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位业界人士口述英国滑板文化演变史(上)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nwo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說起滑板的历史,美国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从《Dogtown and Z-Boys》纪录片中所呈现的早年光景,特别是那些广为流传的漫长炎热的加州夏日故事,再到Supreme如何从Lafayette Street出发去征服世界,滑板一直都被当作是美国人的专属活动之一。
  然而在美国以外的地方,滑板运动已在全球各地发展成一种亚文化,以及形成属于自己的社群。20世纪70年代后期,滑板横跨大西洋到对岸的英国,更是受到超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欢迎和普及,伴随着它的人气以及文化价值的起起落落,滑板在英国也经历了高峰与低谷,最终亦成为其文化基础的一部分。这可以从来自利物浦的Geoff Rowley赢得“Thrasher”年度最佳滑手,到伦敦Southbank作为滑板爱好者聚集地而享誉国际,以及如Palace等英国滑板品牌正引领着世界潮流等现象窥见一二。
  今年滑板文化仍在持续扩张。无论大众如何看待它被列入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所引起的争议,它正以超乎过往任何时刻的速度,朝着被全球更多人看到的舞台前进。除了首届奥运会的滑板赛事外,位于伦敦的Somerset House也借由“No Comply: Skate Culture and Community”展览,来纪录过去50年滑板对英国的影响。
  为了纪念这两场特别的盛事,邀请到过去50年来在英国历经了滑板文化起落的业界人士进行对谈。无论是职业滑手、摄影师还是历史学家,他们都见证了滑板在英国的演变,也在这项我们所知的文化建立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接下来的口述英国滑板史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将会看到滑板运动如何在5年内从最初的繁荣到逐渐消退,随后又以一种更越界、更原始的形式,为现今的滑板文化来奠定基础。
  Tory Turk
  “No Comply”策展人
  Dan Adams
  “RaD Archive”平面设计师
  Dave Mackey
  滑板品牌“Lost Art”创始人
  Mark“Trawler”Lawer
  《8ft Tranny and a Foot of Vert》作者
  Iain Borden
  历史学家
  《Skateboarding, Space and the City》作者
  Winstan Whitter
  电影制作人
  《Rollin’Through the Decades》纪录片导演
  Wig Wotland
  摄影师
  《Sidewalk Magazine》杂志联合创始人
  Neil MacDonald
  作家/滑板杂志收藏家
  “Science Versus Life”创始人
  Marshall Taylor
  Slam City Skates总监
  Palace联合创始人

早年发展


  Iain Borden:当滑板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进入英国时,它与冲浪的关系密切并常被称作“Sidewalk Surfing人行道冲浪”,Cathay News曾报导描述这是一项从澳大利亚来的活动。
  Tory Turk:最初滑板被视为一项挺流行时尚的儿童运动,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几乎每个小孩的圣诞礼物都会是一块滑板,或是一本关于滑板的书籍。
  “当我在1977年开始玩滑板时,我是不会告诉朋友说我要去滑板,因为那时它一点都不酷。”
  Iain Borden:滑板在1976年、1977年再次兴起时,被视为是一项带点书呆子气的儿童活动。当我在1977年开始玩滑板时,我是不会告诉朋友说我要去滑板,因为那时它一点都不酷一一它像是为了不擅长运动的孩子而准备的活动。它被看作是有点边缘、不合群的孩子才会做的事,而且被认定就是小孩子玩的活动。那时20出头的年轻人,想法都有点老旧。
  Tory Turk: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过很多滑板场,并受到大众们的欢迎。不过其中大多数在1980年左右就都关闭了。
  Iain Borden:英国各地在20世纪70年代末建造了一系列的滑板场,不过并没有维持太久。它们大多数都是为了商业目的而盖,但没有引发什么实质的经济效益。
  Dan Adams:任何一个在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玩滑板的孩子,都是从美国的几本杂志上获得所有相关信息。最初是《Skateboarder》,那是一本在全世界发行,让人赞叹的杂志。在没有电视,没有影片,什么都还不普及的年代里,它就像是滑板圈的发声代表,也是当时可以了解认识到滑板实际正在发展的历程,以及业界知名人士的唯一途径。

