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puco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最关键的一点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本文以高中人教版古代议论性散文为例,深入探究了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及《劝学》两篇文章的分析,提出了“一线统领”“两翼齐飞”的方法,以期实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古代议论性散文;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整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当学生们在文本的理解上与别人大相径庭,在人物分析上褒贬不分,在信息整合上捉襟见肘,在内容概括上力不从心,在推理推断上南辕北辙,论证乏力,判断不准……,在语文考试中屡屡受挫,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样都会心急如焚。细致分析其中缘由,这些跟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无关系。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因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尝到甜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根除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破除学生幼稚的思维认知,培养学生优异的思维品质,这些都要有一套可行的、成熟的培养方案,并辅之以反复的、长期的训练。
  方案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因文而异,因人制宜。以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为例,这一单元节选的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理解力、归纳力、论证力、批判力的培养。以下从该单元选择两个篇目进行总结。
  穿针引线 一“线”统领
  穿针时必须找准针眼,这样引的线才会有用武之地。
  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找准发力点,这样的训练才会行之有效。
  《寡人之于国也》属于对话型议论散文,与典型议论文相去甚远,但又被人教版列为议论性散文单元第一课,如何让学生理解呢?
  在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时,让学生根据字词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是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我们不妨设置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寻找论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不能成为论点。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不能成为论点,那么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学生找来找去,觉得哪个都不尽如人意。的确,论点在文本中不是很直接、很鲜明。学生体会到找“针眼”的困难,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在对全文整体感知和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概括、提炼。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指出并让梁惠王接受了邻国之政与自己并无本质区别的做法。到这里论点虽然没有出来,但是可以抽离出一个观点:梁惠王“尽心”的做法是不能使民加多的。
  既然光尽心不能使民加多,那到底怎么才能使民加多呢?接下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孟子通过例证指出了使民加多的途径,用比喻论证指出了应持的正确态度。
  途径之一: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这是王道之始。
  途径之二: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这是王道之本。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还要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
  应持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年成,不要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状况还觉得与自己无关。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论点:只尽心是不能实现物阜民丰、国富民强的,最好的办法是实行王道、推行仁政。
  “针眼”(《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点)看清了,那“线”在哪?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关注每一部分的最后一句,“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学生看到就会恍然大悟,“怎么使民多”就是“线”了。
  通过以上条分缕析、层层抽丝剥茧式的透彻分析后,再回头让学生进行信息整合,从而概括论点,厘清行文结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议论文的“针眼”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点),用一条“线”(民之多)统领,对文本的理解即豁然洞明。
  以《师说》为例,该议论文的“针眼”——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谓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从师学习古已有之,可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有力回击。
  那“线”就是从师的重要性、从师的标准。
  古今对照 两“翼”齐飞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思维品质,体现出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特点,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批判性、联想性、延展性思维的运用和提升。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课文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我们可以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借鉴,通过运用联想延伸、古今对照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教材选段与作品原文作对照,二是古代议论文与现代议论文作对照,三是结合现代议论文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改编。合理运用“古今”两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习《劝学》一文,课本中的《劝学》是从荀子原文《劝学》中节选的。我们很多老师在授课时忽略了这点,简单地将论点告诉学生: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学习很重要)。
  可是节选的文章里在这方面談得不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篇幅远远超过了论述学习重要性的。我们很惊喜看到学生在这方面提出的质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这种批判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会告诉学生这是最标准的议论文,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只会全盘接受。但是难免造成学生在写作文时,论据和论点脱节而不自知,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原文和选文进行对照,适当给学生做一些延展补充。如果用“学不可以已”做论点,在论证时,“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样的比喻论证很恰切。“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样的舉例论证很恰当。“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这样的道理论证也很合适。在充分论证了学习重要性之余,荀子进一步提出应该怎样去学习,这样层层递进,使论证思路更清晰,学生的疑窦也会荡然无存,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还有学生提出节选的《劝学》中没有总结,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也是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其实在《劝学》原文中,荀子在大量阐述了学习方法之外,最后是有总结的,“及至其致好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到那时“君子德行完美无缺,天就会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就会显现出它的广阔。”文末的总结很好地回应了本文的论点。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因此,引导学生从古代议论性散文中捕捉散文家的思维特点,关照现代议论文从而理解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匠心和严密,是为了我们自身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我们可以采用古代议论文与现代议论文作对照的方式,比如可以用苏洵《六国论》、苏轼《六国论》、清代李桢《六国论》和现代《夜话六国》进行比较阅读。
