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国六月,荔枝正熟。树冠上那一串串鲜红的荔枝,压弯枝条,向下垂挂。当年此时,路过漳州万亩荔枝园,远远望去,就像在宽大无边的绿色绒布上,镶嵌无数红宝石,熠熠闪光,正像古诗所写“飞焰欲红天”“红云几万重”。走近了,看到每棵荔枝树就像一把大伞,人躺在地上,开口就能咬到枝上的荔枝果。有几棵树下,已是三五成群,坐在小板凳或铺在地上的塑料布上,饮茶品果,悠然自得。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的家乡福建闽侯县,也盛产荔枝。小时在老家房旁,就有一棵荔枝树,干粗枝繁。每到夏季,树上缀满殷红荔枝,我们几个小孩,常常爬到树上,边摘边吃。那藏在大红壳下的果肉,半透明如凝脂,鲜美可口,沁人心脾。这些都已成为美好的记忆。
三年前,在一次文玩拍卖会上,见到一方荔枝纹红丝砚,顿时勾起乡愁,感到特别亲切,当即出手,将它拍下。饰荔枝纹古砚,本不多见,这方砚(图1、2、3、4)更有特色。砚以仔料雕琢而成,两边直,两边随形,留石皮。长18.5厘米,宽12厘米,窄处8厘米,厚2.2厘米。从砚背到砚侧、砚额,几近满工,浅浮雕荔枝树叶、果实,疏密有致,前后有序,而且妙用巧色,墨绿的为叶,金黄的为果,更显鲜活亮丽。这是一方红丝砚,紫红为底,金黄为纹,绚丽多彩,细腻温润。红丝石产于山东青州。唐时曾被一些文人列为四大名砚之首。宋唐询(字彦猷)在《砚录》中提出“红丝砚第一”。传说宋苏易简《砚谱》中有“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之说,但这种排列,有不少鉴砚家认为不公。对此,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说,宋末红丝砚见绝。清代少有生产红丝砚确是事实。这方红丝砚从形制、雕工、纹饰、包浆看,应是清代产品,实属珍稀可贵。

为了能更好品赏砚上荔枝纹,弄清荔枝栽培历史、品种特色、文化价值,我翻阅了一些资料。荔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最早文字记载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出现“离支”,到东汉就改为“荔枝”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荔枝》一文中解释说:“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变色,三日变味。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经过多种渠道,荔枝从中国传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主要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泰国、南非、澳大利亚等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是世界荔枝主要產区。荔枝与香蕉、龙眼、菠萝号称“南国四大名果”。广东栽培最多,遍及80多个县市,福建和广西次之,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省也有栽培。福建产荔枝较多的有漳州、泉州、莆田、福州四个市的多数县市,其中莆田尤多,所以有“荔城”之称。郭沫若诗句“荔城无处不荔枝”是最好的写照。在莆田县城内,有一棵唐朝种植的荔枝树,名“宋家香”,已成活了1200多年,至今还生气勃勃,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据传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蒲鲁士两次从莆田运走“宋家香”树苗,在美国、古巴等地移植成功。莆田市仙游县枫亭古蔡氏族居地还有三棵宋荔,已超千年历史。邑里志书记为五代留居道从安南移来,相传为蔡襄手栽。近年枫亭镇有关方面努力养护,老树焕发青春,重新结果。福州市区西禅寺内也留存一株宋荔,每到七月末仍附枝带叶,硕果累累,引来众多观者。奇树引美文,寺方年年在此举办宋荔品赏诗词吟诵会,传为佳话。荔枝品种很多,解放初期调查,广东有82个,福建有41个。福建荔枝主要品种有元红、兰竹、陈紫、乌叶生,都果实丰满,美味可口。荔枝营养丰富,含有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C等多种营养素。荔枝还具有健脾生津,理气止痛功效,有营养脑细胞作用,对纠正失眠、健忘、多梦症有好处,还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荔枝保鲜较难,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弱点。加工制成荔枝干、荔枝肉,可较长时间保存。

