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筷子的“改名”之路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要吃东西,就离不开食物和餐具。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筷子可是餐具们的"老大”每一顿饭人们都离不开它。可是你知道吗,虽然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筷子,但筷子最初却不叫”筷子”。今天呀,就让我们走近这小小的筷子,了解它"改名”背后的精彩故事吧!
  从夹菜的小棍到象牙筷子
  什么是筷子呢?你肯定非常熟悉。它就是我们吃饭的时候拿在手中用来夹取东西的细长形小棍。由于筷子一般是成对出现的,所以我们通常会说“一双筷子”。筷子的材质,一般是木或者竹,虽然有用金、银、铜等贵重材料做成的筷子,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筷子,还是竹木做的用起来方便。
  别看筷子不起眼儿,但它可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呢!在先秦时期,筷子被人们称为“挟(jia)”。《礼记》里讲到吃饭的礼仪,有一句“羹之有菜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什么是羹呢?羹就是古代用肉或菜经过调味做成的带汤汁的食物。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如果羹里有菜叶,就得用筷子;如果没有菜叶,就不需要用筷子。“挟”作为筷子的“名字”,一直沿用到汉代。
  到了汉代,当时的人们已经习惯把筷子叫作“箸(zhu)”了。其实这个称谓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出现。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记录过一个商纣王的故事,故事里就出现了“象箸(象牙筷子)”这个词。后来,“箸”慢慢代替“挟”,成为筷子的正式“名字”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不难发现“箸”的身影,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行路难》里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投箸”的意思是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吃也吃不下,喝也喝不了,你说,这个人的内心得有多苦闷哪!
  《礼记》是记载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后来被作为“五经”之一。
  渔民们的吉利话
  到了明代,“箸”这个主流称谓开始被“筷”取代。据说,这是因为吴中(今江浙一带)河网密布,来往的船民和渔民很多,他们特别忌讳说“箸”。因为“箸”与“住”和“蛀”谐音,渔民以船为家,靠河谋生,风里来浪里去,当然会怕船停“住”或者被虫“蛀”,没了生意,所以人们干脆就把“箸”叫成“快”,取“快快走”的意思,讨个吉利。由于筷子大多是竹子做的,所以人们又在“快”字上面加了个竹字头,“筷”这个字就诞生了。
  虽然“筷”字出现了,日常用这个称谓的人也不少,但这到底是民间的习惯,文人、士,大夫们还不能接受,甚至连《康熙字典》也将它拒之门外,只收录了“箸”而不收录“筷"然而到底是,人多力量大,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使用,“筷”这个称谓还是流行开来了,在《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里也出现了“筷”的身影,这个来自民间的称谓,最终成了这两根小棍的名字。
  《康熙字典》编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中国第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小筷子中的大历史
  关于筷子,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三国演义》里写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都有哪些,刘备韬光养晦,不断用袁术、袁绍等人搪塞,直到曹操直接用手一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能够成为天下英雄的,只有你和我。”这一句话吓得刘备脸色大变,连手里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这可怎么应对呢?恰好这时候马上要下雨了,雷声大作,在阵阵惊雷里,刘备灵机一动,掩饰好自己慌乱的情绪,从容地捡起筷子,对曹操说:“雷声的威力好大呀,把我吓得筷子都扔掉了。”这种“甩锅”给雷声的反应,可以说是非常机智了。
  知道了筷子“改名”的历史,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筷子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以打鱼、捕猎、采集食物为生,那时筷子还没有出现,人们把食物烤熟以后,通常会直接用手抓着吃。
  进入农业社会后,谷类食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蔬菜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伴随着蒸、煮等烹饪方式的发明,上面我们提到的羹就在这时出现了。这种食物光靠手当然是吃不到肚子里的,所以人们就地取材,折取两根木棍从汤羹中夹菜吃,这就是筷子的雏形了。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筷子这种餐具也就渐渐主宰了中国人的餐桌。中餐里的很多食物,比如米饭、面条儿、饺子等等,用筷子夹取都非常方便。
  一双筷子,不仅夹起了餐桌上的美味,也从古代伸向了现代,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下次在吃饭的时候,你也把筷子的历史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其他文献
姓氏,是一个人重要的身份符号,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姓氏。姓氏代代相传,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宗族观念和血缘文化。亲爱的小读者,你知道吗,如果仔细追溯,我们每个人的姓氏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我们的祖上也都名人辈出。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一个古老的姓氏——“马”姓的起源。  秉公办事、不畏权贵的赵奢  你還记得“文明诞生记”里英雄辈出的赵国吗?提到“马”姓的起源,得从赵国一个叫赵奢的人说起。赵奢何许人也?