  还可以结合现代议论文的范式对原文进行改编,比如: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论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物尤如此,人岂不然。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然今之学而一者,竭成大器。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借光,买臣负薪读书,祖狄闻鸡起舞,李密牛角挂书,醉翁画荻习字,王冕僧寺夜读……其中孰功不成而名不就,故非学无以腾达。苏秦刺股封印,仲舒目不窥园,鲁迅尝辣,黄侃吃墨……其人孰敢小觑,故非学一无以盛名。(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道理论证)
  故学贵乎一也!(总结)
  通过以上“古今对照”的方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清晰,对作家的论证思路就更清晰,对学生理解与写作议论文就更有帮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建构起来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一线统领”“两翼齐飞”这样新的尝试,帮助学生在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中间、在课内与课外寻找有效架构,从而形成融通融合,给学生的思维能力注入“强心剂”。
其他文献
摘 要:函数可以作为了解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而数列作为离散函数模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特别指出“要体现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通过列表、图像、通项公式表示数列,将数列融入函数中去”.学习数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另外其独特的递推关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期刊
摘 要:本教学设计以音乐为话题,以十八世纪伟大的音乐家为主线,以人物生平传记的写作为暗线,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着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阅读语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运用,从而了解人物传记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结构,学会写人物传记,旨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篇理解;人物传记
期刊
摘 要:针对试卷讲评课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文章围绕教学设计,提出了“试卷讲评四步模式”,即得分结构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以及巩固提高。“试卷讲评四步模式”的有效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最终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四步模式;英语核心素养    一、“试卷讲评四步模式”的提出背景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英语
期刊
摘 要:初中生阅读英语课外经典名著,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英语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利用有效的导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树立学生的阅读自信。有效的导读策略包括多媒体吸引策略,悬念导入策略,故事把脉策略,以演领悟策略,主题辩论策略,角色评价策略等。  关键词:课外名著阅读;导读策略;阅读兴趣;思维能力       一、初中英語课外名著阅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期刊
摘 要: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新的核心理念,理解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理念,是音乐课程建设的新起点。乐器进课堂是近年来基于优质教学资源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新途径。本文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陶笛进课堂为例,详细论述了如何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进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陶笛进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
期刊
摘 要:一个学校是由不同年级和其他部门组成,而不同的班级组成年级,且班级是年级和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同时班主任又是班级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所以说班主任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新课改;班务工作;策略;方法     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班主任就选择了牺牲。可见,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尤其是在新课改下,班主任工作越来越繁杂,要求越来越细,
期刊
摘 要:县级教研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全县的教研活动,通过搭建这个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平台的搭建需要教研团队的精密筹划和辛勤付出,参赛教师的赛前准备就是一个教師专业成长的过程。作为一个教研人,我们既要搭建好平台,又要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所以教研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教研员;教师;专业成长  笔者是一名基层教研员,组织全县教研活动是笔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全县优质课大赛都是笔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阅读小组建构和活动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使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阅读过程的策略,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持续学习兴趣和阅读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目标;设计  一、引言  阅读,是学生在文字上的一次旅行,是去感受别人的人生或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的过程。谈到阅读,其核心地位在初中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2018年高考六套化学试卷,对其中考查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从“题型和分值比例、内容呈现形式、考查要素和能力要求”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相关结论可为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化学实验内容;比较分析  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分为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两类,本文选取三套全国卷和三套自主命题卷共六套试卷中相关的化学实验内容部分进行比较分析。  一、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分析的原
期刊
2018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考试大纲,坚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一体四层四翼”的指导思想,试题内容典型严谨,题型多样化,难度控制得当;文字表述简洁、规范;答案准确,评分标准可控,赋分合理,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向素养立意方向转变,有利于规避复习备考中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对高考命题与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均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有不少教师和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