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内务部特种兵征战高加索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rim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全世界的目光被俄罗斯的强硬吸引过去,总统普京在乌克兰亲西方势力“政变夺权”后,果断出兵拿下克里米亚,让西方世界为之震惊。尽管美国和北约在面对面的军事较量中不敢招惹俄罗斯,但它们不会“无所作为”,例如暗中怂恿与支持北高加索分离运动,就成为攻击“歌利亚巨人”的“大卫投石索”。从2012年以来,北起阿斯特拉罕,南至索契的俄南部边疆,频繁发生爆炸袭击,尤其是鼓吹“车臣独立”的高加索酋长国(CE)头目宣布要用“圣战”动摇俄罗斯在整个高加索地区的统治,足见当地局势的复杂性。
  很显然,俄政府对自身安全形势有着清醒认识。普京就指出,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威胁依然存在,“尽管取得一些明显的积极进展,但北高加索地区事态的改善太过缓慢。恐怖威胁和安全挑战没有最终消除。”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也多次强调,俄罗斯已将国家安保当成一场战役进行,相关战斗已然打响,其中俄内务部所属“勇士”特种部队已在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切尔克斯等热点区域征战多年,他们的存在俨然成为武装匪帮和恐怖团伙难以逾越的“厄尔布鲁士峰”(高加索乃至欧洲海拔最高点)。最近,俄内务部委托一家知名出版社推出专集《英勇无畏的教科书》,详细描述了“勇士”特种兵与恐怖分子鏖战的生涯。“这种生活浪漫吗?”
  尽管普京早就宣布车臣反恐战争主要战事结束,但那里的安全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由于得到西方和阿拉伯君主国支持的车臣武装持续渗透,加之极端宗教思想的扩散,以车臣、达吉斯坦、印古什为核心的俄南部边疆始终无法稳定下来。最突出的特征是2013年以后俄南方军区突然向车臣和达吉斯坦部署重兵,这是车臣分离武装主力基本被消灭后所没有过的现象。前俄内务部长拉希德·努尔加利耶夫承认,因为整个北高加索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2014年要举办索契冬季奥运会,因此有必要在车臣和达吉斯坦加强安保措施。
  据悉,俄国防部与内务部联手在车臣和达吉斯坦组建了临时行动组,用于指挥当地的驻军和内务部队,组长由内务部队上校奥列格·基扎耶夫担任。
  恐怖分子之所以青睐高加索,是因为这里充斥着武装活动,尤其车臣战争、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的南奥塞梯战争,导致大量武器流散于民间。更让莫斯科憷头的是,因为被俄罗斯击败,格鲁吉亚政府更加肆无忌惮地资助车臣恐怖武装,至少是为他们开放了与车臣接壤的边界。俄国家反恐委员会(NAK)多次指责格鲁吉亚特工协助乌马罗夫手下的“切特尼克”(俄语“志愿军”)策划针对索契的恐怖袭击,并且赞助大批宗教好战组织在俄联邦南部边疆区展开袭击,迄今已在斯塔夫罗波尔、罗斯托夫、阿纳帕、克拉斯诺达尔等地发动多起针对俄罗斯族居民的恐怖袭击。
  由于武装匪徒多以小分队形式活动,而且出没无常,因此俄武装力量和强力部门也必须“以小打小”,动员大量特种兵实施围剿,其中战绩最突出的当属“勇士”特种部队。他们长年在车臣等地翻山越岭,追踪从格鲁吉亚潘基西峡谷渗透进车臣的武装匪徒。在所有派驻高加索的俄特种部队中,只有“勇士”能够在丛林连续呆上五天左右。他们没有提心吊胆,而是充满猎人的兴奋,穿行在军官们习惯说的“地图上两肘间的距离”。这是一句俏皮话,图上的距离往住代表实地长达几十的路程,况且地图上的50米直线距离,换到“勇士”们面前,却往往变成200多米的上下坡或者悬崖峭壁。当特种兵们把自己的坐标汇报给指挥员时,有时会从指挥员的语气中感到诧异和不信任,认为他们不可能插入那么远的战术纵深,可是特种兵手里有行程录像,他们没有撒谎。
