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精神:“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的 培养策略和途径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pi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意缘起
  1.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如今,“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正逐步向第一、第二产业全面渗透,“互聯网+”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必将塑造教育的全新形态。对于学校发展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学校育人传统的充分激活。
  无锡市东林中学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原名私立无锡竞志女学,是无锡地区最早的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中学,当时即跻身全国仅有的5所女学之列。它以启迪民智、培育新人为宗旨,不仅成为无锡现代教育的先驱,而且首开江苏女子教育的先河。由于地理位置上毗邻东林书院,并在办学精神上深受东林书院文化影响,2000年,我校被命名为无锡市东林中学。
  一所学校的历史总蕴藏着应当珍惜的教育财富。100多年的文化传承,既让东林师生感到幸运,也赋予了学校重要使命——展示、传播、传承和创新学校精神,发挥校史文化优势,涵养师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刻苦求索的过程必不可少,“互联网+”也是极为有效的帮手。
  3.学校特色建设的现实诉求。
  20世纪80年代,我校在改革大潮中创新发展,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办预科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方经贸人才;积极推行多语种教学,成为无锡地区唯一一家外语特色学校。进入21世纪后,我校又着眼于拓展艺术教育渠道。如今,外语教育和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声名远扬的品牌,持续开阔着东林人的国际视野。2016年,我校获批无锡市首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立项项目。
  回顾以往的探索之路,我们既深刻地领会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这一说法的正确性,也清醒地意识到深入挖掘并整合校史资源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因为校史全面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能以特有的方式构筑起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的介入,可以将我们的工作导入更加多维、立体的境界。
  4.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诉求的因应。
  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坏、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校青年教师较多,30周岁以下的有30人,35周岁以下的共有60人,几乎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3,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于这一考量,我们希望借力互联网打造一系列现代化平台,实现对校史文化的全面营建和展示,让青年教师置身其中,感知深厚的校史文化,促使他们自觉提升师德素养和业务素养,从而打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的青年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我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策略路径
  一直以来,我校培养青年教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有抓手,通过课题的开展、新技术的学习、校史的挖掘、活动的组织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重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青年小组等的整体培养,以“面”带“点”地促进个体进步;三是重全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调“以文化人”,以人格塑造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帮助他们在师德、教育理想信念、专业发展等方面齐头并进。
  近两年来,我们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技能比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展示等常规培养路径之外,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
  1.引领青年教师“开风气之先”,借助科研课题实现成长。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就是将教育科研作为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因此,学校教科研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我校之所以为世人所瞩目,不仅在于上乘的教育质量,更在于极富张力的教育文化格局。这是我校在1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秉承“端正”精神的结果,是勇于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开风气之先”的结果。基于这样的积淀,我们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东林中学校史文化的微课程开发研究”以及江苏省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小先生’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两项课题均聚焦校史文化。我们希望深入探寻东林中学百年教育发展中的精神文化,挖掘并整合校史资源,通过开放式、小主题、深内涵、多形式的过程化研究,建构系统的校史文化微课程,探索培养“小先生”的有效途径,形成学校文化精神的贯透力,充分发挥东林中学校史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
  两项课题吸纳了53名教师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逐步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2.组织青年教师研发“智慧课堂”,将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教学是学校的重心所在,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改进学习行为,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打造智能课堂、高效课堂。因此,研发“智慧课堂”的目的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显智慧,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智慧。
  在“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校秉承“开风气之先”的宗旨,借助课题研究平台,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出发,进行了“智慧课堂”研发实践。
  一是加强“智慧课堂”研发团队建设。我校成立了“智慧课堂”研发项目组,由校党总支书记丁伟建担任组长,组员大多为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有朝气、干劲足,具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
  二是探索校本化“智慧课堂”研发模式。项目组客观分析了我校的教学现状之后,将“课中实现教学的实时互动”确定为项目研究的切入点,借助“智慧课堂”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各种尝试,技能培训和教学范式研讨共进,不断检验,不断调整。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目前,项目推进情况良好。   经过一系列努力,目前,我校的“智慧课堂”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发团队的成员构成从最初的历史、生物两门学科扩展到道德与法治、英语、地理、物理等多门学科;形成了涵盖历史、生物、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资源库,如课堂实录、课案等;短短1年时间,已有12人次参加了省、市级交流展示或竞赛评比活动。
  3.组建“青年社”,勉力青年教师承继“竞志”精神,追求卓越。
  我校创始人侯鸿鉴先生基于“人类生存社会,必须与一切竞争,方能实现志愿”的办学认识,植“竞”的深意于“志”的成就之中,成就了这所百年老校。铮铮言语间,透露出的是德、器、识、学、能的进取要求。
