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综合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建设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精品课程;应用型;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金融学课程的教授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和模型的解读,普遍存在金融知识学习与领域知识学习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复合型卓越人才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方案。同时,也忽视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企业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精品课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所在。如何从教学方法、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金融理论研究的新变化进行不断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金融业务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套改革。
为着力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金融学”课程项目组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金融学省级精品课、金融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在传统金融学精品课授课和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精品课建设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建设的成果。
“学”指的是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首先,有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六位主讲教师中四位具有教授职称,两位具有博士学位,四位有出国经历,如此高职称和高学历结构是我院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不同层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利于学生吸收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其次,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学生根据执行性较强的大纲,及建设完备的BB系统、ICAN系统、LMS系统进行课前准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利于教师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课上和课下的有效融合;同时小组学习模块,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分享;特别是其全方位的考核系统,把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进行加权,体现素质教育,同时学生和导师都可以实时的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矫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阶段的转变。把新的课程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基于SCL教学模式的全新设计方案—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一,通过“新闻小讲师”项目,养成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和对新闻的敏感度,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每节课抽出2-3分钟时间,安排学生选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点评,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课上讲新闻,课下说新闻,而且经常自主的三五一组的对新闻事件发表独到见解,该项目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神速提升。第二,基于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枯燥的误区,我们采用“翻转教学”及“对抗赛”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学生知识的热情。例如在讲述《金融学》货币的形态的内容时,安排学生课下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钱币博物馆,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课上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大家对典型货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讲,通过认知参观、资料查阅及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货币演变的本质,进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认知当今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的产生和发展。讲到《金融学》西方经济学派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把PPT等授课资料上传到Blackboard系统,课前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课中把学生分成四组“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数量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对学习资料展开讨论,各小组“华山论剑、坐而论道”,陈述各自学派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对不同学派的政策及应用进行时效分析,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课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效果。学生高兴的说:我们在金融课上也可以“玩转课堂”。第三,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分享交流。金融知识博大精深,同时知识繁杂,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投资工具的偏好,我们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基金、黄金等项目小组,老师确定主题,每周召开小组例会,讨论关注金融工具的心得体会,以及投资金融产品模拟演练的盈亏情况。不仅巩固的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还挖掘出了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获益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整批学生;改变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授课之中。
“产”指的是实践性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
突破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割裂的局面,建立探究性引导、课程融通、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培养载体,探索并实践了促进学生“自主定位、主动学习”、面向“因材施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层次化、渐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载体,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递进提升。其特点包括:突出引导学习模式转变、突出强化思维训练、突出实验与实践为途径、突出课程与课外相互融合。通过参观调研,进行行业认知;通过校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目前我们已经与东方华尔、华西证券、华夏银行、招商银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课程开发、行业培训、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项目、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更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每年基于金融学课程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西安的各个社区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广泛宣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高居民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教书育人,回馈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通过参加全国专业大赛,进行知识运用,展示专业才华,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与行业联手举办的金融营销大赛、股票交易大赛等多项赛事,同时作为承办方承接了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金融行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银行及保险大赛,参加和举办各种专业赛事,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切磋,提高了金融服务意识,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赛事平台交流金融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类型 实践项目 成果
参观 调研
行业 认知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的古钱币馆 参观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学习 参观心得体会
开展假期银行、保险产品的调研项目 调研分析报告
校企 合作
服务 社会 与浦发银行携手金融企业大讲堂项目 心得体会
聘请行业导师,协同授课 实践项目
采用小学期制,安排学生到建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实习 实习报告
与民生银行携手进行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活动 项目总结报告
参加大赛
能力提升 金融知识大赛、金融小讲师 获校级奖励
参加“全国股票交易大赛” 获西北赛区亚军
参加“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 得陕西省第六名
赢在新起点-全国银行综合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亚军
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团体第三名
金融协会专业性的社团活动、香港游学活动 丰富的第二课堂
“研”指的是科学研究成果体现应用型,实现教学科研融合。师生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专业性问题及教学改革的经验,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在把科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加以验证,如此循环,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学院还成立了“博鑫苑”科研工作站,让学生成为科研助理,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同时,为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型 科研项目 成果