  “勇士”们细心地观察着被踩踏过的泥土里是否留有马和驴的蹄印,寻找有无带血污的绷带,或者余热尚存的篝火堆,这些都是追踪匪徒的线索。有赖于先进的无线电监听设备,队员们了解到匪徒们害怕追踪者,因此他们总是在离宿营地200米开外布置岗哨,如果发现俄特种兵接近,就用对讲机报警,然后逃之夭夭。匪徒们吹嘘自己是“丛林之狼”,可他们没想过,有狼就会有猎人。
  无论冬夏,“勇士”们的战地勤务都是从凌晨四五点开始,早餐及准备所需物品必须在半小时内完成,然后是不停歇的巡逻。在野外,冬天寒风刺骨,道路泥泞,车轮下、皮鞋上、迷彩服上、脸上全是泥;夏天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装甲车护板被晒得滚烫,而乘车行动的队员汗如雨下。而在群山深处,所有人身上都保持40千克装具的携行量,包括防弹背心、防弹面具、武器及一个基数的单兵弹药等。
  由于匪徒经常埋设爆炸物,“勇士”的每次出巡都面临着生死考验。有一次,一支小分队碰上对手埋设的子母地雷(就是电影里面的“雷上套雷”),其威力之大,在爆炸后形成深1.5米,直径3米的弹坑,当时地雷在距离队伍300米处被引爆,炽热的铁片雨点般的散落在队员们身下。“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向你开枪却没有打中更鼓舞人心的了。”一位亲历爆炸的“勇士”如是说。回到基地后,特种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武器,把枪擦干净,烘干衣服,然后才去吃晚饭。如果是野外的话,大家就得呆在冰冷的帐篷里凑合了,而且许多情况下根本没有取暖的木柴,干粮只有黄米和大麦粥、焖肉罐头……曾有一位老“勇士”向喋喋不休想加入的年轻人讲述完以上经历,然后反问他一句:“这种生活浪漫吗?”
  正因为“勇士”的灵敏与强悍,使得与他们过招的匪徒们畏之如虎。“勇士”们抓获过数以百计的匪徒,他们多来自车臣、达吉斯坦和印古什,也有阿拉伯、北非、阿富汗甚至西欧的雇佣兵。说出来有点人无法相信,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一旦被缴械俘虏,倒也放弃了心理防线,变得非常健谈。用这些亡命徒的话说:“我们的活动频率不取决于季节,而是取决于金钱。有人付钱,我们就从事破坏活动,而没有钱,北高加索就没有爆炸声。对我们来说,战争只具有商业价值。说白了,有枪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只有开枪你才能活下来。可要当了俘虏,你就得听别人任意处置,什么英雄气概全都是扯淡。”
  “勇士”驻北高加索的一名副队长询问自己亲手抓到的车臣武装分队头目:“你们有争取车臣独立的理想吗?”“我们会为理想打仗吗?有人出钱,所以大家才……其实,车臣人和你们俄罗斯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这不是说谁更好或者谁更坏。我们是男系社会,女人没有地位,男系社会什么样?就是男人间相互逞勇斗狠,因此阿臾奉承打动不了我们,车臣人习惯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日常的,个人的,社会的问题,概莫能外,你们(俄罗斯人)的逻辑在车臣不好使!”   还有一次,“勇士”分队实施进村梳剿时得到意外收获,找到一本名为《车臣英雄》的画册,里面有武装匪徒的照片。而在发现图书的窝棚里,只有女主人——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妇女和她的孩子,她表现得很平静,没有像别的大妈那样嘟嘟囔囔地骂人,但感觉得出来她内心紧张。因为“勇士”曾在这片居民点遭受过伏击,所以更加仔细地追查这里的一切。果然,特种兵们在窝棚外找到一个地窖,里面有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刺刀、狙击步枪和子弹。恰在此时,有个“勇士”像中了彩票似地高喊:“弟兄们,我在《车臣英雄》一书找到这个娘们的照片,书里说的两个女狙击王牌,其中一个就是她。”原来,这个女人是曾猎杀掉18名俄罗斯士兵的“神枪手”,用车臣武装内部的话说,她是可爱的“白袜子”。
  斗智新生活镇
  在“勇士”特种部队一系列剿匪行动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发生在新生活镇战斗。当时,行动前一天晚上,俄内务部队通过无线电遥测截到一条通信情报,得知车臣匪徒企图从新生活镇潜入哈萨维尤尔特进行破坏,于是“勇士”部队紧急拉动,对匪徒藏匿点展开先发制人打击。
