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普及初等教育:任重道远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一项旨在消除饥饿、贫穷、文盲、疾病、环境恶化、对妇女的歧视等问题的八项行动目标,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即“联合国千年计划”(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称“千年计划”)。“千年计划”中有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到2015年,确保不论男童或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
  今年是“千年计划”的收官之年,这一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在实现过程中有何困难亟待解决?这些都值得我们了解并持续关注。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即年龄在6—12岁的儿童接受的第一阶段的学校教育。这一阶段主要传授儿童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最基础的技能。初等教育的质量不仅是人一生发展的宝贵基础,而且对国家的长期持续发展、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一般都将其规定为义务教育,尽力保障国民都能接受这个阶段的教育。
  漫长的历程
  初等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都有各自的初等教育,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区学校、城市学校、拉丁学校,中国汉代的“书馆”、元代的“社学”、明清时代的“家塾”“学馆”“义塾”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形成,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首先在欧洲产生。世界上最早提出普及 6年初等教育思想的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这被看做是正式实施义务教育的发端。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通过立法的形式(颁布义务教育法)推行和确立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制度,逐渐建立和形成了现代教育制度,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德国于1872年颁布《普通学校法》;法国是最先提出初等教育免费的国家,1881年颁布《费里法》;日本于1872年颁布《学制》,后又于1886年颁布《小学校令》;美国的初等义务教育以1852年马萨诸塞州的立法为先导,相继在全国推广开来。
  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他们的成果与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普及初等教育运动的发展。世界各国初等教育的年限大多为 4—6年,个别的为3年或4年(苏联、民主德国等)、7年(泰国等)或 8年(美国的部分州等),还有的把幼儿教育年限包括在内(英国等)。
  然而,放眼全球,历经近400年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普及初等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道路依然艰难。
  艰难的努力
  发达国家普及初等教育的成就与经验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世界其他国家纷纷学习借鉴。自2000年“联合国千年计划”签订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和国际组织共同努力,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初等教育普及程度主要通过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男女儿童入学率比、教师与学生人数比和接受教育的质量等来衡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4月9日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到2015年为止,青少年和儿童辍学的人数相比2000年下降了一半,全球约有3400多万儿童因“千年计划”的实施而重新上学。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90%。男女性别差异在教育上的不公正待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各国政府响应“千年计划”号召,通过实施各项措施,加大教育投资,注重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学校师生比,尽可能减少辍学现象,保证更多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政府承诺的教育。
  在取得如此多进步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残酷的现实:
  首先,高辍学率是初等教育普及的主要障碍。而目前全球仍有5800万辍学儿童,大约1亿儿童不能完成初等教育。贫穷、性别以及居住地成为儿童失学的关键因素。最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人数是最发达地区失学儿童的4倍之多;在发展中地区,每四名小学生就有一名以上有可能退学;全球有7.81亿成年人和1.26亿青少年缺乏基本的读写能力,其中60%以上为女性。由此可见,各国教育发展极其不平衡,教育的不公平性不断增大。
  其次,受战争和武装冲突影响地区的儿童、贫困农村家庭女童以及残疾儿童更可能失学。在5800万失学的小学适龄儿童中,有一半居住在受冲突影响的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4%这样的儿童,南亚约有19%,西亚和北非有14%。比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受冲突影响的北基伍省,2010年最贫困家庭小学适龄儿童中几乎二分之一从未上过学;在伊拉克受冲突影响的纳贾夫省,2011年最贫困家庭的小学适龄儿童有27%从未上过学。在最贫困家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被排斥在教育之外,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西亚和北非,对女童的普及教育仍处于明显劣势。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弱势儿童也面临威胁。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即容纳所有学生,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需要更多地关注残疾儿童以及那些更广泛意义上被边缘化的或弱势的儿童。
  此外,援助的下降对最贫穷国家的教育构成威胁。捐助国对教育的援助从2002年起稳步增长,2010年达到高峰,此后便开始下滑。
  因此,千年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情况,不能仅仅依据发达国家初等教育普及水平或者世界平均水平而定,更多应考虑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普及初等教育的状况更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飞速发展的拉丁美洲初等教育
