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3例,行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观察组29例,行胫骨骨髓腔输液,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情况、4h抢救有效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和补液速度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加压情况下,补液速度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4h抢救有效率为86.2%,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明显改善预后。
关键词:注射器;骨髓腔输液;失血性休克;急救
失血性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失血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建立输液通道,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明显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均符合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2],排除骨质疏松、穿刺部位感染和胫骨骨髓腔穿刺输液禁忌证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9-58岁,平均(34.12±7.42)岁;往诊返程时间(10.14±3.32) min。对照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0-59岁,平均(34.51±7.81)岁;往诊返程时间(10.40±3.16) min。两组患者中27例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25例为非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往诊返程时间、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组:根据常规外周静脉输液操作流程进行。
1.2.2观察组采用一次性20ml注射器行胫骨骨髓腔输液:①准备物品:一次性20ml注射器,针号规格为1.2×30TWLB的空心针。②定位:取胫骨上端内侧,胫骨粗隆下约1-3cm为穿刺部位。③操作流程:常规消毒后,用20ml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针头垂直于胫骨干快速刺入,触及胫骨时,需固定针梗螺旋向胫骨骨髓腔刺入,有突破感或回抽出骨髓液表示穿刺成功,推入10ml生理盐水,将针栓同准备好的输液器连接,用无菌开口纱布固定牢固,先常规输液观察局部有无肿胀,输注3-5min无异常后开始给予加压输液。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补液速度、4h抢救有效率和病死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设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输液情况比较: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和补液速度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加压情况下,两组患者补液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输液情况比较(X±s)
2.2两组患者4h抢救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观察组4h内抢救成功25例,无效4例,抢救有效率为86.2%,对照组4h内抢救成功15例,抢救有效率为65.2%,观察组4h抢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P<0.05)。
3.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的急危重症之一,大量失血导致外周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下降、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组织低灌注造成细胞代谢障碍和缺氧时间过长可使细胞发生严重损害,甚至出现心、肺、肾、脑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尽早建立血管通路,快速、有效补充循环血容量,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3]。当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外周静脉塌陷,导致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困难[4]。临床常用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穿刺的方法,但技术要求高,操作时间长,不利于抢救的实施[5]。骨髓腔内血供丰富,具有1-2条较大静脉窦,中间联系单元为血窦,可接受横向分布静脉中的血液,通过中央静脉窦回流入全身静脉系统,当外周静脉塌陷时,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骨髓腔静脉通道仍有较大程度的开放[6],通透性好,可用于失血性休克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本研究显示,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增加,耗时长,而骨髓腔穿刺操作简单,定位明确,穿刺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建立输液通路,扩充血容量,使抢救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由表1可见,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非加压的情况下,观察组输液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加压情况下,两者补液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骨髓腔穿刺所需物品取材方便,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通道能够快速建立,减少了抢救时间的浪费,能使药物及时进入患者体内发挥作用,并在加压下保证了输液速度,快速恢复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从而降低病死率。而外周静脉输液操作复杂,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4h内抢救有效率为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病死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P<0.05),同马文芳[7]等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应用中效果显著,可快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路,在加压情况下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志民,张国良,陈治国.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5):452-452.
[2]连新宝,姜南,杨清江.骨髓腔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ISTIC,2012,7(1):89-90.
[3] 雷巧玲,郎红娟,王旭霞.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液途径选择的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9):1034-1035.
[4] 何春梅,刘佳易,陈宏刚,等.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3(22):48-50.
[5]刘亚华,王立祥,孙鲲.骨髓腔穿刺建立循环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2-493.
[6]刘凤华.骨髓腔穿刺输液途径抢救产后大出血休克[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3):60-62.
[7]马文芳,赵静,郭华.骨髓腔输液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北方药学,2012,9(5):53-54.
关键词:注射器;骨髓腔输液;失血性休克;急救
失血性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失血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建立输液通道,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明显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均符合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2],排除骨质疏松、穿刺部位感染和胫骨骨髓腔穿刺输液禁忌证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9-58岁,平均(34.12±7.42)岁;往诊返程时间(10.14±3.32) min。对照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0-59岁,平均(34.51±7.81)岁;往诊返程时间(10.40±3.16) min。两组患者中27例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25例为非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往诊返程时间、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组:根据常规外周静脉输液操作流程进行。
1.2.2观察组采用一次性20ml注射器行胫骨骨髓腔输液:①准备物品:一次性20ml注射器,针号规格为1.2×30TWLB的空心针。②定位:取胫骨上端内侧,胫骨粗隆下约1-3cm为穿刺部位。③操作流程:常规消毒后,用20ml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针头垂直于胫骨干快速刺入,触及胫骨时,需固定针梗螺旋向胫骨骨髓腔刺入,有突破感或回抽出骨髓液表示穿刺成功,推入10ml生理盐水,将针栓同准备好的输液器连接,用无菌开口纱布固定牢固,先常规输液观察局部有无肿胀,输注3-5min无异常后开始给予加压输液。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补液速度、4h抢救有效率和病死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设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输液情况比较: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和补液速度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加压情况下,两组患者补液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输液情况比较(X±s)
2.2两组患者4h抢救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观察组4h内抢救成功25例,无效4例,抢救有效率为86.2%,对照组4h内抢救成功15例,抢救有效率为65.2%,观察组4h抢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P<0.05)。
3.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的急危重症之一,大量失血导致外周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下降、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组织低灌注造成细胞代谢障碍和缺氧时间过长可使细胞发生严重损害,甚至出现心、肺、肾、脑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尽早建立血管通路,快速、有效补充循环血容量,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3]。当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外周静脉塌陷,导致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困难[4]。临床常用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穿刺的方法,但技术要求高,操作时间长,不利于抢救的实施[5]。骨髓腔内血供丰富,具有1-2条较大静脉窦,中间联系单元为血窦,可接受横向分布静脉中的血液,通过中央静脉窦回流入全身静脉系统,当外周静脉塌陷时,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骨髓腔静脉通道仍有较大程度的开放[6],通透性好,可用于失血性休克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本研究显示,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增加,耗时长,而骨髓腔穿刺操作简单,定位明确,穿刺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建立输液通路,扩充血容量,使抢救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由表1可见,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非加压的情况下,观察组输液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加压情况下,两者补液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骨髓腔穿刺所需物品取材方便,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通道能够快速建立,减少了抢救时间的浪费,能使药物及时进入患者体内发挥作用,并在加压下保证了输液速度,快速恢复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从而降低病死率。而外周静脉输液操作复杂,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4h内抢救有效率为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病死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P<0.05),同马文芳[7]等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应用中效果显著,可快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路,在加压情况下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志民,张国良,陈治国.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5):452-452.
[2]连新宝,姜南,杨清江.骨髓腔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ISTIC,2012,7(1):89-90.
[3] 雷巧玲,郎红娟,王旭霞.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液途径选择的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9):1034-1035.
[4] 何春梅,刘佳易,陈宏刚,等.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3(22):48-50.
[5]刘亚华,王立祥,孙鲲.骨髓腔穿刺建立循环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2-493.
[6]刘凤华.骨髓腔穿刺输液途径抢救产后大出血休克[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3):60-62.
[7]马文芳,赵静,郭华.骨髓腔输液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北方药学,2012,9(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