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的影响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清代兴起的碑学热为吴昌硕因《石鼓文》而闻名提供了时代背景,他从临写继承《石鼓文》到突出《石鼓文》的原貌,再到后来变《石鼓文》之体貌为自身所需,从走进《石鼓文》到走出《石鼓文》,高雅出奇,前无古人,自成一家。《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也因吴昌硕而发扬光大。本文主要就《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不同时期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石鼓文》对吴昌硕艺术生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石鼓文;吴昌硕;篆书;书风
  一、《石鼓文》与吴昌硕
  (一)《石鼓文》简介
  《石鼓文》的出土时间相对久远。大约在唐代初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曾出土了十个石碣,每个石碣约一米高,并有六七十字的四言古诗附在其上,古诗内容格调类似于《诗经》,同时这些石碣又因为外形与鼓相像,所以被称为“石鼓”,而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
  清代碑学兴起,社会变革的呼声渐趋强烈,使得书家们对篆书产生了新的认识。在此期间,康有为以《石鼓文》为大宗,主张上溯先秦,这一冷门的书体才又重新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在当时的书坛,关于《石鼓文》的临习和创新作品也逐渐增加。
  (二)吴昌硕临习《石鼓文》
  1. 吴昌硕
  在中国书画史上,临习《石鼓文》而成就个人艺术风貌的特例,唯有吴昌硕。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浙江湖州人,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国画家和篆刻家。吴昌硕一生致力于书画创作,在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将金石书画熔于一炉。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开宗立派式的人物。吴昌硕一生好古,不断临习创作,自出新意,功力深厚,推动了后世书法的发展。
  2.吴昌硕与《石鼓文》
  吴昌硕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很早就开始学习书法与篆刻,对金石文字情有独钟,他的《石鼓文》篆书最终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境界。在晚清、民国的背景下,如果说一般的临习仅是刻意求工,那么吴昌硕临《石鼓文》就是从刻意求工的阶段走向了对主体自我的诠释和自我风格的探求。
  吴昌硕在临写金文如《散氏盘》时,学习和吸收了金文的笔法,并将金文笔法成功运用到《石鼓文》的创作当中,这是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也使吴昌硕的《石鼓文》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使篆书艺术的发展迎来一个新局面。同时,这也让人们在潜意识里将吴昌硕和《石鼓文》两者紧密地结合,几乎到了难分难解的境地,在中国书法史上很少见。
  二、《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的影响
  在吴昌硕的篆书作品中,占比重最大的非《石鼓文》莫属,这也是吴昌硕临习时间最长的一种书体,其晚年书写的数量最多。本文尝试将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一)《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影响的第一阶段
  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一阶段主要是1900年之前,即吴昌硕57岁之前。
  吴昌硕从小随父学艺,其艺术生涯是从篆刻开始的,他对篆书和金文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吴昌硕最终认识到《石鼓文》的魅力并且决定一心钻研。历史上对于吴昌硕何时开始临习《石鼓文》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其在1880年为海如书写的篆书联中,已经包含了《石鼓文》的笔意。1882年,他曾为《石鼓文》拓本题跋。1884年,吴昌硕为健亭先生集的《“射人唯鱮”七言联》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有明确时间的吴昌硕《石鼓文》作品,该作结字工整,一笔一画清清楚楚,接笔稍有板滞和迟疑,但字形与《石鼓文》字形风格接近,与后期的作品比起来稍显稚嫩。由此可见,《石鼓文》很早就已经成为吴昌硕的临习对象。
  1882年,吴昌硕一家移居苏州。1886年,好友潘瘦羊把当时最好的《石鼓文》拓本送给吴昌硕,吴昌硕如获至宝,花了十二分的力气将一笔一划都写到与原刻相似。史料记载,吴昌硕一生都在临习和搜集《石鼓文》拓本,常常一人细细品味,从中受益匪浅。他早年的《石鼓文》作品,用笔工整,转折硬朗,形态与原碑相似,却缺少了雄浑之气。到了1890年,吴昌硕觉得依旧无法突破自我,认为没有一笔是对的。1892年,这一时期的吴昌硕,作品笔画细瘦,结字平板,认识到自己始终无法摆脱早期学篆书对他产生的影响。可见,吴昌硕在不断超越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有著很高远的艺术追求和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
  1900年之前的这一时期,被定义为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一个阶段,在风格上清隽流畅,较为舒朗。虽然这个时期,他的篆书并没有明显的成就,但却为其后半生临习《石鼓文》取得的突破和成功作了铺垫。
  (二)《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影响的第二阶段