教学研讨会
展开校级交流 邀请行业专家讲座、博鑫苑研究型社团
关键词:精品课程;应用型;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金融学课程的教授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和模型的解读,普遍存在金融知识学习与领域知识学习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复合型卓越人才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方案。同时,也忽视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企业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精品课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所在。如何从教学方法、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金融理论研究的新变化进行不断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金融业务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套改革。
为着力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金融学”课程项目组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金融学省级精品课、金融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在传统金融学精品课授课和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精品课建设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建设的成果。
“学”指的是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首先,有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六位主讲教师中四位具有教授职称,两位具有博士学位,四位有出国经历,如此高职称和高学历结构是我院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不同层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利于学生吸收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其次,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学生根据执行性较强的大纲,及建设完备的BB系统、ICAN系统、LMS系统进行课前准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利于教师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课上和课下的有效融合;同时小组学习模块,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分享;特别是其全方位的考核系统,把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进行加权,体现素质教育,同时学生和导师都可以实时的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矫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阶段的转变。把新的课程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基于SCL教学模式的全新设计方案—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一,通过“新闻小讲师”项目,养成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和对新闻的敏感度,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每节课抽出2-3分钟时间,安排学生选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点评,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课上讲新闻,课下说新闻,而且经常自主的三五一组的对新闻事件发表独到见解,该项目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神速提升。第二,基于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枯燥的误区,我们采用“翻转教学”及“对抗赛”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学生知识的热情。例如在讲述《金融学》货币的形态的内容时,安排学生课下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钱币博物馆,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课上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大家对典型货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讲,通过认知参观、资料查阅及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货币演变的本质,进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认知当今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的产生和发展。讲到《金融学》西方经济学派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把PPT等授课资料上传到Blackboard系统,课前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课中把学生分成四组“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数量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对学习资料展开讨论,各小组“华山论剑、坐而论道”,陈述各自学派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对不同学派的政策及应用进行时效分析,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课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效果。学生高兴的说:我们在金融课上也可以“玩转课堂”。第三,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分享交流。金融知识博大精深,同时知识繁杂,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投资工具的偏好,我们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基金、黄金等项目小组,老师确定主题,每周召开小组例会,讨论关注金融工具的心得体会,以及投资金融产品模拟演练的盈亏情况。不仅巩固的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还挖掘出了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获益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整批学生;改变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授课之中。
“产”指的是实践性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
突破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割裂的局面,建立探究性引导、课程融通、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培养载体,探索并实践了促进学生“自主定位、主动学习”、面向“因材施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层次化、渐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载体,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递进提升。其特点包括:突出引导学习模式转变、突出强化思维训练、突出实验与实践为途径、突出课程与课外相互融合。通过参观调研,进行行业认知;通过校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目前我们已经与东方华尔、华西证券、华夏银行、招商银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课程开发、行业培训、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项目、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更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每年基于金融学课程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西安的各个社区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广泛宣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高居民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教书育人,回馈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通过参加全国专业大赛,进行知识运用,展示专业才华,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与行业联手举办的金融营销大赛、股票交易大赛等多项赛事,同时作为承办方承接了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金融行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银行及保险大赛,参加和举办各种专业赛事,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切磋,提高了金融服务意识,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赛事平台交流金融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类型 实践项目 成果
参观 调研
行业 认知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的古钱币馆 参观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学习 参观心得体会
开展假期银行、保险产品的调研项目 调研分析报告
校企 合作
服务 社会 与浦发银行携手金融企业大讲堂项目 心得体会
聘请行业导师,协同授课 实践项目
采用小学期制,安排学生到建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实习 实习报告
与民生银行携手进行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活动 项目总结报告
参加大赛
能力提升 金融知识大赛、金融小讲师 获校级奖励
参加“全国股票交易大赛” 获西北赛区亚军
参加“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 得陕西省第六名
赢在新起点-全国银行综合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亚军
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团体第三名
金融协会专业性的社团活动、香港游学活动 丰富的第二课堂
“研”指的是科学研究成果体现应用型,实现教学科研融合。师生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专业性问题及教学改革的经验,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在把科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加以验证,如此循环,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学院还成立了“博鑫苑”科研工作站,让学生成为科研助理,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同时,为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型 科研项目 成果
教学研讨会
展开校级交流 邀请行业专家讲座、博鑫苑研究型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