由于荔枝果色艳味美,树冠终年碧绿,树干虬曲遒劲,又只生长在少数高温高湿地带,受到历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青睐和关注。研究它赞扬它的著作不少,唐宋时期就出现了好几部有关荔枝的专著,如《荔枝谱》《闽中荔枝通谱》《广中荔枝谱》《坛城荔枝谱》《莆田荔枝谱》等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蔡襄的《荔枝谱》。蔡襄,字群谟,福建兴化仙游(今莆田仙游)人,宋天宝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长期在闽中为官,对荔枝属性非常熟悉,因而所著内容切实。《荔枝谱》“凡七篇。其一原本始;其二标尤异;其三志贾鬻;其四明服食;其五慎护养;其六时法制;其七别种类。”“其叙述详洁而有笔力。”第一篇叙述福建荔枝的故事和写作此谱的原由;第二篇记述兴化(莆田市所辖莆田县、仙游县旧称兴化府)人重陈紫情及陈紫果实特点;第三篇记述福州荔枝盛况及远销情况;第四篇讲荔枝用途;第五篇讲荔枝栽培方法;第六篇讲荔枝果实贮藏、加工方法;第七篇记录荔枝32个品种优劣特点及栽培地点。蔡襄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果树栽培专著。至于赞美荔枝的诗词歌赋,从唐代到如今,连绵不绝。唐代诗人白居易、徐寅、戴叔伦、薛涛;宋代诗人苏东坡、陆游等等都写过多首。白居易长诗(36句)《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中有:“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燕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徐寅的《荔枝》:“日日薰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光。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锦里只闻消醉渴,蕊宫惟合赠神仙。何人剌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他们的诗句,把荔枝的形、色、香、味、韵表达得淋漓尽致。苏东坡的《食荔枝二首》中的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脍炙人口,把荔枝的神妙迷人推到极致。当然,最有故事的还属晚唐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经过陕西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意在讽刺唐玄宗宠妃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荔枝,劳民伤财,不惜从数千里之外的南国(指岭南、广东),用快马交替飞驰传送。就如《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有人还按这首诗诠释出小说绘画等作品。其实这首诗是杜牧借题发挥,写意之作,不必讲求事实细节。因为荔枝在六、七月成熟,这个季节,玄宗和杨贵妃住在长安,不在华清宫。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通鉴唐记》中对此事作了说明,以为“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涪州就是现在重庆涪陵,是杨贵妃家乡。当时那里也产荔枝,所以杨贵妃吃的荔枝不是从岭南运来,而是她家乡的产品。
三年前,在一次文玩拍卖会上,见到一方荔枝纹红丝砚,顿时勾起乡愁,感到特别亲切,当即出手,将它拍下。饰荔枝纹古砚,本不多见,这方砚(图1、2、3、4)更有特色。砚以仔料雕琢而成,两边直,两边随形,留石皮。长18.5厘米,宽12厘米,窄处8厘米,厚2.2厘米。从砚背到砚侧、砚额,几近满工,浅浮雕荔枝树叶、果实,疏密有致,前后有序,而且妙用巧色,墨绿的为叶,金黄的为果,更显鲜活亮丽。这是一方红丝砚,紫红为底,金黄为纹,绚丽多彩,细腻温润。红丝石产于山东青州。唐时曾被一些文人列为四大名砚之首。宋唐询(字彦猷)在《砚录》中提出“红丝砚第一”。传说宋苏易简《砚谱》中有“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之说,但这种排列,有不少鉴砚家认为不公。对此,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说,宋末红丝砚见绝。清代少有生产红丝砚确是事实。这方红丝砚从形制、雕工、纹饰、包浆看,应是清代产品,实属珍稀可贵。

为了能更好品赏砚上荔枝纹,弄清荔枝栽培历史、品种特色、文化价值,我翻阅了一些资料。荔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最早文字记载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出现“离支”,到东汉就改为“荔枝”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荔枝》一文中解释说:“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变色,三日变味。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经过多种渠道,荔枝从中国传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主要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泰国、南非、澳大利亚等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是世界荔枝主要產区。荔枝与香蕉、龙眼、菠萝号称“南国四大名果”。