  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二阶段是1901—1913年,即吴昌硕58—70岁的这段时期。
  这一时期,吴昌硕经常往来于文人荟萃的苏杭沪一带,与许多饱学之士和书画爱好者交往,如吴大澂、任伯年等人,与有识之士交往让吴昌硕的眼界日渐开阔,阅历与日俱增,在篆书创作上更上一层楼,几乎全出己意,达到“确立自我面目”的阶段,其作品已经是一种对艺术的再创造。
  在吴昌硕60岁那年,他所临的《石鼓文》基本体现了《石鼓文》的原貌,却因用笔缺少提按而显得单调,60岁的他仍然自称用笔不够,在临习过程中没有做到虚实兼到,并因此觉得愧疚。60岁以后,他将金文的笔法用在《石鼓文》中,使他的《石鼓文》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书刻虽然还没有形成个人的风貌,但是已经体现出了吴昌硕的个人追求。其中,可以被称为吴昌硕从探索期到成熟期转折点的代表性作品的,莫过于《思隐轩主人篆书轴》和《赠蟾亭石鼓文团扇》。
  吴昌硕在65岁自记《石鼓》临本时提到,其学习篆书,最喜好的是临习《石鼓文》,许多年都是如此,因而能“一日有一日之境界”①。吴昌硕66岁时,与初期相比,这一阶段所临习的《石鼓文》拙朴中也蕴含精致,苍劲的风格中呈现了古雅的面貌,体现他对笔的驾驭能力十分娴熟,运笔更加稳健,行笔和转折处也不再迟疑,取而代之的是果断遒劲,作品中无不体现方中寓圆的结实感,线条更为圆厚,笔画更加劲道有力,金石的意趣也变得浓厚,整体感相比初期更加一致,其中的节奏变化更加丰富,舒朗酣畅。在字形上,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结体从方正变长,将秦小篆的特点与《石鼓文》进行了融合。吴昌硕70岁时为季中所集《〈深渊平原〉联》成为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从此逐步为社会了解和认可,在此基础上,鲜活生动的“吴氏石鼓”书风以独特的面貌得以完全确立。   (三)《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影响的第三阶段
  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三阶段主要是1914年以后,即吴昌硕71岁以后。
  1913年,吴昌硕成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这是书画界对吴昌硕艺术的肯定,也为其潜心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翌年,吴昌硕完成了一幅篆书作品:《西泠印社记》,从这件四条屏可以看出吴昌硕此时的书风有了明显的改变,逐步迈向了他艺术人生的巅峰。
  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吴昌硕的书法创作已不再局限于《石鼓文》原碑。其书风虚实兼到,朴拙丰茂,雄强壮大。1927年以后,其功夫渐入佳境,最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这个时期,吴昌硕临习《石鼓文》所得之感悟逐渐增多,特别重视将秦汉刻石中馨逸萧散的体势与《石鼓文》相结合,将青铜器铭文的凝重与浑厚的拙朴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是一幅逸气勃勃、苍雄豪迈的正大气象,即便是信手涂写,也能做到圆润酣畅。不仅如此,吴昌硕在后期的创作中,还突破了《石鼓文》原先的创作法则,将写意的风格带入大篆之中,其书法兼备篆书和严肃沉雄与草书的恣肆洒脱,抒情浪漫但不失沉着雄健,笔下件件都是精品。吴昌硕晚年的大篆创作,直接推动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写意大篆的兴起。
  通过梳理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过程,可以发现《石鼓文》对吴昌硕的影响非常深刻,这种影响让吴昌硕的书风从清逸、平正演变到浑拙、纵肆,从排列整齐演变到参差错落,最终形成了老辣肆意、朴拙雄强的书法风格,成就了吴昌硕个人独特的书法面貌。
  三、结语
  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临摹和研习同一种书帖的书家是十分稀少的。《石鼓文》被发现后,虽然有很多人临习过它,但没有像吴昌硕先生一样的专攻之人,使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吴昌硕在对《石鼓文》持续不断的临习之中,逐渐吸收了《石鼓文》的长处并融入自身的创作,他的篆书功夫就在这种日积月累之下不断发展与成熟,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因此,《石鼓文》对吴昌硕书风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无论吴昌硕一生中如何学习其他书家或是碑石,《石鼓文》都是吴昌硕从一而终的坚持。他通过反复临摹,最终自成一家。
  《石鼓文》在成就吴昌硕的同时,也被吴昌硕唤醒,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吴昌硕将在《石鼓文》中吸取到的精华融会贯通,彻底解放了自身笔法。为了加大锋面与纸的接触面积,他在书写过程中充分运用提按,并将行书的笔法与大篆相结合,追求充满自由和随心的书写状态,使其作品不论是在气息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呈现出一种雄强浑肆的书风。吴昌硕对《石鼓文》书法的探求与思索,为当下思考如何进行书法研究与创作的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作者简介
  陈雅琅,1997年2月生,女,汉族,福建平潭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篆刻。
  注释:
  ①出自吴昌硕《石鼓》临本。
  参考文献
  [1]陈大中.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J].中国书画,2018(8):72-87,137-138.
  [2]王哲.吴昌硕《石鼓文》书风浅析[J].中国书法·书学,2018,12(344):90-92.
  [3]王继超.掀举若神写石鼓—论《石鼓文》对吴昌硕书法创作之影响[J].书法,2017(12):92-95.
  [4]齐彦.论《石鼓文》对吴昌硕书法及绘画创作的推动[J].国画家,2015(1):60-61.
  [5]刘光明.论吴昌硕书法创作与审美[J].西北师大学报,1995,32(1):12-14.