  面对青年教师数量逐年递增的趋势,我校于2017年下半年成立了“无锡市东林中学竞志青年社”。这是一个主要面向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社团。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社团凝聚更多的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岗位,尽快实现业务素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一支年富力强、业务精湛、政治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积聚力量。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社旗。社旗的布局非常富有特色:红底色中间带有黄色题字“竞志青年社”,寓意在东林中学,青年教师既是特色最为鲜明的一个群体,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红底色寓意青年教师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黄色字体代表青年教师青春靓丽,是最闪亮的风景。在“青”字顶端,有象征教师身份的粉笔。笔尖上跳跃着的火焰,代表了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还设计了“竞志青年社”LOGO:白底中间是旗帜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字,“青”字底部是社名全称,与旗帜高度契合,体现了我校教师的精神面貌——追求卓越。
  “竞志青年社”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也有助于他们增强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可谓学校重要的强基工程。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校史精神已经在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脑海中深深扎根,推动着他们的成长。我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梁溪区教学新秀等;另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也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初中课程建设特色学校”“无锡市智慧课堂试点学校”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学校而言,青年教师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学校就有前途,教育就有希望。未来,我们将在对历史的观照中,清醒地认识我校走过的艰辛歷程及取得的荣誉,深入思考我们又将往何处去,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我们将不断反思,努力用东林精神、东林文化、东林智慧照亮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根据“江苏省初中教学管理创新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中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评材料整理)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我校提出了“研学课堂”的课堂改革方案。“研学课堂”教学流程主要有:自主研习、小组合作、交流与展示、即时评价、矫正反馈五个环节。 笔者也积极参与学校研学课堂的尝试和实践,下面以苏科版《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4)”为例,就“研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领悟、思考、总结、反思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观点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片段与设计说明  教学环节一:
期刊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之际,处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想着这美景不赏颇为可惜之时,学校的一次学生春游活动策划也在悄悄开始,学校把此次春游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重任交给了我。  我想,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往往更多地囿于校园,春游则成为学生走近大自然,与自然万物共同生长的好的学习机会。因为它建立于学生的无限期待、愉悦与兴趣之上,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有效达成预期的各项目标。那么确定并优化目标,设计
期刊
一、理论支撑  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教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经验,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以学生的人格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在学校实践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尊重学生,教师就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成为主宰学生一切的权
期刊
一、案例背景  6月份,教科室的主任让我定个专家指导课的课题。专家指导课,高屋建瓴,站的角度比较高,对教材把握比较准,我有点猝不及防,同时也有些胆怯。此时备选的课只有“石窟艺术宝库”和“书法与绘画”,几番犹豫后我选了“石窟艺术宝库”。  二、备课思路  专家指导课是我校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教研活动。为了不负重任,我要尽量体现出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法”是我一贯的教风。凌宗伟老师说过:“一
期刊
笔者在一次课堂展示活动中,因为把学生的一些错误生成有机融入新知探究,让学生经历了较好的纠错、究错、评错的过程,受到观课教师的好评。下面是该课的一些教学片段,并附几点教学思考,供大家研讨。  一、“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教学片段  1. 教学片段1。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乘多项式”,大家想想我们接下来会学习什么内容?  生1:当然是“多项式乘多项式”了。  师:对的!(师板书课题:多项式乘多
期刊
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内部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并形成内部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使学校迸发出勃勃生机,进而形成学校特色。  新沂市钟吾中学创建于2002年。近年来,受师资交流、教师队伍老龄化、生源变化、社会有增无减的教育期待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我们直面困境,着眼于教师成长、学生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推动学校持续前行
期刊
一、课程背景介绍  江苏科技大学前身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倡导“船魂”精神,旨在培育师生形成“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内涵和品格。借力江科大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我校大力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深蓝课程”,以期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涵。同时,镇江海事局作为长江镇江段的守卫者,一向是优秀船舶人才向往的集体。三方携手建设“深蓝课程”,既有助于开阔初中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也为江科大的学生搭建了见习平台,
期刊
自2012年以来,基于对“乐学”理念的哲学思考,我校承继“诚朴”校训,遵循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课程改革要求,从“乐学教育”文化建设的角度,制定了《震泽初级中学课程改革方案》,构建四模块课程体系,打造“乐学”课程文化。  一、课程目标设定  一是学校特色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推进以“乐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是学生个性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学生的学习
期刊
一、背景介绍  2016年秋学期,我校以《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方案(2016—2020年)》为指导,以促进学思结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构建适合教情、学情,具有学科特点,彰显我校特色的“互动生成的学本课堂”新课型。2017年11月,笔者(张卫明)应邀在“第二届江苏省初中数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中面向全省执教观摩课,课题为
期刊
江苏省昆山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刘恩樵和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德湖联合领衔主持,现有成员15人,均为苏州及昆山市市级骨干教师。  工作室以“自律他律,自励互励,自研合研,自赢共赢”为约守,以“做语文教学的建設者”为行动指向,集体商定了12条团队运行规则,如每人有近远期发展愿景,用心发展自己的教学研究专长,每年在正式刊物上至少发表两篇教学论文,并执教1-2次市级以上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