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现在已经提出十余年了,可持续发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而好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造成的。中国要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进政府决策,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口 环境 政府决策
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签署以来,中国政府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长期的行动目标。但是,直至目前,中国环境恶化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空气中的各种有还气体,江河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98年长江和黑龙江的特大水灾,2003年渭河水灾,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一系列惨剧告诉我们,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实施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政府还有更高的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77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涨而严重的忽视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些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调,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且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使后代人的发展失去了生态基础和资源条件,联合国瑞典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及人类的持续生存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表达。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分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危害,提出了是人类事务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观点,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并决定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人类发展的行动纲领,形成了人类走向未来的发展战略。
挪威前首相布尔特兰夫人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江泽民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战略,既强调人的发展,又强调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既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强调满足下一代人的需要。具体地说,他有以下三个特点|: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所谓公平性指可持续发展及要满足人类代内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代际发展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下一代人发展的需要。所谓持续性,只可持续发展既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强调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是人类发展的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共同性指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世界发展到今天,任何事物要靠一国单独解决已不可能,共同性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以共同实现个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仅凭社会的自发调节是完全无法实现的,而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92年《里约宣言》发表以来,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利用自身权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法律保障,同时,国家还可运用行政权力直接干预,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对社会的运行加以引导,使其沿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国家还可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吸收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为本国服务,最后,国家还可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是全体人们都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条道路是科技的发展,工业化社会贵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生态的大破坏,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不足造成的,人类只有加强科技研究,发展绿色科技和环保产业,也是改变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道路。最后,我们还可用市场调节的模式来铺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人口与环境问题
从上个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缓慢而艰巨的现代化进程,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尤为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过快增涨。
1998年,中国的长江,黑龙江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水,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洪灾过后,在总结洪水发生的原因时,灾区的领导和群众都认为,1998年的洪涝灾害,是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异常,超强度降雨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1997年断流以来,每年都会发生断流的现象,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澡,断流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据山东利津站提供的资料表明,“90年代以前,黄河断流主要集中在5,6月份,以后逐年提前,1991年为5月6日,1992年为4月30日,1993年为2月13日,1995年为3月4日,1996年为2月14日,1997年2月7日,1998年1月1日,1992年至1997年断流历史分别为82天,60天,75天,118天,125天,222天,1998年断流148天”。[1]
长江98洪灾和黄河断流仅仅是气候异常,南方降雨集中而北方降雨较少造成的吗?其实长江黄河指在客观的说半是天灾,半是人为因素。我们先看一组资料:“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长江上游天然林面积减少了337.5万公顷,按每公顷有林地比非林地多蓄水3000立方米地算,森林减少只是拦蓄江水能力降低了100多亿立方米,同期,水土刘8时,泥沙淤积使江河库容面积减少了160亿立方米,而中下游的围垦是江湖容积减少了567亿立方米”[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比长江流域还要厉害,历代依赖黄河流域无止境的开发已使森林和草原大大减少,荒漠化使土地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降水量也越来越少,。建国以来,黄河流域由于人楼急剧增加,为了确保人口对能源的需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殆尽,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今。结果是流域内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流域涵养水源能力不断下降,水的蒸发量也不断增大。
造成黄河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原因与我们国家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我国过去的经济基础就十分薄弱,建国后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政策,长江上游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为菀造田,形成了人与山林争地,人与江河争地的局面,而黄河流域的问题几乎与长江流域的问题相类似,自50年代提出“粮食第一”的口号以来,流域类的人把森林和草原都变成了耕地,用来生产粮食,终于导致了如今的局面。“以粮为纲”的决策为我们今天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人口问题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口为5.4亿,但到了1987年,仅30年时间,中国人口达10.8亿,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3]。13亿人口总量给我国经济建设,教育,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庞大的基数导致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无法放慢自己的脚步,给全国资源造成压力。而在建国之处,马寅初先生正对中国人口提出了“新人口论”,但却被决策层错误的加以批判,使人口问题在当时城成为的禁区,到现在,当时的错误决策给现在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口 环境 政府决策