  战斗是从街道宵禁和逐户检查开始的。在负责封锁房屋的“勇士”小组里,狙击手萨沙下士发现街边一户人家的大婶打发孩子去别的地方,经验老道的他马上冲过去,坚定地说“Nyet”(俄文“不”)。因为他知道,车臣武装经常把孩子当通信员,“飞来飞去”。果然,回到伏击点的萨沙用SVD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窥探到女人回去的屋子,通过窗户发现里面好些车臣女人焦躁地转来转去,显然心事重重。不久,那个女人又露面了,这次她手里多了一条湿淋淋的白抹布,将其挂在院子的篱笆上,而且把篱笆门朝内拉开,“天正下着雨,这娘们居然在晾抹布?”一种不详的预感袭上心头,萨沙不得不让身边的观察手阿廖沙出去把篱笆门关上。可是几分钟后那个女人又出来了,故意装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让篱笆门继续开启。这里插一句,车臣人有个风俗,如果家里死了人,正在举行葬礼,就在外面挂一条白毛巾,并且让门都开着,意思是“家里有死神”。可是在战乱的车臣,这种风俗被武装匪徒改造成通风报信的暗号,那就是“这里有俄国人,千万别过来”。
  “勇士”特种兵粉碎了这一阴谋,继续保持对可疑建筑物的封控状态。这下子,敌人坐不住了,离刚才那户人家不远的院子里又出来一个小男孩。“勇士”行动组的组长帕维尔大尉出面了,他一把揪住孩子的衣领,将其硬拽回去,然后插上篱笆门。过了一会,这户院子里出现动静,一个老头缓步走到街道上,“老先生,到我这来。”在路边树丛里埋伏的萨沙命令道。
  “我是车臣共和国的功勋教师,我只是想四处走走,透透气。”
  “站住,一会我们一起散散步吧。”帕维尔大尉也从掩蔽处站起来,朝这个老人走过去。
  面对荷枪实弹的特种兵,老人的神情变得不自然起来,而他的眼睛则习惯地朝附近一座土坯房望去。“谁在土坯房里?”帕维尔单刀直入地问,那个车臣老人敷衍地说:“孩子们。”可是,萨沙通过枪上8倍放大瞄准镜看到土坯房窗后出现几张壮汉的面孔。“那里没有孩子,有的是枪手。”萨沙迅速拿枪顶住老人腰:“好了,大家都是明白人,你在前面,我们在后面跟着,别罗嗦,放聪明点。”就这样,俄军特种兵押解着这个“老俘虏”,包围了藏着匪徒的土坯房。帕维尔对老人说“还是你去劝那帮匪徒出来吧,我不希望发生流血冲突。”于是,老人走到门前,打开门,向里面说了什么,又关上门,他对帕维尔说:“‘孩子们’不敢出来,要求你们先退后,他们才肯就范。”帕维尔威胁道:“别不识抬举,要不要我往里面扔几颗手榴弹?”无奈之下,老人又打开门,突然两颗F-1手榴弹从里面飞出来,帕维尔眼疾手快,把老人推到一边,自己和战友们向旁边一跳,倒在地上,双手悟住耳朵。手榴弹的威力真大,离炸点有十米远的树被爆炸冲击波整个剥皮,许多特种兵受了震伤,萨沙的耳朵一直在嗡嗡作响。
  帕维尔安然无恙,他最先跳起来,迅速朝土坯房奔去,没想到与里面冲出来的两个家伙撞个满怀,分开后又互相用AK-74突击步枪射击。帕维尔很快打光了一个弹夹(30发5.45毫米子弹),对方则回敬了至少两个弹夹的子弹,所有人边扣扳机大声喊着“啊!啊!啊!”这种场面着实让人毛骨悚然,毕竟面对面的射击,死亡就在转瞬之间。最终在战友的帮助下,跑出来的两个敌人被解决了,屋内的两个家伙则束手就擒。经过审讯,这些人均是车臣匪帮的战地指挥员,他们是过来开会的,其中一人还在阿富汗学习过游击战,策划过多次恐怖行动。“这次围剿过后,当地就没有发生过太多武装冲突,而且敌人开始怕我们,我们的行动也越来越主动。”帕维尔回忆说,这时候心态变得很重要,“我们真正成为猎人,而匪徒就是我们的猎物,他们只是考虑今后怎么把自己藏起来。如果人一开始就考虑如何逃跑,那就没心思打仗了。对车臣匪徒来说,倒霉的日子开始,他们只要一听说‘勇士’执行任务,心理上就先垮了。”
  比常人更加多愁善感
  根据1977年12月29日苏联内务部发布的命令,以菲利克斯·捷尔仁斯基命名的内务部队独立摩步师第2团第3营第9连为基础组建了“勇士”特种部队,次年开始强化训练,主要借鉴德国GSG-9边防警卫大队和芬兰“黑熊”(音译“卡尔卡”)特种部队的经验,包括德国人的技术装备准则、强攻目标的战术动作以及芬兰人的狙击战术等。如今,“勇士”已成为王牌部队,俄内务军人和武装力量成员都以加入该部队为荣。
