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青海海南草原,薄雾弥漫,寒风习习。王雅银带着医疗服务小分队又出发了。王雅银已记不清多少次了,背着药箱深入草原为群众送医送药。王雅银的身后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越来越多的官兵追随着他的脚印,加入到为民服务的行列中。一股青春的正能量随着王雅银的每一次出发在军营涌动,给雪域高原的藏乡群众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这就是王雅银,兰空某场站卫生队班长。他被青海省团委表彰为“青年民族团结进步优秀个人”,被海南州团委表彰为“优秀志愿者”,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八瓣格桑花”……一个个光荣的称号,让王雅银变成了军营里的一颗“启明星”,引领着战友们将心中的爱献给驻地藏族群众。
一
“是王雅银班长改变了我,帮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在连队组织的学雷锋演讲比赛中,警卫连战士周煜斌用亲身经历讲述王雅银引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小周入伍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擒拿格斗样样精通,比武竞赛次次摘金揽银。听说王雅银把上级奖励的1.5万元钱全部拿出来资助10名贫困学生,还经常为驻地群众义务巡诊,起初小周不以为然。一次,小周正在营门口执勤,藏族阿妈羊壮吉捧着锦旗,执意要感谢王雅银常年巡诊控制住了她的风湿病。老人紧紧地拉着王雅银的手,眼泪扑簌簌地流下来。这一幕让小周感动不已,也深受触动:自己精武尚武实现了军人价值,但收获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甚少。他决心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像王雅银那样帮助别人。
从此,小周在帮助战友的同时,经常到附近村寨学雷锋做好事。一次外出乘车,他发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勇敢出手制服小偷并扭送到派出所。青海玉树地震时,他悄悄把从家里带来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心里装着谁就会追随谁。”这是战士景亚军的口头禅。小景上大学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入伍后把智慧用在单位建设上,为改进装备性能做了很多小革新。前不久,他成功研制的灯泡两用接头便捷了游牧藏族群众和官兵的生活用电,深受藏乡群众欢迎。他说:“专利不是唯一,惠及他人才算给力。”
士官武文超在网上看到有人做好事反被讹诈的消息后,一度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做好事。可是,当驻地发生火灾,王雅银一次次冲入火海抢救群众财物,瞬间他被一种力量感动,毫不犹豫地加入救火队伍,先后3次参与扑火,解救了20多名被困群众,挽救牧民1000多亩草场。他感慨地说:“生活在典型身边,就会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自然而然地向典型看齐。”如今,王雅银的事迹时刻启发官兵纷纷投身到学雷锋的实践中,把党的温暖送进高原藏乡。
二
6年多来,王雅银行程1万多公里,为藏族群众巡诊治病5000余人次,走遍了周边30多个村寨和所有寺院,荣获空军青年学习成才奖、优秀士官标兵、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并2次荣立二等功,2次荣立三等功。
可是,每次巡诊走在乡间小路上,王雅银发现群众需要的帮助远远不只是医疗服务,仅靠他一人的力量也太渺小。
困惑之际,王雅银在与战友聊天时得知,他们大都愿意学雷锋做好事,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人,但他们困惑着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王雅银有意启发他们有特长发挥优势技术便民,没特长就做点实事,有余钱的做点善事。
他与战友们商议,决定把服务内容从单一的医疗服务全面拓展,给藏乡同胞更多的帮助。在他们的建议下,场站很快成立了科技、法律、藏汉双语政策宣传等8支服务队,常年深入敬老院、农牧区,为各族群众传授科技种植技术、看病送药、解难帮困。
文化传媒小分队以百部影片进牧区、千册图书到农户为载体,深入偏僻牧区村落、学校等地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组织“看巨变、颂党恩”图片牧区巡回展。赵磊、王勇锋等5名文体骨干采取文娱小演唱的形式,把党的十八大精神编成快板儿、小品等文艺节目,为牧区群众表演,既丰富了藏族同胞的文化生活,又加强了民族感情。
便民服务队定期不定期上街清扫马路、清除垃圾,疏通加固沟渠,经常深入海南州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洗衣做饭、打水、理发、修剪指甲。警卫连战士以王雅银为榜样,主动和驻地幼儿园、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结成对子,每周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说话,过年过节还把他们接到连队一起联欢,被誉为“传播雷锋精神的排头兵”。
科普知识宣传小分队深入群众开展知识讲座,编译藏汉双语科普书籍,传授科技知识,提供致富信息,介绍防病治病常识。驻地恰卜恰镇曲什纳村有22个贫困户,场站党委把千亩草场临时给他们发展牧业。如今,困难户全部奔上了小康路。