低潮时期


  Mark“Trawler”Lawer:我认为这一切发展得太快了。当时那些滑板场盖得并不完善。商人们被这些以为能致富的赚钱机会冲昏了头。不少人因为经常在滑板过程中受伤,导致场地的保险费用开始失控般地不断升高,于是这些滑板场就开始采取各种管控来限制这些孩子们,例如将他们编组和技术分级等等,也就意味着如果这是你接触滑板的第一天,你是没有机会到最深的碗池里头去体验。   结果到头来这些繁文缛节的规定越发完整,却也导致滑板场不得不关门。如果从小去滑板场就是你的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你交朋友的方式还是和你一起玩的人都是在滑板场,那么当滑板场有天关闭了,就好像突然把你生活中的这部分给抽走了。
  Winstan Whitter:早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前,Southbank一直是英格兰滑板文化的中心。当热潮退去后,确实就没什么人在Southbank玩滑板了,不过仍然有少数人会持续去那里。当时全国各地还是有人玩滑板,虽然他们心中认为滑板已死,但他们偶尔还是会去Southbank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同好。许多人会往南去找寻其他玩家,试着去认识结交新的朋友。
  Mark“Trawler”Lawer:最初那波热潮结束后,所有东西都留给那些滑板的死忠支持者们。当它曾一度濒临灭亡,甚至有不少杂志宣称滑板已死时,我们之中有些人却仍坚持下去。滑板场陆续关闭后,我们只好另找其他出路,那些不愿意放弃、仍然满腔热血的人,就开始在以替代滑板场的坡道上继续滑着。
  在从《Thrasher》杂志以及其他地方得知一些坡道改造项目后,我们决定开始收集木材并制作我们自己的坡道,当中有些坡道用的金属框架,我们还是取自于那些关闭的滑板场。我们学的很快。
  “在20世纪80年代玩滑板感觉像是非常边缘、小众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的兴盛来了又去,让滑板看起来只是股乍现的热潮罢了。”
  Wig Worland:在20世纪80年代玩滑板感觉像是非常边缘、小众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的兴盛来了又去,让滑板看起来只是股乍现的热潮罢了,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它以一种更前卫的方式回归。
  Dan Adams:很多杂志都停刊,滑板场也陆续关闭了起来,因为它无法带来好的商业利益,然后你会开始觉得如果你还在玩滑板,自己像是某个秘密团体的一员。当你年轻又易受影响时,一旦参与了些特别的事情时,那是种非常强大的体验。
  Wig Worland:那时候玩滑板的人常被视为是不太合群,带点叛逆的人,我们当中有些人反而是很喜欢这样被看待。当时所谓的滑板圈子的人并不多,而且彼此之间都是很熟悉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分散,那么原子化。你甚至可以通过每个人所穿的鞋子,去看出他们与滑板之间的关联,这是现在已经看不到的景象了。
Howard Cooke, Frontside Grind, Edge Lane, Liverpool, 1996

街头滑板的诞生


  Iain Borden:当时的滑手并不太多,是个很小的圈子,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些U型池(Vert Ramp,一种半管式坡道,从水平的底部连结到垂直的两侧)非常棒,但你必须是个非常好的滑手才能驾驭它。面对这样的坡道你得具有相当厉害的技能,才有办法完成其中的难度障碍。所以对于非常擅长于此的人来说,U型池是很好玩的。有些人是真心享受喜欢,但对不少人来可能相当烦恼的。
  Mark“Trawler”Lawer:年轻人们开始厌倦了自己去建造坡道,因为那实在相当费时费力。如果你是习惯独来独往,偶尔跟着一小群朋友们在城市里玩着滑板,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沿着街头去玩滑板。这只不过是时代自然的终结跟接替。滑板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进化和改变,而这些改变几乎都是偶然发生的。
  Iain Borden:與此同时,人们开始在街道上发展出新的滑板方式。不过这当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Ollie的发明,你可以用它直接滑上花架、座椅、栏杆、扶手。你不再需要U型池,也不再需要滑板场了,你只需要平坦的地面和普通的建筑。突然之间城市变成了游乐场,也变成了滑板场。
  Dan Adams:再也不需要花几千英镑去建造一座巨型的胶合板结构,也不需要再去付费才能入场的水泥座滑板场。你可以就走到Sainsbury超市后面的停车场上,自由发挥你的滑板技艺跟创意。
  “如今你可以就走到Sainsbury超市后面的停车场上,自由发挥你的滑板技艺跟创意。”
  Iain Borden:另一件很棒的事情是你可以逐步地去完成整个过程。一开始先在路面滑行,然后可以试着做个简单的Ollie,接着在路边来个Grind,最后再来个Boardslide或是Railslide。有点像是玩副纸牌,你可以做非常简单或者非常复杂、有风险的动作,并都能享受于其中,或是任何介于两者之间的尝试也都可以。另一个好处就是你不需要去任何特定地点,不必去滑板场,不必去也不需要去建造一座U型池,你只需要走出家门,总能找到合适的场地。当然除非你住在North Wales深处的泥地里,你就得去找一些柏油路或混凝土的路面。
  Dave Mackey:对于来自绍斯波特和利物浦的我们来说,街头滑板是更适合我们,因为我们既没有U型池,也买不起护垫和头盔之类的东西。街头滑板更容易上手也更加有趣,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不管是Tesco的停车场或者学校外面的台阶上。我们在街头滑板还很初期时就已经在那里,仿佛它就是围着我们而成形的,我们也是它的一部分。
  Wig Worland:到了1990年滑板的前卫/领先地位已经成为街头风格的一部分。滑手们意识到,他们不再需去到指定的坡道或滑板场去玩滑板。基于同样的思考,街头滑板本质上就更具挑战性及代表意义,毕竟这些道路地形并不是专门为滑板运动而设计的。