  “特种兵的生活目的不是走火入魔,而是使命。”面对每一位新成员,“勇士”大队指挥员都不忘强调这一点,因为真正的特种兵都是酷爱并忠实于自己事业的人。要想加入“勇士”,途径无非两个,一是申请到“勇士”大队服义务兵役,另一条就是军校毕业后直接要求分配到“勇±”大队。应征者会在应付体检委员会的身体检查和心理测试时被砍掉一大半,像单杠20个引体向上,60个俯卧撑,一分钟“三角撑”,20分钟内3 000米跑等等体能展示仅仅是入门技能,而精神心理的检查之严苛更是超出许多人的预期。一位落榜的莫斯科小伙子说,这项测试不光是去上医疗机器,还被安排应征者打中,“考官就在旁边观察你的一举一动”。   当新手筋疲力尽地来到“勇士”营地后,最艰苦的时期才刚刚开始。“勇士”部队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正式名称叫“为获得穿着特种部队制服权利而进行的训练检查测试”,也就是说新兵要想穿上黑色或者褐色的“勇士”迷彩服,并且配戴栗色贝雷帽,就必须挺过接下来的一系列测试。
  第一阶段测试是携带全部战斗负荷进行6~8千米的急行军,而且情况非常复杂,奔跑者要经历各种考验——蛙跳前进,背着冲锋枪,在被污染的地带戴防毒面具前进,克服水障等。这不是单一的跑步,那些仅仅会跑的人是根本不可能通过测试的。
  第二阶段是克服火力强击地带。这主要考验新兵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所有障碍的设置意图就是让单人突破成为不可能,必须依赖两人或三人交替掩护才能通过。
  第三阶段是射击测试。在距离靶标50米的开火线上,新兵们按照指令做准备,首先是立姿射击,然后跑到下一位置,蹲姿然后是卧姿射击。第三次射击完成后,要关上武器保险,并报告科目完成。所有这些要在30秒内完成。
  第四阶段是速降,要求为30秒内完成。听到“开始”指令后,军人们靠登山装备顺吊绳从五层滑降到四层,在那里用空包弹向窗户内射击,然后关上步枪保险,将武器背在身后,取出手榴弹,在第三层准备手榴弹,拉弦,在第二层用脚踹开窗户,向里面扔螺丝刀,这时会产生模拟爆炸。
  最后阶段是拳击训练,持续9分钟,采取3局制,每局3分钟,换两名对手,其中一名是教官。成功通过测试后,新兵才能被认定为是“勇士”的成员。
  需要强调的是,“勇士”队员虽然在某些看得见的方面比常人坚强得多,但相反他们又在另一些方面比常人更加多愁善感,他们更理解也更亲近那些和他们一样经历过生死考验、不畏惧死亡的人。心理医生曾给执行任务回来的“勇士”队员做过这样的测试,让他们画一个想象的东西,大家往往会画出一个青面獠牙、极端恐怖的形象,这就表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负担远比其他人大。“勇士”队友问互相信任,彼此亲切地称为“兄弟”。有些年轻人对特种部队一无所知,他们只是看过一些歌颂俄特种兵生活的电影。在电影里,那些特种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可用拳头劈碎一堆砖,可以玩似地把瓶子打碎在光头上,更可以在枪林弹雨里单手斜端机枪扫射。还真有不少“勇士”队员接到昔日同伴想入非非的“当特种兵幻想”。曾有一位通过考核,如愿戴上标志性栗色贝雷帽的“勇士”队员这样给好友回信:
  “难道穿上特种兵的服装,你的拳头就会变得结实,你的头就会打不坏,你的身体就会刀枪不入吗?难道世界上真有能把一个普通人瞬间变成超人的魔法?任何一个已经过了相信魔法年龄的人,都应该仔细计算一下,需要消耗多少体力才能练出哪怕不大的肌肉块,才能比别人跑得快、跳得远,才能学会忍受疼痛,才能奋不顾身地从枪林弹雨中解救受伤的战友。要想成为‘勇士’特种兵,成为如此‘浪漫’职业的从业者,就必须摒弃浪漫,成为一名严肃的现实主义者,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的潜力。”
  的确,残酷的训练杀死了“幻想主义者”,锤炼出国家乃至自己都可以信赖的战士。每当获得奖励时,“勇士”特种兵都会宣誓:“为祖国服务,为特种部队服务!”以此强调自己忠于理想,忠于特种兵严格、不容置疑的准则。这些准则里,没有胆怯怯懦者、意志薄弱者和卑鄙龌龊者的立足之地。爱国主义与特种兵职业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相关链接】俄军在车臣