期刊
最近有一款游戏非常流行,不少人都喜欢玩,其中有许多游戏角色是从历史人物中演化出来的。在这些人物中有这么一位,他叫苏烈,是长城守卫军的一员。这个人可是一位传奇人物,历史上的他姓苏名烈字定方,虽然没有守卫过长城,但是在对外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战神”。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民间对他的评价可实在不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位被冤枉的大唐战神。  他是专打好汉的大坏蛋吗?  在《说
期刊
逢年过节或者有喜庆事儿的时候,咱们中国人讲究张灯结彩,艳丽的色彩交织着美丽的图案,预示着美好的愿景与光明的未来。自古以来,花灯一直是中国人张灯结彩的重要灯具。花灯的式样非常多,有动物形状的,也有婴儿造型的,每一种都设计巧妙,栩栩如生。既然是“花”灯,那颜色自然是五彩斑斓,可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光彩夺目。  在众多的花灯类型中,有一种既好看又好玩儿的花灯,它的名字叫“走马灯”。你知道走马灯是
期刊
在广阔的秦岭山脉中,生活着几位重量级的动物明星,他们是大熊猫、金丝猴、朱鹘和羚牛,合称“秦岭四宝”。听说最近要选一位动物作为国宝天团的形象代言人,“秦岭四宝”之间闹了一点儿小矛盾,他们各抒己见,拼命拉票。身为资深秦岭迷的你,会把手中的选票投给谁呢?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们各自的阐述,然后再做评判吧!  大熊猫  要說国宝天团的代言人,那绝对非我们大熊猫莫属!你看我们在国外的兄弟姐妹,哪个
期刊
如意这个词呀,很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的心愿,所以一种在爪杖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工艺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如意便成了这种工艺品的名称。它的长短和爪杖相近,但在造型上和爪杖的差别越来越大,所用材质更是越来越珍贵。在清代时,特别是乾隆时期,如意所用材质极尽奢华——黄金、宝石、珠玉、象牙、珐琅、紫檀等都成了制作如意的材料。除了材质,工匠们还要费尽心思在造型上体现更多的美好寓意,如意的首部(也叫头部)大多设计成灵芝形
期刊
你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爷爷,他叫愚公。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山挡路,这让一家人出门很不方便。愚公立志要把大山挖平,于是就带领全家人挖山不止。过了不久,愚公挖山的事情让天帝知道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派了两位天神搬走了大山。  当然啦,愚公移山只是个神话,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山的阻隔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而这些麻烦只能靠人们的智慧来解决。  在我国古代,人
期刊
在语文和历史课本里,你一定认识了不少有名的人物,什么李白。杜甫啦,什么秦始皇、唐太宗啦。想知道他们从小到大发生的精彩故事吗?想知道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吗?赶快上车,我们的“名人探秘旅行团”就要出发啦!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个人物是智慧的化身吗?在出山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三分天下的方略,并最终辅佐主公建立了蜀汉政权。他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
期刊
聪明的小读者,在我国东部地区有个江苏省,你知道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呀,很早之前,并没有“江苏”这个名字,直到清朝,人们才取了江宁(南京的别名)、苏州这两个地名的第一个字,组成了“江苏”这个地名。从那时起,人们只要提到江苏,就会想起苏州这座古城。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向来以山水秀丽闻名天下,古城内外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园林,于是有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说法。而“小桥流水人
期刊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人们在提起古代君王的丰功伟绩时,总会用“秦皇汉武”这四个字,那么,你知道这里面的“汉武”是谁吗?他又开创了什么样的盛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茂陵,揭开汉武帝刘彻和汉武盛世的神秘面纱吧!  遗址名片  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市,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陪葬品最多、修造时间66最长的一座,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这个皇帝了不起  如果你假期去陕西玩,建
期刊
说起和珅,这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在他被抓之后,从他家里搜出的财产,相当于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正是因为贪得无厌,他在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臣形象。可是和珅真像电视剧里那样,是个只会敛财、尽出洋相的大坏蛋吗?咱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位“和大人”的故事。  心狠手辣、贪污受贿的大坏蛋  对很多人来说,认识和珅,是从看电视剧开始的。有这么两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