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签署以来,中国政府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长期的行动目标。但是,直至目前,中国环境恶化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空气中的各种有还气体,江河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998年长江和黑龙江的特大水灾,2003年渭河水灾,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一系列惨剧告诉我们,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实施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政府还有更高的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77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涨而严重的忽视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些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调,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且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使后代人的发展失去了生态基础和资源条件,联合国瑞典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及人类的持续生存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表达。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分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危害,提出了是人类事务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观点,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并决定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人类发展的行动纲领,形成了人类走向未来的发展战略。
挪威前首相布尔特兰夫人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江泽民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战略,既强调人的发展,又强调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既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强调满足下一代人的需要。具体地说,他有以下三个特点|: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所谓公平性指可持续发展及要满足人类代内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代际发展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下一代人发展的需要。所谓持续性,只可持续发展既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强调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是人类发展的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共同性指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世界发展到今天,任何事物要靠一国单独解决已不可能,共同性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以共同实现个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仅凭社会的自发调节是完全无法实现的,而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92年《里约宣言》发表以来,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利用自身权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法律保障,同时,国家还可运用行政权力直接干预,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对社会的运行加以引导,使其沿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国家还可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吸收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为本国服务,最后,国家还可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是全体人们都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条道路是科技的发展,工业化社会贵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生态的大破坏,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不足造成的,人类只有加强科技研究,发展绿色科技和环保产业,也是改变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道路。最后,我们还可用市场调节的模式来铺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人口与环境问题
从上个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缓慢而艰巨的现代化进程,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尤为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过快增涨。
1998年,中国的长江,黑龙江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水,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洪灾过后,在总结洪水发生的原因时,灾区的领导和群众都认为,1998年的洪涝灾害,是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异常,超强度降雨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1997年断流以来,每年都会发生断流的现象,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澡,断流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据山东利津站提供的资料表明,“90年代以前,黄河断流主要集中在5,6月份,以后逐年提前,1991年为5月6日,1992年为4月30日,1993年为2月13日,1995年为3月4日,1996年为2月14日,1997年2月7日,1998年1月1日,1992年至1997年断流历史分别为82天,60天,75天,118天,125天,222天,1998年断流148天”。[1]
长江98洪灾和黄河断流仅仅是气候异常,南方降雨集中而北方降雨较少造成的吗?其实长江黄河指在客观的说半是天灾,半是人为因素。我们先看一组资料:“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长江上游天然林面积减少了337.5万公顷,按每公顷有林地比非林地多蓄水3000立方米地算,森林减少只是拦蓄江水能力降低了100多亿立方米,同期,水土刘8时,泥沙淤积使江河库容面积减少了160亿立方米,而中下游的围垦是江湖容积减少了567亿立方米”[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比长江流域还要厉害,历代依赖黄河流域无止境的开发已使森林和草原大大减少,荒漠化使土地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降水量也越来越少,。建国以来,黄河流域由于人楼急剧增加,为了确保人口对能源的需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殆尽,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今。结果是流域内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流域涵养水源能力不断下降,水的蒸发量也不断增大。
造成黄河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原因与我们国家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我国过去的经济基础就十分薄弱,建国后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政策,长江上游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为菀造田,形成了人与山林争地,人与江河争地的局面,而黄河流域的问题几乎与长江流域的问题相类似,自50年代提出“粮食第一”的口号以来,流域类的人把森林和草原都变成了耕地,用来生产粮食,终于导致了如今的局面。“以粮为纲”的决策为我们今天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人口问题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口为5.4亿,但到了1987年,仅30年时间,中国人口达10.8亿,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3]。13亿人口总量给我国经济建设,教育,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庞大的基数导致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无法放慢自己的脚步,给全国资源造成压力。而在建国之处,马寅初先生正对中国人口提出了“新人口论”,但却被决策层错误的加以批判,使人口问题在当时城成为的禁区,到现在,当时的错误决策给现在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