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和分析山东省HIV感染及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将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中,符合抗病毒治疗的山东省50例HIV感染和艾滋病儿童列为调查对象。对开展抗病毒治疗的50例HIV感染和艾滋病儿童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测。随访时间为治疗前,治疗后0畅5、1、2、3、6、9、12个月,之后每3个月随访1次。将调查对象与正常儿童(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不同随访时间的身高和体重情况进行比较,并对不同随访时间段的身高和体重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常规查体结果、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与基线值进行比较。结果50例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儿童中,男性占54%(27/50),女性占46%(23/50),年龄为2~15岁。感染途径均为母婴传播,均未进行母婴阻断,治疗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61个月,中位数为25个月。基线和治疗12、24、36个月后身高值分别为(111畅9±23畅4)、(118畅1±20畅9)、(127畅1±13畅9)、(135畅4±10畅2)cm,体重分别为(20畅6±8畅7)、(23畅8±6畅3)、(27畅8±7畅2)、(30畅7±5畅5)kg,治疗12、24、36个月后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基线值(P值均<0畅05),低于正常儿童的身高、体重(P<0畅05)。基线时以及治疗3、6、12、24、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24畅0、279畅5、465畅0、581畅0、640畅0、728畅0个/μl,治疗3、6、12、24、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基线值(P<0畅05)。基线时和治疗24个月后的血红蛋白值分别为:(106畅6±22畅2)、(125畅2±5畅8)g/L,谷草转氨酶值分别为(42畅1±23畅1)、(23畅4±15畅6)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畅05)。基线、治疗12、24个月后病毒载量≤400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50%(4/8)、65%(22/34)、88%(14/16),基线时与治疗12、24个月后的病毒载量中位数分别为10000畅0、105畅0、0畅0拷贝/ml,治疗后12、24个月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畅05)。基线时有62%(31/50)的患儿发生了机会性感染,治疗6个月以后有12%(6/50)的患儿发生机会性感染。结论山东省HIV感染及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