥2个病灶,主要见于半卵圆中心(73.10%)。单部位SBI组合并白质病变的患者比例(41.67%对73.68%,x^2=5.484,P=0.019)
烟雾病是由于颈内动脉末端出现进展性狭窄或闭塞以及大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而导致的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目前病因未明.治疗上除外科手术外,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
白念珠菌是免疫力低下患者黏膜和系统的真菌致病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有很强的致死性.即使是健康的个体,也容易感染阴道念珠菌病和其他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传统抗真菌药的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耐药.近年来,一些新型抗体疫苗已经研发并应用于动物模型和临床,表现出很好的对抗白念珠菌和协同传统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尽管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念珠菌抗体疫苗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