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践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49-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去讲解,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熟悉菜单的功能和中文界面的交互性能,引导学生学会信息的需求分析,要相信学生的本能反应,放手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一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如在学习“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节时,我只跟学生介绍信息加工和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绘制正弦图像”的半成品VB小程序,即添加了所需控件的窗体、编写好的“五点法”画图的程序代码,而对程序的含义只字不提,然后布置任务要求:“设计好程序界面,使程序与使用者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发挥聪明才智,再跨上骏马,驾驭它走出一条完整的平滑的正弦函数线吧!”虽然学生与VB语言毫无接触,但是教师却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尝试、去体验计算机信息的编程加工,充分相信合作小组的力量,始终坚持设定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绝不越俎代庖。因为VB语句中的“for、to、step”等单词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再加上提供代码的注释,简单的程序修改绝对不难。五分钟时间,就有些小组很神气地大声喊道:“出来了,成功了!”这样的体验和尝试,学生怎么会轻易地遗忘呢?
在实际教学中,指导介入过早,阻碍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太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根本不必要、不应该指导的,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还有的指导不充分,以致学生束手无策。一位优秀教师应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以及学生经验中已经拥有的和仍然缺乏的东西,然后进行适时而恰当地指导,这样的指导才是一场“及时雨”。如“网页制作”是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内容,而制作一个网页所涉及的知识又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任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各个小组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搜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献和作用。有的小组为了某个版块的设计效果,展开激烈的争论,有的小组因为争论不下而来问老师,此时,老师一般不是就某个问题作具体的讲解,而是及时恰当地分析指导,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并达成共识。四节课以后,将设计的网站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本组的成果。他们设计的网页非常漂亮,而且充分显示出同学们的个性特点,有些细节连老师也是很难想到的。如果教师不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有些平时在班级表现比较突出、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就会包揽学习的全过程,各组的网页风格可能就是千篇一律,使组内其他成员失去锻炼、提高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上,一些教师常常把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评价。岂不知,评价整体是为个体服务的,是为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评价整体是手段,是方法,评价个体、促进个体发展才是目的。如在《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一节中,我尝试了鼓励个体、考评小组的评价方法。多数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是否积极参与,能否注意合作,是否形成观点,能否探究有价值的问题等;并表达了今后自己参与合作学习的愿望和改进的方法。悉心观察各个小组的闪光点,并恰如其分地表扬与赞美,会使学生互相感染,互相激励,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学习信心进一步加强,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加。
合作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做关注学生发展的有心人,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后进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参加讨论、争辩,让学习有困难者在小组合作中真正获益。如在“网页制作”综合性实践中,把小组合作的情况与目标达成相结合地穿插于各个版块的评价之中,你会欣喜地看到,一开始,较慢地进入状态的小组也能很快地完成任务;原来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按捺不住兴奋,渴望被肯定、被表扬,急于展现自己,课堂上出现了人人为自己、人人为小组奋力争先的局面。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在不经意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人研究,我会进一步总结前面的经验教训,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践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49-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去讲解,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熟悉菜单的功能和中文界面的交互性能,引导学生学会信息的需求分析,要相信学生的本能反应,放手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一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如在学习“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节时,我只跟学生介绍信息加工和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绘制正弦图像”的半成品VB小程序,即添加了所需控件的窗体、编写好的“五点法”画图的程序代码,而对程序的含义只字不提,然后布置任务要求:“设计好程序界面,使程序与使用者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发挥聪明才智,再跨上骏马,驾驭它走出一条完整的平滑的正弦函数线吧!”虽然学生与VB语言毫无接触,但是教师却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尝试、去体验计算机信息的编程加工,充分相信合作小组的力量,始终坚持设定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绝不越俎代庖。因为VB语句中的“for、to、step”等单词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再加上提供代码的注释,简单的程序修改绝对不难。五分钟时间,就有些小组很神气地大声喊道:“出来了,成功了!”这样的体验和尝试,学生怎么会轻易地遗忘呢?
在实际教学中,指导介入过早,阻碍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太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根本不必要、不应该指导的,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还有的指导不充分,以致学生束手无策。一位优秀教师应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以及学生经验中已经拥有的和仍然缺乏的东西,然后进行适时而恰当地指导,这样的指导才是一场“及时雨”。如“网页制作”是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内容,而制作一个网页所涉及的知识又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任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各个小组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搜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献和作用。有的小组为了某个版块的设计效果,展开激烈的争论,有的小组因为争论不下而来问老师,此时,老师一般不是就某个问题作具体的讲解,而是及时恰当地分析指导,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并达成共识。四节课以后,将设计的网站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本组的成果。他们设计的网页非常漂亮,而且充分显示出同学们的个性特点,有些细节连老师也是很难想到的。如果教师不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有些平时在班级表现比较突出、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就会包揽学习的全过程,各组的网页风格可能就是千篇一律,使组内其他成员失去锻炼、提高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上,一些教师常常把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评价。岂不知,评价整体是为个体服务的,是为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评价整体是手段,是方法,评价个体、促进个体发展才是目的。如在《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一节中,我尝试了鼓励个体、考评小组的评价方法。多数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是否积极参与,能否注意合作,是否形成观点,能否探究有价值的问题等;并表达了今后自己参与合作学习的愿望和改进的方法。悉心观察各个小组的闪光点,并恰如其分地表扬与赞美,会使学生互相感染,互相激励,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学习信心进一步加强,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加。
合作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做关注学生发展的有心人,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后进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参加讨论、争辩,让学习有困难者在小组合作中真正获益。如在“网页制作”综合性实践中,把小组合作的情况与目标达成相结合地穿插于各个版块的评价之中,你会欣喜地看到,一开始,较慢地进入状态的小组也能很快地完成任务;原来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按捺不住兴奋,渴望被肯定、被表扬,急于展现自己,课堂上出现了人人为自己、人人为小组奋力争先的局面。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在不经意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人研究,我会进一步总结前面的经验教训,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