广东栽培最多,遍及80多个县市,福建和广西次之,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省也有栽培。福建产荔枝较多的有漳州、泉州、莆田、福州四个市的多数县市,其中莆田尤多,所以有“荔城”之称。郭沫若诗句“荔城无处不荔枝”是最好的写照。在莆田县城内,有一棵唐朝种植的荔枝树,名“宋家香”,已成活了1200多年,至今还生气勃勃,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据传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蒲鲁士两次从莆田运走“宋家香”树苗,在美国、古巴等地移植成功。莆田市仙游县枫亭古蔡氏族居地还有三棵宋荔,已超千年历史。邑里志书记为五代留居道从安南移来,相传为蔡襄手栽。近年枫亭镇有关方面努力养护,老树焕发青春,重新结果。福州市区西禅寺内也留存一株宋荔,每到七月末仍附枝带叶,硕果累累,引来众多观者。奇树引美文,寺方年年在此举办宋荔品赏诗词吟诵会,传为佳话。荔枝品种很多,解放初期调查,广东有82个,福建有41个。福建荔枝主要品种有元红、兰竹、陈紫、乌叶生,都果实丰满,美味可口。荔枝营养丰富,含有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C等多种营养素。荔枝还具有健脾生津,理气止痛功效,有营养脑细胞作用,对纠正失眠、健忘、多梦症有好处,还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荔枝保鲜较难,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弱点。加工制成荔枝干、荔枝肉,可较长时间保存。

由于荔枝果色艳味美,树冠终年碧绿,树干虬曲遒劲,又只生长在少数高温高湿地带,受到历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青睐和关注。研究它赞扬它的著作不少,唐宋时期就出现了好几部有关荔枝的专著,如《荔枝谱》《闽中荔枝通谱》《广中荔枝谱》《坛城荔枝谱》《莆田荔枝谱》等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蔡襄的《荔枝谱》。蔡襄,字群谟,福建兴化仙游(今莆田仙游)人,宋天宝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长期在闽中为官,对荔枝属性非常熟悉,因而所著内容切实。《荔枝谱》“凡七篇。其一原本始;其二标尤异;其三志贾鬻;其四明服食;其五慎护养;其六时法制;其七别种类。”“其叙述详洁而有笔力。”第一篇叙述福建荔枝的故事和写作此谱的原由;第二篇记述兴化(莆田市所辖莆田县、仙游县旧称兴化府)人重陈紫情及陈紫果实特点;第三篇记述福州荔枝盛况及远销情况;第四篇讲荔枝用途;第五篇讲荔枝栽培方法;第六篇讲荔枝果实贮藏、加工方法;第七篇记录荔枝32个品种优劣特点及栽培地点。蔡襄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果树栽培专著。至于赞美荔枝的诗词歌赋,从唐代到如今,连绵不绝。唐代诗人白居易、徐寅、戴叔伦、薛涛;宋代诗人苏东坡、陆游等等都写过多首。白居易长诗(36句)《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中有:“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燕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徐寅的《荔枝》:“日日薰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光。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锦里只闻消醉渴,蕊宫惟合赠神仙。何人剌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他们的诗句,把荔枝的形、色、香、味、韵表达得淋漓尽致。苏东坡的《食荔枝二首》中的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脍炙人口,把荔枝的神妙迷人推到极致。当然,最有故事的还属晚唐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经过陕西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意在讽刺唐玄宗宠妃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荔枝,劳民伤财,不惜从数千里之外的南国(指岭南、广东),用快马交替飞驰传送。就如《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有人还按这首诗诠释出小说绘画等作品。其实这首诗是杜牧借题发挥,写意之作,不必讲求事实细节。因为荔枝在六、七月成熟,这个季节,玄宗和杨贵妃住在长安,不在华清宫。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通鉴唐记》中对此事作了说明,以为“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涪州就是现在重庆涪陵,是杨贵妃家乡。当时那里也产荔枝,所以杨贵妃吃的荔枝不是从岭南运来,而是她家乡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