  [6]王雨.自出新意 前无古人—吴昌硕对石鼓文取法的突破及其影响[J].书画世界,2018(12):2,10-14.
  [7]龙鸿.略论吴昌硕的石鼓文书法艺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5(18):52-56.
  [8]乔龙泉.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8):110-116.
  [9]李维.吴昌硕的《石鼓文》及其对后人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49-152.
其他文献
摘要:元代画家王渊、朱德润合绘《良常草堂卷》,王渊学“二米”,笔法空旷悠远,沉郁滋润,朱德润用李郭笔法,秀润细腻,气韵流动,二者合为一卷,卷后题跋众多,是难得的佳作。  关键词:王渊;朱德润;良常草堂卷  元代画家王渊、朱德润合作一幅《良常草堂卷》,纸本墨笔,后合装成卷,现为美国私人收藏。引首之后是王渊之作,其后为朱德润之作。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虎林逸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花鸟、人物、
期刊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受到国内外广大收藏者的喜爱和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美术历史环境和发展规律入手,从美学欣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角度分析中国画中美的体现,揭示从何种角度欣赏中国画,才能真正了解它流传千年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艺术;美学欣赏;历史;国画  关于美学欣赏,国内外已经有过很多讨论,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绘画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画的
期刊
摘要:南宋前期是院体折枝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画主要分为政治性和玩赏性两种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为皇室权贵服务。在宫廷的阶级意识影响下,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在后来影响了中国绘画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发展。本文以南宋前期院体折枝花鸟画为切入点,分析论证在宋代宫廷意识形态影响下,折枝花鸟画在设色、构图形式设计和绘画表现中蕴含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南宋前期;折枝花鸟画;宫廷审美  折枝花鸟画自唐代一举成名,在
期刊
摘要:朱耷,号八大山人,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常借助绘画来抒发亡国之痛,传达内心强烈的情感。他的绘画极具个性,画风奇简冷逸,绘画技艺上达到了写意花鸟画当时的空前水平。朱耷的写意花鸟画吸取了陈淳、徐渭的精髓,并擅长夸大花卉鱼虫的形态特点,画中往往只布局一只鸟、一条鱼或一朵花,构图简洁冷逸,笔墨淋漓,长于借物抒情的绘画语言,画面充满韵味。  关键词:朱耷;写意花鸟画;艺术特色;影响  朱耷,号八大山人,清
期刊
摘要: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其代表作之一正是《出水芙蓉图》。这幅作品虽然画幅不大,但是在构图方面却不同于其他作品,而且在勾、染等方面也体现了宋代艺术的形式美。本文在研究其技法的基础上感悟、探究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宋代花鸟;《出水芙蓉图》;技法;艺术特色  一、《出水芙蓉图》的绘画背景与构图取材  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前车之鉴,令南宋的统治者非常担忧,他们吸取了贪图安逸
期刊
摘要:金农生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居士等,有“扬州八怪”之首的美誉。金农有诗名,善画工书,尤“漆书”自创一格,为清代书法名家,亦是清代碑学运动的主力军。  关键词:金农;书法;创新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史,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都不是墨守成规、死守观念的人,他们往往于继承中努力找寻自我,又
期刊
摘要:在油画创作中,光线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油画创作者对光的理解和运用不断发生改变。列宾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令人震撼,他一挥而就的背后是巨量的草图积累。列宾的创作充满了尝试和推敲,不曾放过每一个细枝末节。本文针对其油画创作中造型光的设计运用进行分析研究,寻觅大师在油画中对光影语言的应用,探索现今的油画表现方法。  关键词:光影;油画;列宾  我们
期刊
摘要:高山辰雄20世纪70年代出使中国以后,在日本民族审美现实的基础上,其绘画作品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融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抽象意识的,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从他后期的作品《秋日》《星辰》《音》《明星》中可见一斑。其晚年艺术风格的转变,是一种成功地融合诸多文化且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大胆尝试。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高山辰雄的绘画历程及背景,着重探析其后期绘画风格的转变及表现特征。  关键词:高山辰雄;绘
期刊
摘要:“徐熙野逸”概括了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徐熙的花鸟画风特点,在中国花鸟画史中有着超然的地位,传递了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深邃魅力。徐熙的创作技法为众多绘画者所推崇、借鉴与学习,伴随着徐熙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徐熙创作技法体现了百代不衰的中国民族画特征,成为现代绘画中中国风画作的楷模和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借鉴、赏析与研究徐熙画技特点,对花鸟绘画提供现实意义。  关键词:徐熙;花鸟画风格;创作技法  徐熙是五
期刊
摘要:宋代花鸟作品以“黄家富贵”为新向标,对后世花鸟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幅以神领形的《双喜图》,不仅能够反映宋代花鸟画画家对“求真”及“尚意”的追求,还凸显了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内在美学特点。  关键词:崔白《双喜图》;以神领形;内在美学  一、自然且充满趣味的绘画风格  崔白在宋神宗赵顼的照顾下进图画院,尤喜绘画植物与动物。其进入画院,于徐熙、黄荃画风的基础上改变了画院最初流行的细腻艳丽的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