为被接受而奋斗


  Winstan Whitter:20世纪90年代对我们及很多人来说是个相当艰难的时期,没有任何人愿意接受我们。当时在城市里滑板,警察对我们来说是很可怕的,也有安全方面的问题。很多民众会报警并采取一些措施阻止我们滑板,像是冲湿地板,扔石头等等。他们还会让建筑师做出一些防范的设计,甚至有些滑板圈的叛徒会告诉他们怎么做才能阻止滑手滑上“Ledge梯边缘”,很多滑手还会为了钱而相互作对,真的是段相当不愉快的时期。我记得有民众会把Southbank的灯关掉,来阻止我们继续在那滑板,保安也会出来阻止我们,尽管那是合法玩滑板的场所。
  Neil MacDonald:当时人们对于滑板的接受程度,与现在有着极为巨大的差异。那个年代的人们不知道我们并非破坏分子,也不了解滑板的美好以及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滑板的乐趣就是去搞砸所有事情。
  Dave Mackey: 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在利物浦所经历到的,和现在利物浦的孩子们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那时完全不被接受,到处被赶、跟人打架,甚至连穿着都会被嘲笑。我们不是先驱者,但我们是未来的实验者。
  “我们那时完全不被接受,到处被赶、跟人打架,甚至连穿着都会被嘲笑。我们不是先驱者,但我们是未来的实验者。”
  Neil MacDonald:被人吐口水及吼骂,穿着那样的衣服,练习着这样的技巧,还有周二晚上在湿冷的NCP停车场里冻坏屁股,这些都成就了滑板现在有的样子。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进步和发展,才得以让滑板被大众接受。
  Marshall Taylor:在学校里,总是被同学视为穿着没人听过的品牌的古怪小孩。我记得上学时穿着Vision和AirWalks,总会被那些年纪较大穿着adidas的孩子们嘲笑。滑板那时与任何主流时尚都扯不上关系。
  Neil MacDonald:我们当时的服装穿搭起不到任何帮忙的作用。我们总是穿着Shell Toes、adidas Gazelles、Puma Clydes,这些当时售价5英镑的便宜货,而上面到处都是滑板造成的破洞,它让我们看起来很可笑。现在人们都想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滑手,但在那个时候,你会先穿着休闲鞋搭公交车前往滑板地点,因为你不想在公共交通上穿着你那破烂的板鞋,一定都是到了现场才会把板鞋换上。
  Winstan Whitter:警察的监管也变多了。1997年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利物浦的街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街上完全没有人,而警察闲着无事可做,于是就追着我们,只因为我们在人行道上玩着滑板。他们以在人行道上滚动轮子的罪名逮捕了我,那是始于19世纪的一条法规。他们根据这条规定罚了我50英镑,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英国亚文化的兴起