  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报道,俄武装力量驻车臣的主力是内务部独立第46旅,专门执行特种作战任务。该旅现有兵力1.5万人.比俄联邦在其它地区的师级部队还多。司令部设在车臣首府附近的北格罗兹尼机场,作战部队则散布在格罗兹尼周边三座卫
  星城和一些车臣大中城镇里,其中有几个战斗营是由车臣当地人组成。同时,俄正规军驻车臣主力部队第42摩步师从汉卡拉调动到卡利诺夫斯卡娅,该村位于格罗兹尼以北44千米。自第二次车臣战争以来,该村有一个较大的军事基地,是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第72摩托化步兵团的大本营。第72团有2500~2600人,主要是合同军人。该基地的特征是一个新的合同制军人的训练中心,一个接受军事运输飞行的机场。
  俄军第42摩步师从2000年起永久驻扎车臣,在汉卡拉重新安置第42师要花费2亿美元。各部队的联合集团总部、军方的管理办事处和通信团都驻扎在汉卡拉、为这些士兵和军官们建了10所兵营和1所学校等基础设施。起初,第42摩步师是俄武装力量中编制最大的师,有1.5万人。2009年,第42师被分为3个摩步旅。第18摩步旅驻扎在汉卡拉,在格罗兹尼1千米外。第17摩步旅驻扎在沙利,距格罗兹尼以南32千米,是车臣的中心部分,在苏联时期也是一个坦克训练团的大本营。第8摩步旅驻扎在距格罗兹尼63千米的山区。现在,这3个旅共有1万人。 [编辑,王瑾]
其他文献
2013年初夏的一天上午,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正是飞行的绝好天气。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某训练旅的机场上,一场由该院组织的国产教-8高级教练机全武器使用试飞——实弹打靶即将举行。  上午11时30分,指挥员一声令,飞行员李建华驾驶着满载武器的战鹰呼啸着冲向蓝天,向预设靶场飞去,转眼之间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此次实弹打靶要求战鹰采取低空低速模式接近目标,飞行难度大,风险很高。为此在实验性飞行训练中
[编者按]歼-10是我国最新研制的第三代轻型战斗机,从起飞重量、技术水平和作战任务等各方面看,和F-16战斗机都比较接近。在歼-10的研制过程中,也是以F-16为主要的比较对象。在歼-10历经20多年完成研制并公开亮相之后,广大朋友十分关注歼-10与F-16的比较。本文属于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歼-10的设计适应新时代需要  一架飞机的性能,首先来自于它的起飞重量和推重比。起飞重量
家喻户晓、声名显赫的“悍马”(Humvee)被称为“军中出租车”,以其多用途和高机动性闻名,是美军唯一具有高机动性的、被国际评为当代最优秀的军车。美军对高机动性的要求是,以非常规的动力和越野通过性,快速顺利通过坏路、无路面的地方。近几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类车青睐有加,2002年以来,奥、俄、日、法、意先后推出了同类产品。  中国“猛士”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由东风公司研制,以Humvee A2为目标
在今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俄罗斯新一代陆战装备公开亮相,除了举世瞩目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之外,其装甲伴侣——T-15“阿玛塔”重型步兵战车也随之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款重型步兵战车的装备,标志着俄罗斯陆军装备发展思路的革新。  研制概况  T-15重型步兵战车是俄罗斯以“阿玛塔”坦克底盘为基础,搭配“Epoch”无人炮塔研制的一款重型步兵战车。其发展思路与以色列重型装甲