他们还发动官兵把致富信息带上高原,帮助驻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去年底驻地藏族群众的牛肉干滞销,场站政委刘永红立即联系家乡做贸易的同学,一下子帮助老乡销售了数十吨优质牛肉干。
一个人带动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感动一方百姓。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空军部队!”谁家的农用车出现问题了,就会推到部队门口请求帮助;谁家的牛羊走丢了,都会请场站官兵帮忙寻找。
三
以往,少数官兵认为服务人民就要像张思德那样轰轰烈烈,像汶川抗震救灾中空降兵15勇士那样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服务人民太高太远,梦想难以实现。
身边典型使他们有了新的认识。王雅银用所学医疗知识上草原、入民居、进寺庙解除藏族同胞的病痛,还努力学习藏语,利用节假日为藏族学生补习功课,力所能及地资助10名贫困生,既是“健康使者”,又是“民族友谊使者”。他的实践使大家明白了一个理,其实服务人民没有那么高远,做好每件小事,累加起来就是服务人民。
这个理启发着警卫连战士荣禹佳,也照亮了他的心路航程。他发挥自身素质全面的优长,经常到共和县廿地民族寄宿制小学,用电脑幻灯片给孩子们讲解科普知识,义务辅导汉语课,教孩子唱歌跳舞、武术体育,启发兴趣爱好,成为名副其实的“兵叔叔”。
战士黄小轩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诠释着服务为民。他十余年如一日,义务担负起照顾与部队毗邻的扎西多杰老人生活重担。老人年过六旬,无依无靠,又患有高原病、风湿病,行动不便,生活十分困难。小黄经常帮老人挑水、洗衣、打扫卫生,为老人安装了电视信号接收器,送水果蔬菜、棉衣棉裤,还把自己的氧气袋送给老人。去年,他建议场站聘请老人看护部队闲置营地,彻底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每当谈起这个“兵儿子”,老人眼里总是噙满幸福的泪花。牧民们羡慕地说,“金珠玛米”给老人带来了福音。
高原生态脆弱,官兵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他们每年坚持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农忙时节,战士们自发帮助群众收割青稞、莜麦。草原的冬季干燥缺水,容易发生草场火灾,战士杨林义务担起防火巡查员,他记不清扑灭了多少次草原火灾,被官兵誉为“草场灭火专家”。官兵们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赢得了藏乡群众的认可和尊重。
王雅银的青春正能量让雪域高原涌动浓浓的真情,也让官兵们收获付出的快乐。近年来,该场站先后有15人被评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场站多次被表彰为“精神文明单位”、“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这就是王雅银,兰空某场站卫生队班长。他被青海省团委表彰为“青年民族团结进步优秀个人”,被海南州团委表彰为“优秀志愿者”,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八瓣格桑花”……一个个光荣的称号,让王雅银变成了军营里的一颗“启明星”,引领着战友们将心中的爱献给驻地藏族群众。
一
“是王雅银班长改变了我,帮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在连队组织的学雷锋演讲比赛中,警卫连战士周煜斌用亲身经历讲述王雅银引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小周入伍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擒拿格斗样样精通,比武竞赛次次摘金揽银。听说王雅银把上级奖励的1.5万元钱全部拿出来资助10名贫困学生,还经常为驻地群众义务巡诊,起初小周不以为然。一次,小周正在营门口执勤,藏族阿妈羊壮吉捧着锦旗,执意要感谢王雅银常年巡诊控制住了她的风湿病。老人紧紧地拉着王雅银的手,眼泪扑簌簌地流下来。这一幕让小周感动不已,也深受触动:自己精武尚武实现了军人价值,但收获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甚少。他决心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像王雅银那样帮助别人。
从此,小周在帮助战友的同时,经常到附近村寨学雷锋做好事。一次外出乘车,他发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勇敢出手制服小偷并扭送到派出所。青海玉树地震时,他悄悄把从家里带来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心里装着谁就会追随谁。”这是战士景亚军的口头禅。小景上大学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入伍后把智慧用在单位建设上,为改进装备性能做了很多小革新。前不久,他成功研制的灯泡两用接头便捷了游牧藏族群众和官兵的生活用电,深受藏乡群众欢迎。他说:“专利不是唯一,惠及他人才算给力。”
士官武文超在网上看到有人做好事反被讹诈的消息后,一度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做好事。可是,当驻地发生火灾,王雅银一次次冲入火海抢救群众财物,瞬间他被一种力量感动,毫不犹豫地加入救火队伍,先后3次参与扑火,解救了20多名被困群众,挽救牧民1000多亩草场。他感慨地说:“生活在典型身边,就会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自然而然地向典型看齐。”如今,王雅银的事迹时刻启发官兵纷纷投身到学雷锋的实践中,把党的温暖送进高原藏乡。
