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十铸就了“永不放弃”的精神

来源 :大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9月26日,运十飞机实现首飞。运十飞机记录了一段永不放弃的历史,更展现了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大飞机事业中历久弥新。
  在运十飞机首飞38年后,记者采访了一位曾经参与过运十项目的航空人——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杨作利。前不久,杨作利来到中国商飞祝桥基地停放的运十飞机前,虽已年过七旬,但步伐依然矫健。他踏上舷梯,迈进阔别30多年的机舱,忽然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起运十机舱内大大小小的设备,讲述他与这架飞机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能设计飞机就很满足了
  “当时的说法是,上海造飞机,全国来支援。”杨作利告诉记者,运十的研制虽然在上海,却是动员了全国的力量,而他算是最早一批来到上海参与项目的人员。“1970年9月,我从空军第605研究所第一批奉命调到上海,参加708工程研制,所以当时我开玩笑说:‘工程代号是708,我是709。’”
  当时的上海,航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被指定造大飞机的5703厂,实际上只是一家小飞机修理厂。 运十项目启动后,设计人员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但是连起码的办公场地都没有。



  “我们第一批来到这个地方有100多人,没有足够的办公室,也没有睡觉的地方。我们就在5703厂仅有的少量办公室里办公,在职工食堂里办公,甚至在小飞机的包装箱里设计我们的大飞机。”杨作利告诉记者,研制运十的人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满怀豪情来到上海,心潮澎拜,兴奋不已,“我们当时说,只要能放下一张办公桌,我们就办公,只要能放下一张床,我们就可以坚持。”
  杨作利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在龙华机场的职工食堂里住过。“这个食堂用木板隔出一间间小房间,每个房间七八个平方米。我们就在那里睡觉,隔壁说话我们都能听得见。但是有地方睡觉,能设计飞机,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我们戏称那里叫‘幸福村’。”
  首飞场景一辈子都难忘
  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方面的困难可以克服,更主要的困难是缺乏技术、缺乏人才。杨作利参与运十项目的时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而在运十的团队中,像杨作利这样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当时,设计这架大飞机的人员,虽然都是全国各地飞机研究所、制造厂的技术人员,但我们都没有研制大型客机的经验,不少人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摸过。如何按照当时先进的规范设计大飞机?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摸着石头过河。”
  设计一架飞机,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最初设计运十的时候,没有计算机,大家只能用计算尺进行计算。“这种计算尺只能够做乘除法,不能做加减法。我们就用这样的工具来设计飞机。后来,我们有了机械式计算机,手摇的,可以做加减乘除,但是速度很慢。以后慢慢才有手动计算器,然后是大型电子计算机。不过,大型电子计算机在当时是稀缺品。我们那个时候计算,很多时候都到复旦大学,借用他们的设备。因为我们的题目都比较大,有时候一道题目要算几个小时,所以都是深更半夜去计算。”
  就这样,没有计算机,他们就拉计算尺;没有绘图仪,他们就手工画图。凭着一股精神,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大飞机搞出来。几千个日日夜夜,数千名职工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将我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推到了起飞现场。
  运十飞机翼展42米,机长43米,最大起飞重量110吨,载客150人,最大航程8300公里。首飞的这一天,整个上飞厂就像过年一样,职工们早早地来到机场,想着占据有利地形,有些人甚至爬到车间房顶上来看飞机首飞。
  当时,杨作利是试飞站的试飞工程师,首飞是他最忙碌的时刻。至今,他依旧清晰地记得运十首飞的场景:“那天上午9点37分,飞机发动机启动,声音震耳欲聋。我们看着飞机慢慢地滑出跑道,慢慢地加速,越来越快,然后抬前轮,一下子腾空而起,就钻到云层里面去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经过28分钟飞行,10点05分,飞机钻出云层,从一个小黑点慢慢变大,最后降落在跑道上,稳稳地停住。
  “运十飞机的首飞成功了,大家都往飞机前面跑啊,欢呼啊。10年辛苦的成果,大家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个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六飞拉萨,没去过布达拉宫
  首飞之后,运十飞机又经历了五年的艰苦试飞。为了证明飞机运行正常、测试数据符合设计要求,运十飞往全国东南西北的很多地方,寒冷的、炎热的、潮湿的、干燥的气候都飞过。在试飞站工作的杨作利,也跟随着运十飞机,东南西北地转场,到过乌鲁木齐、哈尔滨、广州、昆明等城市。
  1984年1月至3月,运十先后7次飞抵拉萨贡嘎机场,为驻藏部队和藏族同胞运去急需的物资42吨。大家知道,拉萨贡嘎机场的海拔为3540米,地势险要,是当时中国最难飞的机场之一。该机场当时没有加油设备,没有先进的指挥塔台,大飞机在这里起降难度很大。但是,想到飞机能为藏族同胞运送救灾物资,运十机组和技术人员都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当时,为了运送更多的物资,我们在上海拆掉了大部分飞机座椅,只留了两排给试飞员休息用。有时候物資装得满,随机人员就没有地方坐了,大家就坐在客舱地板上,用氧气枕头靠一靠。”