  Dan Adams:我们当时一直朝着建立、推广滑板文化的方向去做,包括建造更多的坡道,举办比赛和印刷杂志,然后突然Tim Leighton Boyce带着他的全彩杂志《Read and Destroy》项目出现,以他能做的到方式,试图去找寻一个让滑板重新回到主流市场上的方法。
  这本杂志完全打中一群十二三岁,平常骑着BMX越野单车、玩滑板到处闲晃的小孩。有不少人告诉我们说,他们当时可能就是个住在偏远村庄或破旧城镇的孩子,而他们走进报刊亭,看到书架上有本色彩鲜艳的杂志是真正对着他们说话:“我就是你的文化,帶我走吧,所有一切都在这里。”
  Wig Worland:杂志当时是滑板国内可以互相交流的少数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是当时断断续续发布的影像,不过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整理和扩散。
  1995年创办《Sidewalk》时是非常好玩的。我们真心觉得英国的滑板好手们,至少需要得到像美国杂志那样的标准来加以介绍推广。《Read and Destroy》启发我们不少灵感,而我们想要继续他们所开始的事情,我们觉得这很重要。而随着Tom Penny和Geoff Rowley两人从英国去到美国而受到欢迎,证实我们做对了。他们俩在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的滑板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滑板从那一刻开始发展了起来,它意识到了自己的本质,以及我们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再也不是由企业品牌来决定你应该听什么音乐,或者你应该做什么滑板技巧。”
  Dave Mackey: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关于了解我们自己所属的文化。滑手们为自己说道:“我们可以制作滑板,也能制作出跟我们对话的影片,因为这些大品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对谁说话。他们并没有在对我们说话。他们的音乐、时尚品味跟我们不一样,连滑板场地也不一样。”
  Marshall Taylor:那时候滑板文化完全是由美国品牌在主导。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从当时的时尚角度来看,一切都是由美国在领导,包括整个滑板圈的风格、影片、技巧、滑手等,都是由加州人在引领推动着。
  Dave Mackey:滑板从那一刻开始发展了起来,它意识到了自己的本质,以及我们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再也不是由企业品牌来决定你应该听什么音乐,或者你应该做什么滑板技巧,当时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关系,也为此感到相当的兴奋。这大概就是90年代初发生的事情,我现在的记忆非常朦胧。
  滑手们收起滑板暂停活动,并开始创立起自己的小品牌,其中后来有很多成为大牌子。这一切都是全新的体验,非常新鲜也令人兴奋。而我想这份感受是全球共通的,大家都想要去支持并参与他们所做的一切,像是穿上他们的T恤。许多当今知名的品牌都源自于那个时期,像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迹的Supreme,还有英国的Slam City Skates等许多品牌、商店皆是如此。   Marshall Taylor:20世纪90年代潮流开始转向。Blueprint是当时和我住在一起的朋友Dan Magee所创立的品牌,算是最早开始这么做的品牌之一。滑板受到越来越多来自英国和欧洲的影响。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它真的完全改变了。

