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本文从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三方面,通过对文化深度的把握、剖析,初步探寻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文化内涵。中网是中国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相结合的第五大网球公开赛。随着赛事级别的提升,其在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均有大幅度上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怎样能够使其赛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是必须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也是中网在国际网坛取得更大知名度与认可度的关键。
关键词 中国网球公开赛 文化内涵 文化传承 观众认可度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精神文化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是时尚与文明,是相互信任与尊重。如当裁判宣布比赛开始后,发球方一定要示意,让对方做好准备再发球。比赛结束后,应主动到网前和对方握手,向裁判致谢后一起退场。当选手发挥不好时,观众应对选手给予最大的支持,鼓励选手。随着体育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更多的提高。每年中网球迷都如同参加网球饕餮。赛场上除了一来一去的击球声,我们听不到任何不和谐的杂音;每一分结束,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或运动员挑战鹰眼时全场的屏气凝神。这些都是网球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在网球场上传承文明,弘扬的是网球文化,更是人类文明的理念和价值的传承。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公益文化
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奖杯的北大巡展为例,起始于2004年的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是一张北大向世界传递梦想的名片,是一场国际文化碰撞交流的盛宴。2012年10月20日,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重要组成项目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奖杯国际巡展活动在北京大学二体网球场拉开帷幕。这次巡展活动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与澳网奖杯亲密接触的机会,大家在分享澳网辉煌的同时,也体验了网球运动的激情与梦想。我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是否也该借鉴这样的活动来传递中网的文化呢?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物质文化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场馆设施——弓形可开合屋顶的创新文化
四年来,钻石球场经受了各种天气条件的考验,为应对天气变化,钻石球场安装了开启式活动屋面,60×70米的最大开合尺寸堪称亚洲之最,12分钟完成开启。而弓形可开合屋顶的使用,可以在雨水频繁光顾的不利条件下,做到“滴水不漏”,这保证了中网的顺利进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强大魅力。伴随中国体育成绩的不断攀升,中国体育产业的突飞猛进同样令人鼓舞。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场馆设施——环保节能理念
钻石球场先进的设施可为15000名观众提供高品质的观赛体验。屋顶采用了具有良好透光率的高分子透光材料,使在白天进行的赛事依靠自然光就可获得所需亮度,能源和运营成本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先进的比赛场地,在保证比赛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完美诠释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三、中国网球公开赛制度文化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是北京青年报社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是组织运营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网是中国唯一以国家命名的国际网球赛事,名称由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授予(国家体育总局体外字[2003]160号)。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体育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承办,运营机构为中网公司。中网是亚洲唯一位列全球八强、覆盖人群最广的网球赛事,也是亚洲最具商业价值的网球赛事。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奖金分配制度与积分
从规格来说中网起点颇高。在命名上未沿袭许多职业网球比赛的惯例,以赞助商命名,而是采取了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国别命名法。
中网创办于2004年,每年一届在京举行。赛事拥有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和国际网球联合会(ITF)三大国际网球组织的赛事举办权,是亚洲地区设置最全、级别最高、参赛球员最多的国际网球赛事。2009年起,中国网球公开赛全面升级成为全球前八、亚洲第一的全球顶级赛事。其中女子赛事升级为WTA皇冠明珠赛事,男子赛事升级为ATP500赛事。2013年,荣获WTA授予的“亚太地区最具领导力赛事奖”。2014中国网球公开赛奖金约为$810万,其中WTA奖金为$558万;ATP奖金为$252万。
网球是一项极具文化底蕴的运动。比较四大满贯赛事,中网的文化底蕴积淀尚且较弱。自2004年正式举办以来仅经历了12年的时光。而四大满贯中最年轻的澳网也拥有百年以上的赛程。2009年中网升级后,重新提出将中网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目标。从国际网球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网球运动的宗旨出发,及中网在亚洲网球运动的地位,中网具备了晋升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潜质。
此外,加强网球运动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必须要引导中国“网民”了解网球运动,领会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精髓,在实践中找到能够使中西方体育文化间形成融洽良性循环的方式,最终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球文化。这是推进网球本土化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胡锦涛同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R].2012.11.
[2] 张国海.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下的网球文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
[3] 栾飞,王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2.
[4] 孟庆凤.现代网球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2.2(7).
[5] 李杰杰,全先昆.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与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比较研究[J].运动.2012.1(总第33期).
[6] 高宏图.中国网球公开赛晋升“第五大满贯”赛事影响因素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1(12).