  拉丁美洲尽管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教育发展总体进步很快,初等教育普及程度高,不存在严重的教育不公平问题。2011年拉丁美洲多数国家净入学率都在90%左右,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像古巴、阿根廷、委内瑞拉和智利等都是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国家。但是拉丁美洲的教育质量存在地域差异,仍有一部分国家教育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薄弱,如巴西、圭亚那、巴拉圭等。   巴西是拉美大国,基础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积贫积弱,其发展最大症结就是贫富差距悬殊,地域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少、低普及率、高文盲率、高留级率、教师素质低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制约着巴西初等教育的发展。巴西新政府上台后,开始实施把基础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政策。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儿童入学问题、教育评价标准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教育技术革新等问题,政府先后启动了助学金计划,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设立了“基础教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一系列举措使巴西基础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儿童入学机会大大增加,入学率提高,地区发展不均衡状况显著改善——来自最贫困家庭的儿童有95%入学就读,最富裕家庭的儿童有99%的入学率,贫困和富裕家庭儿童入学率差距由1992年的23%下降到2003年的4%。巴西义务教育普及率高达97%,文盲率也显著下降。
  (二)潜力巨大的亚洲初等教育
  自2000年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以来,南非民主政府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改革。2015年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表明,南非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成绩突出,为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卓越贡献。2003—2004 年南非开始启动“提高全民免费和高质量基础教育入学行动计划”和“全国学校营养计划”;2007年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食堂建设,提供必要的餐具;除此之外通过提供学生课本和交通补助,减轻入学儿童的家庭负担;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以上各项政策的实施,据统计南非 7—13 岁儿童入学率超过98%,儿童完成小学教育的比例为 98.01%,而且男女童入学比例相当,没有明显的差距。当然,南非目前仍存在很多教育发展难题,比如免费学校教育并未普及全国,很多地区的贫困家庭依旧难以承担教育费用;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困扰,造成很多儿童成为孤儿,他们没有条件接受教育。
  几内亚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拮据,教育经费十分有限,主要依靠美、日等国的援助。几内亚初等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但实施情况相当糟糕。贫困家庭儿童上学困难,2011年几内亚小学净入学率为8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中途辍学儿童达到27万人;女童失学现象更为严重,男女性别差异存在的教育不公平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任重而道远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表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普及初等教育,全球儿童入学率和学校的师生比显著提高,中途辍学率和男女入学率比均有明显下降。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9年的4.4%上升到2012年的4.7%,但尚未达到2012年全球平均水平的5.0%。发展中国家2011年儿童净入学率为8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几乎实现了所有儿童入学。2012年学校师生比发达国家为1:15,而发展中国家只有1:29。2000—2015年间亚、非、拉各国普及初等教育的情况也是参差不齐:2000年前初等教育发展水平已经处于领先水平的有马来西亚、以色列、古巴等国家;近十余年取得显著成绩的如印度、摩洛哥等;而几内亚、巴基斯坦等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教育发展缓慢,初等教育整体落后。
  然而截至目前,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之前全球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只有一半国家已经实现。亚、非、拉国家普及初等教育的形势依旧严峻,原因主要是人口压力、国内落后经济、战争、武装冲突和不稳定的政治形势,以及疾病的困扰,尤其是艾滋病的传播,致使政府无力投资教育事业。
  通过分析各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不难发现,切实有效的国家政策,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减免初等教育的学费和提供其他的资金支持,保证教学质量并注重教师的培训等,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对于2015年以后各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与规划,应该依据各国基本国情,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对于未完成目标的国家,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加快教育发展步伐,争取早日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对于已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国家,应该重视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和学校课程,实现初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普及;发达国家应该继续给予人道主义援助,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切实有效的培训,为世界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做出努力。
  展望未来,全球普及初等教育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双重普及;各地区各地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保证女童平等入学受教育;提高师资培养培训标准,等等。要最终实现全球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不能不做出自己的回答。
  相关链接
  特色基础教育面面观
  美国:注重个性化教育
  在美国,基础教育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因此,美国的中小学校十分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小学课堂气氛活跃,没有太多限制,可以窃窃私语,可以摆弄文具,还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动、喝水。教师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活动,有时又像大孩子一样,带着一群小孩子搞活动、做游戏。老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鼓励,以幽默和童心实现教学。
  同时,美国小学还比较重视优秀学生的培养,设有高智班或资优班,优秀学生可以跳级,获得各种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由学校校长、美国教育部长和美国总统签名并印有自己名字的“国家教育奖状”。
  日本:学校犹如幼儿园