我国研制成功最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  据《科技日报》近日报道,我国最大功率的8K98MC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将安装在江南造船(集团)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建造的5100TEU集装箱船上,这标志着我国大型集装箱船动力自主配套又实现了新的突破。8K98MC船用低速柴油机是国防科工委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这也表明我国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研制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进口EC225  大
地雷的历史追溯起来,比炮弹、炸弹要早很多。现在炸弹已进入智能化时代,灵巧炮弹也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地雷似乎还没有摆脱呆傻笨拙的特点,依旧靠“守株待兔”式的被动防御活跃在战场上。今天我们重点谈谈地雷中的反坦克雷。  陈永新:不错,当前世界各国极为重视军队的机械化建设,武器装备的装甲化程度越来越高。反坦克地雷可以摧毁这些装甲车辆、阻滞它们的行动,争取作战时间,具有价格低廉、携带方便、布设简单快速、便于
近日,韩国公布了其第二种自主研发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天马”2(CheolmaeⅡ,也有媒体称为“铁鹰”-2),是比韩国现役的“天马”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一种中程防空导弹系统,这是韩自主国防计划中M-SAM项目的重大突破。  酝酿已久  韩国M-SAM计划由来已久,虽然该项目与不同的国外公司合作,但仍是韩国自主国防项目的典范。该计划不但催生了现役的“天马”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而且其目标瞄准了功能更强
和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媒体有关航天的报道在更富直册性的图表、照片、视频报道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往往将通俗性、易读性等同于娱乐性的“八卦报道”,在严肃性和科学性上和西方还有相当的差距。受众在热闹之后,依然不理解航天活动的动因。  人类为什么要到太空去?在冷战结束后这个问题更不好回答。美国的航天报道不可谓不得力,但在经济窘迫的时候,航天依然是预算削减的重点对象。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航天是尖端的
据日本共同社网站报道,美国国务院负责军控、核查与履约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弗兰克·罗斯2月24日在东京举行的记者会上称,中国研发反卫星系统是“迫在眉睫的威胁”。  无独有偶,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4月15日报道,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举行的第31届太空研讨会上,美军主要负责空间发射活动以及导弹预警、航天监视、指挥和控制国防部各类卫星等的空军第14航空队指挥官杰伊·雷蒙德中将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具备
西科斯基公司网站2014年10月2日发布了S-97“侵袭者”高速直升机原型机。该公司作为世界级的顶尖直升机制造商,发布这款全新旋翼机意味着直升机家族新一轮的更新换代已经开始了,外界对S-97的评价是具备“颠覆性”的气动设计,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共轴反转刚性旋翼作为主要的升力来源,尾部安装了螺旋桨推进装置,机身修长,这样的气动增强了直升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西科斯基公司认为S-97项目将作为未来高速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