  运十7次飞拉萨,杨作利有6次在飞机上。“我去过6次拉萨,人家问我,布达拉宫什么样啊?我只能遗憾地说,虽然去过6次拉萨,但没见过布达拉宫。”
  由于拉萨贡嘎机场条件比较落后,气象多变,地形复杂,所以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飞机都是上午到达,卸货后立即返回成都双流机场,再继续装第二天的物资。杨作利回忆,运十飞机在飞行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严重故障,十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近五年的试飞中,运十飞机飞了121个起落,完成了60多个飞行科目。大量的试飞数据表明,运十飞机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1985年2月2日,运十从郑州飞回上海,那是运十的最后一次飞行,随后项目就下马了。
  “运十飞机铸就了中国大飞机的奋斗精神,那就是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攻关,敢啃硬骨头。一定要把大飞机搞出来,永不放弃,这是我们航空人的决心和信念。”杨作利感慨地说。
其他文献
飞上蓝天对人类来说,不仅意味着自由翱翔,更重要的是它将我们发展进步的航标指向了无垠的天空。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向蓝天开始了新的进发。  2008年,肩负大型客机研制重任的中国商飞公司挂牌成立。如今,十年过去了。相对百年波音和近五十年的空客来说,只有十岁的中国商飞还是一家十分年轻的民机制造企业。但是,过去十年中,中国民机人牢记使命,用一张张图纸定义智慧,用一颗颗铆钉诠释勤奋,
期刊
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曾经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公司拥有一种优秀而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世界500强最终的取胜之匙。  对于成立仅仅十年的中国商飞公司而言,要实现大飞机事业的成功,不仅要研发世界级的产品、塑造世界级的品牌、建设世界级的企业、形成世界级的能力,还要塑造世界级的企业文化,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文化是基业长青的根基  航
期刊
他的身上镌刻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40年的印记,他的基因里充满了一个老航空人的刻苦和坚守。他是韩克岑,C919大型客机常务副总设计师,一位广受尊敬的航空人。  人们尊重他,不是因为他的职务,也不是因为他2004年就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事实上,对于这些荣誉,韩克岑从不提起,很多人也并不知道。人们尊重他,是因为他骨子里的谦逊和担当。在他身上,大家看到了航空人的气
期刊
大型客机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市场竞争激烈,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能够研制大型客机的只有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而世界大型客机市场基本上為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所垄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的大型客机是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必须攻克的最重要的堡垒之一。  由于大型客机事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商飞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组
期刊
我是成都航空的飞行员李波。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也是我到成都航空的第10个年头,也是我飞空客A320的第10个年头。哈,对了,我一毕业就来到了成都航空的前身鹰联航空,从那时到今年4月,我一直在飞A320。  这10年中,我见证了鹰联航空的重组和成都航空的诞生、成长。中国商飞公司的介入,使成都航空一诞生就加入了中国民机产业的核心序列。2015年11月29日,全球首架ARJ21新支线飞机交付
期刊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论断,这既是党在改革创新中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认知,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大课题。  作为一家年轻的中管企业,中国商飞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将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工作领航企业发展,在型号研制取得多项重大
期刊
自2005年以来,中国航空运输总业务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二,且多数预测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么大的运输量,自然需要补充大量的新飞机。国际主要飞机制造商都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超过7000架新飞机,价值超过一万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是中国民机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天保障,也是其光明发展前景的预示。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以来,随着ARJ21、C919等项目不断获得突
期刊
在民用飞机市场,航空公司与飞机制造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当年,如果没有泛美航空的百般挑剔,可能就不会有日后波音747的不朽传奇。可以说一家好的航空公司可以推动一款经典飞机的诞生与发展。如今,在中国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  2018年6月28日,ARJ21新支线飞机交付成都航空运营两周年。与两年前相比,无论是制造商中国商飞还是运营方成都航空,都对这款飞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两年时间里,中国商飞与成都航空
期刊
国航西南分公司、东航云南公司、南航新疆分公司、海南航空、厦门航空、山东航空、成都航空、天津航空、春秋航空、河北航空、华夏航空、幸福航空、瑞丽航空、江西航空、长安航空、桂林航空、北部湾航空、乌鲁木齐航空、北京航空、天骄航空、天驹航空、华鸿国际航空、宁夏航空、敦煌航空、禧佑源航空……  6月28日,2018年中国支线航空发展座谈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黑龙江省副省长聂云凌,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
期刊
历史上,推动航空技术进步的途径有很多,如各国政府和企业的投入等,此外,一些社会组织的赞助或奖励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英国的《每日邮报》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为航空技术的发展设奖,早在莱特兄弟动力飞行之前就开始了。1900年4月,法国富商亨利·德拉莫尔特为能驾驶飞艇在30分钟内从圣克鲁特飞往埃菲尔铁塔并返回的人设立了10万法郎大奖。1901年10月19日,巴西人阿伯特·杜蒙驾驶他的第6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