[7] 王保金,张军,邱宏军.中国网球文化发展方向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05.
关键词 中国网球公开赛 文化内涵 文化传承 观众认可度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精神文化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是时尚与文明,是相互信任与尊重。如当裁判宣布比赛开始后,发球方一定要示意,让对方做好准备再发球。比赛结束后,应主动到网前和对方握手,向裁判致谢后一起退场。当选手发挥不好时,观众应对选手给予最大的支持,鼓励选手。随着体育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更多的提高。每年中网球迷都如同参加网球饕餮。赛场上除了一来一去的击球声,我们听不到任何不和谐的杂音;每一分结束,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或运动员挑战鹰眼时全场的屏气凝神。这些都是网球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在网球场上传承文明,弘扬的是网球文化,更是人类文明的理念和价值的传承。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公益文化
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奖杯的北大巡展为例,起始于2004年的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是一张北大向世界传递梦想的名片,是一场国际文化碰撞交流的盛宴。2012年10月20日,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重要组成项目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奖杯国际巡展活动在北京大学二体网球场拉开帷幕。这次巡展活动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与澳网奖杯亲密接触的机会,大家在分享澳网辉煌的同时,也体验了网球运动的激情与梦想。我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是否也该借鉴这样的活动来传递中网的文化呢?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物质文化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场馆设施——弓形可开合屋顶的创新文化
四年来,钻石球场经受了各种天气条件的考验,为应对天气变化,钻石球场安装了开启式活动屋面,60×70米的最大开合尺寸堪称亚洲之最,12分钟完成开启。而弓形可开合屋顶的使用,可以在雨水频繁光顾的不利条件下,做到“滴水不漏”,这保证了中网的顺利进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强大魅力。伴随中国体育成绩的不断攀升,中国体育产业的突飞猛进同样令人鼓舞。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场馆设施——环保节能理念
钻石球场先进的设施可为15000名观众提供高品质的观赛体验。屋顶采用了具有良好透光率的高分子透光材料,使在白天进行的赛事依靠自然光就可获得所需亮度,能源和运营成本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先进的比赛场地,在保证比赛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完美诠释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三、中国网球公开赛制度文化
(一)中国网球公开赛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是北京青年报社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是组织运营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网是中国唯一以国家命名的国际网球赛事,名称由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授予(国家体育总局体外字[2003]160号)。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体育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承办,运营机构为中网公司。中网是亚洲唯一位列全球八强、覆盖人群最广的网球赛事,也是亚洲最具商业价值的网球赛事。
(二)中国网球公开赛奖金分配制度与积分
从规格来说中网起点颇高。在命名上未沿袭许多职业网球比赛的惯例,以赞助商命名,而是采取了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国别命名法。
中网创办于2004年,每年一届在京举行。赛事拥有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和国际网球联合会(ITF)三大国际网球组织的赛事举办权,是亚洲地区设置最全、级别最高、参赛球员最多的国际网球赛事。2009年起,中国网球公开赛全面升级成为全球前八、亚洲第一的全球顶级赛事。其中女子赛事升级为WTA皇冠明珠赛事,男子赛事升级为ATP500赛事。2013年,荣获WTA授予的“亚太地区最具领导力赛事奖”。2014中国网球公开赛奖金约为$810万,其中WTA奖金为$558万;ATP奖金为$252万。
网球是一项极具文化底蕴的运动。比较四大满贯赛事,中网的文化底蕴积淀尚且较弱。自2004年正式举办以来仅经历了12年的时光。而四大满贯中最年轻的澳网也拥有百年以上的赛程。2009年中网升级后,重新提出将中网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目标。从国际网球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网球运动的宗旨出发,及中网在亚洲网球运动的地位,中网具备了晋升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潜质。
此外,加强网球运动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必须要引导中国“网民”了解网球运动,领会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精髓,在实践中找到能够使中西方体育文化间形成融洽良性循环的方式,最终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球文化。这是推进网球本土化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胡锦涛同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R].2012.11.
[2] 张国海.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下的网球文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
[3] 栾飞,王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2.
[4] 孟庆凤.现代网球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2.2(7).
[5] 李杰杰,全先昆.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与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比较研究[J].运动.2012.1(总第33期).
[6] 高宏图.中国网球公开赛晋升“第五大满贯”赛事影响因素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1(12).
[7] 王保金,张军,邱宏军.中国网球文化发展方向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