二
6年多来,王雅银行程1万多公里,为藏族群众巡诊治病5000余人次,走遍了周边30多个村寨和所有寺院,荣获空军青年学习成才奖、优秀士官标兵、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并2次荣立二等功,2次荣立三等功。
可是,每次巡诊走在乡间小路上,王雅银发现群众需要的帮助远远不只是医疗服务,仅靠他一人的力量也太渺小。
困惑之际,王雅银在与战友聊天时得知,他们大都愿意学雷锋做好事,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人,但他们困惑着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王雅银有意启发他们有特长发挥优势技术便民,没特长就做点实事,有余钱的做点善事。
他与战友们商议,决定把服务内容从单一的医疗服务全面拓展,给藏乡同胞更多的帮助。在他们的建议下,场站很快成立了科技、法律、藏汉双语政策宣传等8支服务队,常年深入敬老院、农牧区,为各族群众传授科技种植技术、看病送药、解难帮困。
文化传媒小分队以百部影片进牧区、千册图书到农户为载体,深入偏僻牧区村落、学校等地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组织“看巨变、颂党恩”图片牧区巡回展。赵磊、王勇锋等5名文体骨干采取文娱小演唱的形式,把党的十八大精神编成快板儿、小品等文艺节目,为牧区群众表演,既丰富了藏族同胞的文化生活,又加强了民族感情。
便民服务队定期不定期上街清扫马路、清除垃圾,疏通加固沟渠,经常深入海南州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洗衣做饭、打水、理发、修剪指甲。警卫连战士以王雅银为榜样,主动和驻地幼儿园、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结成对子,每周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说话,过年过节还把他们接到连队一起联欢,被誉为“传播雷锋精神的排头兵”。
科普知识宣传小分队深入群众开展知识讲座,编译藏汉双语科普书籍,传授科技知识,提供致富信息,介绍防病治病常识。驻地恰卜恰镇曲什纳村有22个贫困户,场站党委把千亩草场临时给他们发展牧业。如今,困难户全部奔上了小康路。
他们还发动官兵把致富信息带上高原,帮助驻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去年底驻地藏族群众的牛肉干滞销,场站政委刘永红立即联系家乡做贸易的同学,一下子帮助老乡销售了数十吨优质牛肉干。
一个人带动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感动一方百姓。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空军部队!”谁家的农用车出现问题了,就会推到部队门口请求帮助;谁家的牛羊走丢了,都会请场站官兵帮忙寻找。
三
以往,少数官兵认为服务人民就要像张思德那样轰轰烈烈,像汶川抗震救灾中空降兵15勇士那样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服务人民太高太远,梦想难以实现。
身边典型使他们有了新的认识。王雅银用所学医疗知识上草原、入民居、进寺庙解除藏族同胞的病痛,还努力学习藏语,利用节假日为藏族学生补习功课,力所能及地资助10名贫困生,既是“健康使者”,又是“民族友谊使者”。他的实践使大家明白了一个理,其实服务人民没有那么高远,做好每件小事,累加起来就是服务人民。
这个理启发着警卫连战士荣禹佳,也照亮了他的心路航程。他发挥自身素质全面的优长,经常到共和县廿地民族寄宿制小学,用电脑幻灯片给孩子们讲解科普知识,义务辅导汉语课,教孩子唱歌跳舞、武术体育,启发兴趣爱好,成为名副其实的“兵叔叔”。
战士黄小轩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诠释着服务为民。他十余年如一日,义务担负起照顾与部队毗邻的扎西多杰老人生活重担。老人年过六旬,无依无靠,又患有高原病、风湿病,行动不便,生活十分困难。小黄经常帮老人挑水、洗衣、打扫卫生,为老人安装了电视信号接收器,送水果蔬菜、棉衣棉裤,还把自己的氧气袋送给老人。去年,他建议场站聘请老人看护部队闲置营地,彻底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每当谈起这个“兵儿子”,老人眼里总是噙满幸福的泪花。牧民们羡慕地说,“金珠玛米”给老人带来了福音。
高原生态脆弱,官兵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他们每年坚持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农忙时节,战士们自发帮助群众收割青稞、莜麦。草原的冬季干燥缺水,容易发生草场火灾,战士杨林义务担起防火巡查员,他记不清扑灭了多少次草原火灾,被官兵誉为“草场灭火专家”。官兵们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赢得了藏乡群众的认可和尊重。
王雅银的青春正能量让雪域高原涌动浓浓的真情,也让官兵们收获付出的快乐。近年来,该场站先后有15人被评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场站多次被表彰为“精神文明单位”、“民族团结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