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区橙子林露水形成规律及环境驱动机制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揭示干热河谷区橙子林露水事件发生规律,解析露水形成的主控环境因子,通过与降雨事件的量化对比,为科学评估干热河谷区农业生产中露水资源对旱情的缓解作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元江干热河谷地区橙子林为研究对象,对2020年7月8日—2022年11月13日期间的露水、土壤含水量及气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日露水量在0.2~0.4 mm·d-1的露水事件发生频率最高,露水持续时间集中在0~2 h和2~4 h时长范围内;季节尺度上,露水事件主要集中在7—11月发生,不同季节露水量变异系数均显著小于降雨量变异系数;在风速处于0~1 m·s-1、相对湿度大于80%、饱和水汽压差集中在0~0.4 kPa以及温度露点差在1~2 ℃的环境中露水发生频率最大;风向在150°~310°的露水事件发生次数最多;相对湿度和温度露点差对露水形成的影响最大,为不同季节共同的主控环境因子;露水相比于降雨更加稳定,是干热河谷区橙子林重要的水分来源,尤其在降雨量有限的干季,露水发生频率最高,对橙子林旱情缓解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雨季可观的露水量也能为橙子林短暂的间歇性干旱时段提供额外水量补充。
其他文献
2018年6月—2019年5月,使用3层流刺网、地笼等渔具逐月调查汉江支流堵河梯级水库(龙背湾水库、松树岭水库、潘口水库)4个采样点马口鱼的种群资源,即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比较梯级水库间马口鱼的生长特性。调查期间,共采集马口鱼619尾,雌、雄比例为0.82∶1;鳞片鉴定年龄表明,雌、雄最大年龄分别为3龄和4龄;由4个年龄组构成,其中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样本总数的56.4%。不同水库和性别间体长、体
期刊
<正>【市场价值】油菜种植遍布全球,面积、产量仅次于大豆,最主要的用途是榨油食用。油菜籽含油率约占种子干重的30%~50%,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低芥酸低硫苷(双低)油菜籽压榨的菜油,所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营养价值可与橄榄油媲美,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油源。菜油
期刊
<正>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浙江的西南山区有着广袤森林,溪流众多,而在这溪水中孕育着小型的特色鱼,也称溪流性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的体色艳丽、色彩斑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已从常规的大宗淡水鱼转向新奇、特色、味美的小众化溪流性鱼。浙江省溪流性鱼种类繁多,而且紧邻上海、杭州等大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文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讨跨学科教学的各类形态,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揭示跨学科教学实施路径,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期刊
为研究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早期生活史发育特点并确定其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 PNR),在水温20.5~26.0℃条件下,研究了马口鱼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及饥饿对马口鱼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口鱼孵化后10日龄开口摄食,混合营养期为10~11日龄,12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27日龄第一鳞片出现,43日龄鳞被覆盖完全;依据卵黄囊消
期刊
19世纪前后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丝织技艺,从工业化的角度重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丝织理论体系,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丝织技术开始有所区别,特别是对丝织设备与技艺的革新、发明,在20世纪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丝织技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近现代的丝织理论也一脉相承法国丝织理论体系。17-19世纪前后法国是世界丝织提花技术发展的核心,通过对这段时期法国丝织技术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西方丝织技术发展,
学位
<正> 贺季衡(1866~1933),名钧,一字寄痕,江苏丹阳县人。受业于孟河马培之先生,六年学成,归里以医问世,名震大江南北。编有《指禅医案》(晚年以“指禅室”名其斋)一书,因中日战争爆发,未及刊行,即遭焚毁,倖上海徐鼎汾医师(季衡先生门生)珍藏抄本,得以保存至今(该医案现经整理加按就绪,送交省科技出版社待时出版)。先生品学俱优,临证颇有造诣,现就其常用的辨证施治方法,先选三种,分别介绍如下:
期刊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大气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5月2—6日福建省沿海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海雾过程及其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持续5天的海雾天气过程可大致分为辐射雾影响阶段、平流雾影响阶段和海雾遇冷消散阶段。在辐射雾影响阶段,地面风向变化无序,风速在1~3m/s之间,温度日较差为6℃,逆温层强度弱,大于90%的高湿区主要在近地层附近。平流雾影响阶段的边界层特征较辐射雾阶段明显不同,地面
期刊
为提高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卫星气象学等对2020年8月10-12日成都地区一次创历史记录的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成都地区500 hPa持续受低涡和低槽影响,大气低层的持续强烈辐合和高层的辐散抽气耦合及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低层偏东暖湿气流在成都西部沿山地形抬升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成都市西部的降水
期刊
利用南疆西部2000—2020年暖季(5—9月)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箱线图的形式对冰雹(102次)和短时强降水(159次),以及特强强对流个例的关键环境参数和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850和500 hPa的温差(△T85)、地面至700 hPa露点温度(△Tdsur7)、大气可降水量(P·W)和暖云层厚度等关键参数的分布特征可以区分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对应参数的最低阈值:8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