  Dave Mackey:大约是在1996年~1999年之间,滑板爱好者们陆续开始去开设自己的店铺。这种新的商业型态的出现,让许多滑板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其中,你不需要是职业滑手也不用依附于某个品牌,就可以开一家自己的商店去销售滑板相关产品。
  这是英国滑板文化崭新的一面,让许多大型的英国滑板品牌跟职业滑手们,不必搬到美国去发展,得以去展开新的篇章。有了本土品牌的支持,我们都可以成为这个日渐茁壮的滑板行业中的一员。
  Marshall Taylor:從那个时期开始,你可以创立自己的小型T恤或服装品牌,或去压制自己的滑板。一切的发展都是超级有机的,也不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就能创业,到处都有赚钱的机会。你甚至还可以去Southbank卖卖板子之类的。
  那个时期的滑手们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们都会飞到美国去。我有几个朋友在很初期时就常在San Francisco或LA待上一到六个星期,那段期间在路上,突然就会有人问他们滑的是什么板,或穿的是什么衣服。这就是欧洲品牌开始在美国一些大城市被人熟知的原因。那时滑手们为了寻找新的据点,总是到处旅行,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社群联结方式,在社群媒体出现之前,品牌就是如此慢慢建立起来的。
  Dave Mackey:我是从纽约回到英国,当时被我原先工作的工厂解雇。我们都有固定的工作,玩滑板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份职业。利物浦在当时还没有任何店铺,我看到由滑手为滑板爱好者所经营的滑板店,给了我可以在利物浦做同样事情的灵感启发。
  Marshall Taylor:起初很多美国品牌都曾试图阻挡欧洲公司的发展,像是阻止木材工厂去生产板面。而在突然没有任何竞争、威胁的情况下,他们又很可能就会开始失去少量的市场份额、话题宣传以及关注。(综合整理报道)(编辑/华生)
其他文献
一、社区与社区服务信息化    1.社区的定义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超过140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社区的概念解释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一般认为社区通常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构成要素并有其特征:人群、地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人群和地域是构成社区的最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之上,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
一个多少有些神秘色彩的国度,一个一江之隔的邻邦。核危机、导弹危机、六方会谈,一次次让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饥饿、仇美、个人崇拜,又总是不断唤起国人尘封的记忆。本书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客观的叙述,告诉您一个“真实的朝鲜”。本刊摘编时有删节。    “太阳”无处不在    在朝鲜,人民尊敬开国领袖金日成,朝鲜人民“把敬爱的金日成同志看作传奇式的英雄和民族的太阳,拥戴他做伟大领袖和伟大的慈父”。  在朝鲜
宜家进入中国已经有十余年了,它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逛宜家甚至成了很多人周末的爱好,即便不买家具,那些样式新颖的白炽灯、衣帽钩、纸篓等,也让他们爱不释手。同时,一如它的名字“IKEA”一样,这家从瑞典起家的家族企业何以壮大成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神秘感。  1943年,年仅17岁的英格瓦·坎普拉德便创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并取自己姓名、所生活农庄和牧区的首字母,构成了公司名字:IKEA
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  今天,Insilico Medicine宣布与日本制药企业安斯泰来制药集团合作,利用其AI技术研发新药。安斯泰来是日本顶尖的制药企业,仅次于武田制药。此次合作意味着InsilicoMedicine在亚洲市场再添强大的合作伙伴。这家AI公司缘何获得制药大厂的青睐?生辉于近日采访了Insilico Medicin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
“不以技巧见长,而更多的是靠内涵的思想、细致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独特视角以及感情的张力来感染人。”6月18日,病中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女士为《长旅瞬间》作序时,这样评价戴战军的摄影作品。仅仅6天后,这位69岁的巾帼将军便与世长辞。谈及邵华女士在这篇“绝笔”中表达的期待,戴战军——这位业余“玩”摄影的中国质量报副总编感慨不已。本刊选发该书的几幅作品。  《长旅瞬间》  戴战军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在一般人的眼里,《我心深处》这本书的作者罗宾·麦格劳无疑是一个幸运而完美之人,生活在一个幸福、优越的环境中,但罗宾在书中却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平凡的人,远远谈不上完美,她的幸福生活完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选择”是贯穿本书的中心词,也是成就幸福生活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并没有意识到自我选择的重要性。很多人成为生活的无意识的消极承受者,埋怨命运的不公,却没有仔细思考自己所处的
每个国家都有些堪称“禁忌”的注意事项,无论是赴海外旅行,还是在当地定居,入境须问俗。一些国家有形无形的规定需掌握,种族之间的禁忌要留意,避免尴尬踩“雷区”。这些当地风俗若是不知道,轻则是闹出点丢人的笑话或罚点小钱,重则还可能会在异国锒铛入狱哦。泰国 注意“严禁喂鱼”    幾年前,有一名中国游客在泰国的度假胜地攀岩湾的鸡蛋岛擅自拿食物喂鱼被抓,据当时的泰国媒体报道,这名中国游客可能面临至少一年监禁
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首先他是“人”的一个,其次他已经湮灭于历史的虚空之路。二月河和薛家柱合著的新作《胡雪岩》就是修复保存这个“人”的历史。关于胡雪岩,读者耳熟能详的大概是台湾高阳先生的“胡雪岩系列”,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就是这么个“人”,大起大落,浓缩了人生的悲剧和喜剧,无意中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与讥讽,深于一切的言语、啼笑……现在,两位“胡雪岩”在暌隔N年之后终于有缘碰面,彼此居然不是交锋决斗,而是
在不断释放消息警告退出伊核协议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5月8日公布了他的最终决定: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消息公布日期比他此前划定的5月12日提前了几天,在各方的警告与忧虑声中,频繁“退群”的特朗普在所谓“美国优先”的道路上,再进一步。美国退出后,尽管伊核问题各方表态将坚守該协议,但是围绕这一问题的博弈,或许才刚开始。美国退出伊核协议  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特朗普当天在白宫发
在一些国家犀牛角被看作灵丹妙药。印度国家公园保安有尚方宝剑:偷猎者就地正法!2015年,这里打死的人比被猎杀的犀牛还多。  阿萨姆邦。加济兰加国家公园的动物保护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100年前公园刚创建时,独角犀牛掐着手指就能数过来,现在增加到2400头,占全世界总数的2/3。  但是,加济兰加的保护努力也是争议性的。公园巡游者被授予“就地正法”权。有段时间,平均每个月两名涉嫌偷猎的人被打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