  日本小学的教师,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更像是幼儿园阿姨,而整个小学仿佛就是个大幼儿园。孩子们的课程中除了语文、数学、绘画、体育,还有综合课、家庭课等一系列有趣的课程。
  日本同中国有着相似的东方文化传统,也曾有过应试教育的梦魇,很多学生经不起压力而自杀的现象非常普遍。出于对这种“填鸭式”教育的反省,日本引入了一种宽松的教育。经过30年的努力,已完成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现在的日本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相对宽松的课堂纪律和自由的教育氛围。所谓的“宽松”除了轻松之外,还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余地,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如果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可以向老师申请重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日本的小学还非常重视让孩子们充分接触大自然,锻炼生存能力,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新西兰:没有教科书
  新西兰的小学是没有教科书的,老师会根据教学大纲每天实施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小学六年中,学生们的综合成绩由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词汇量几部分构成。其中,阅读理解能力分为40个级别,这些级别不是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级,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学生只需要掌握其所在级别80%的阅读理解内容,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级别。在课堂上,老师会根据孩子所在的级别进行分组教学,而不是一刀切。
  每个学期末,学校会有固定的2—3天时间与家长沟通,相当于“家长会”。但与“家长会”不同的是,家长在提前预约后,可以与老师进行10—15分钟的单独会面,学生也会到场。老师会把学生具体表现跟家长进行沟通,学生和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下学期的学习目标。
  新加坡:“全球知识交流”
  “全球知识交流”(Skype in the Classroom)是Skype(一家全球性互联网电话公司,也是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具备视频聊天、多人语音会议、多人聊天、传送文件、文字聊天等功能)在全世界中小学教育界推出的免费国际性社交网站,旨在将全球教师资源集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互联协作、共享知识和教学资源。新加坡在2007年开始试用Skype视频通话工具进行全球知识交流,能够同时和多人“面对面”沟通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他文献
矶崎新没有追随潮流,而是走自己的路。在追寻建筑意义的过程中创造了高质的建筑,他的作品直到今天都无法用任何一种风格来定义。这位建筑师始终保持着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设计每一座建筑,他的思想一直行走从未停滞。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永恒的中间媒人”  日本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学者矶崎新(1931— )荣幸地成为2019年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的第49位获奖者,也是获此殊荣的第8位日本建筑
小镇上的人忙碌了一个多月,终于评选出了这一年的“完美伴侣”,他们就是——史密斯夫妇。大家都说史密斯夫妇绝对是彼此最完美的伴侣,是的,谁说不是呢?  史密斯夫妇都已年过八十,到九月份,他们结婚就整整五十年了。这五十年间,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共同经历了生活中的很多挫折和困难。更为难得的是,他们性格相似、志趣相投,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史密斯先生懂得体谅太太的辛苦,史密斯夫人也善于体察丈夫的不易,即使
很多年来我一直想要拍摄下偏远部落中人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拥有独特的人类学价值和美感。在拍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古老部落沿袭下来的文化遗产,旅程之中也充满挑战和不同的体验。  ——龚峻  在常人的印象中,北非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所能见到的,除了沙子还是沙子。这片世界上面积仅次于南极的不毛之地,似乎并不能承载任何民族在此长期繁衍生息,遮天蔽日的飞沙走石会冲刷去一切生命的痕迹,骄阳的炙烤会使任何文明的源
“柠檬树,外表美丽,柠檬花儿又甜美,但柠檬的果实却不可能吃下去。”电影《柠檬树》(2008)以“彼得·保尔·玛丽”组合(Peter, Paul
日月如梭,时光如旧,年年相似,只有内心,天天更新,如许秋光澄澈万里。天高地远,暖风习习,乐而忘忧,人生盛景。当知秋去冬来,且看今朝,流连忘返,静观春来。【作者】任紅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内蒙 红山军马场
人类初始,刚从野兽中升级脱离,不得不与野兽为敌。数万年交战,野兽尸体提供的蛋白质使人类智慧迅速成长,猎器更是凶猛生长;于是,当今人类可以傲慢地对任何野兽宣告:不服从,便灭亡。野兽们,只好或驯服,或远遁,或灭绝,人类无敌于天下。可是,没有了野兽为敌,世界并没有变得更美好。人类相互视“非我”为野兽,猎器变成武器,世界仍是猎场,相互杀戮,几近相互毁灭。而且,环境趋于恶劣,生态濒临崩溃。智慧反思,或许应该
《刺杀骑士团长》  当朋友问我在看什么书时,我拿着《刺杀骑士团长》略一踌躇,而后告诉他,“这恐怕不是适合你看的书。你追逐的是具体的可塑形的问题,而这部小说所描摹的,毋宁说是正在成形的东西,某种泛着危险毒液的东西。”  所以在看完整本书后,合上扉页,盯视封面和封底上巴洛克风格的人物画,我回味良久。  从味觉上来说,这是一本地道的村上式的书。村上的语言(百无聊赖而又一字一顿),村上的人物(离群索居而又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常用笔名签署作品,有的企图掩盖真实身份,有的则是出于彰显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文化修养等不同考量。有学者考证,西方的笔名传统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印刷技术刚刚普及,有些作家不愿直署其名,就选择了这种折中的策略。作家使用笔名出版作品,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女作家中间。例如,我们熟知的勃朗特三姐妹,《简·爱》初版时的署名为“科勒·贝尔”;玛丽·安·埃文斯则一直使用男
赴沙皇俄国开展“葬礼外交”的专使王之春所写的考察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之春以头品顶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作为唁、贺专使前往俄国,一面吊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逝世,一面庆贺尼古拉二世加冕。《使俄草》即记此行经历,分八卷,起自光绪二十年十月十六日奉旨派充专使赴俄,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十七日因枪伤奉旨赏假一月。  日记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卷一至卷四,从光绪二十年十月十
美国纽约一年一度最大的艺术盛事军械库艺术展(TheArmory Show)于2011年3月3-6日举行。军械库艺术展的正式名称其实是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f Modern Art),即绘画和雕塑展览会。因最初于1913年在纽约市第69兵团军械库举行,故得名。展览会的举办由美国画家与雕塑家协会构思,原本仅选择美国艺术家的艺术品参展,后来加进了欧洲现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