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蚊子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赵彤言为了研究蚊子养蚊子,常常到野外裸露自己的肢体作诱饵,吸引蚊子,捕捉蚊子。蚊子多时一只鞋上趴了200多只。别人躲避蚊子犹恐不及,而她偏偏去蚊子多的地方。
  赵彤言说,去野外采集蚊种,采集得越多越好,回来后或在实验室养殖,或采集标本,或分离病毒,都需要大量蚊子标本,要多抓蚊子,人是最好的诱饵。
  抓蚊子,要藏在草丛或者水边,待蚊子落在身上开始叮咬时再抓。可是这时打死蚊子容易,抓活的就不那么容易了。赵老师他们又是怎样捕获小小的活蚊子呢?
  赵彤言的经验是蚊子没叮人的时候不容易抓,蚊子的口器插入皮肤后,它要跑就没那么快了,这时候最好抓。但是,现在也有其他诱蚊方法,比如二氧化碳诱捕器等新的捕蚊设备。在蚊子特别多的地方,比如苇湖或者是沼泽地区,一小时可以抓几千只。还要看捉来蚊子作什么用途,比如种类调查,要做成标本,就不一定要保留活体蚊子;如果实验室需要培养蚊子以供研究,需要蚊子繁殖下去,那就需要活的了。
  抓回来的蚊子和孑孓放到养殖室里分开养殖。孑孓是蚊子蛹化之前的幼虫,由雌蚊在淡水中产的卵孵化而成。它们生活在水里,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孑孓经4次蜕皮后发育成蛹,由蛹再羽化为成蚊。在成蛹阶段,研究员用吸管把蛹放入养殖成蚊的箱子里。那么,这些孑孓和成蚊赵老师用什么来喂养呢?
  为了保证蚊子的正常繁殖,在实验室里给孑孓喂食配好的饲料,其中有糖、酵母粉、猪肝粉等。孑孓变成蛹后,就转移到笼子里,孑孓羽化后,仍需要营养物质,我们用棉球蘸蔗糖水或葡萄糖水放进笼子里去,蚊虫吸食糖水,能够存活很长时间。雌蚊和雄蚊交配5天以后,就会给它们喂血。
  设一个保持37℃的喂血器,在上面加上一层模拟皮肤的膜,蚊子就透这个膜吸下面的血。
  被抓回的蚊子真是进了天堂,不愁吃愁喝,还有保持最适宜它们生存的温度、湿度的生活环境。难以让人相信的是赵老师等人有时候还要把手臂伸进喂蚊器里去,用自己的血喂食这些蚊子。
  赵彤言说,从野外抓回来的蚊子在实验室作为养殖株保存下来比较困难,比如按蚊子在野外吸猪血、鸡血、牛血。将蚊子采回实验室后,要保证让它存活下去,我们研究人员就只好把胳膊伸进去喂它们。
  赵彤言对蚊子非常熟悉,她发现了不少蚊子的秘密,一眼就能分辨出蚊子的雌雄。她说,从蚊子的触角区分,雄蚊子的两个触角毛茸茸的像两把刷子,雌的触角像两根天线。
  在多年养蚊子和观察蚊子的过程中,赵彤言还发现了蚊子的一些有趣的习性,通过了解蚊子这些奇怪的习性,可以让大家避开蚊虫多的地方,减少被蚊子的叮咬。
  赵彤言说,蚊子不是群居的,只是在交配期傍晚的时候,蚊子才在群舞中交配。
  不同的蚊子有不同的飞行距离,有人观察大概90%的蚊子,都会在50米的范围内活动,最远可以飞500米左右的距离。有人给三代喙库蚊做荧光色彩标记释放实验,能在十几公里以外找到它们。
  交配后的蚊子就要开始繁育后代了,雌性蚊子为了产卵的需要,叮咬人和动物补充营养。蚊子怎样选择叮咬的对象呢?赵彤言为了摸清这个规律,进行了蚊子选择人群的实验,结果表明,蚊子选择所要叮咬的人并不是根据血型。它们对人气味和皮肤的温度做出选择,体能高和乳酸分泌多的比较爱招蚊子
  蚊子叮咬虽然不要命,但是蚊子咬了之后皮肤肿胀、痒得难受。赵彤言也无法避免蚊子的叮咬,而且反应比别人厉害,但是为了研究和事业,她选择了付出。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蚊子有300多种。
  赵彤言说,最常见的是淡色库蚊,另外还有一种三带喙库蚊,它是传播日本乙型脑炎的媒介。这种蚊子主要孳生在水稻田里,本是农村地区的蚊子。随着城市化,这种蚊子越来越少,因为没有稻田了。但近十几年发现,它又到城市里来了。城市的下水道、雨筚子等地方,是淡色库蚊喜欢的孳生环境。稻田的水非常清,按说三带喙库蚊不应该生长在城市里。但现在它慢慢适应,生存下来了。
  赵彤言解剖蚊子,更深入地认识蚊子,了解蚊子,摸透蚊虫传播疾病的机理,研究杀蚊和避蚊的药剂。研究蚊子的身体结构和遗传基因,也探究蚊子是否有人类可以利用的价值。
  赵彤言实验室有几位博士生,是解剖能手,在解剖镜底下,他们用解剖针,解剖蚊子的唾液腺,一天能做很多。蚊子的一对唾液腺分泌抗凝血物质,叮人时把这种物质注入人的血液里。有一个博士的功夫过硬,专门解剖蚊子的胃。
  通过解剖,赵彤言发现了蚊子传播疾病的机理。首先是蚊子叮咬了有病的人群,然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将细长的口喙通过汗毛孔插入人的皮肤,注入抗凝血物质,这时也就把病毒传染给了被叮咬的人。
  蚊子在吸血的同时,唾液腺要分泌一些防止血液迅速凝固的酶,也就是抗凝血物质,注入到人体内,使人的血液不会马上凝固,蚊子就可以把血吸到它的胃里。蚊子吸血是为存活,一个雌蚊要繁殖后代,需要大量营养素。
  雌蚊和雄蚊是靠翅膀振动的频率和激素来联络彼此的,这是它们能够互相识别的信号。
  为了避免蚊虫的叮咬,人们希望能杀灭家里或生活区附近的蚊子,那么到底怎样灭蚊才好呢?
  赵彤言说,有很多方法灭蚊,首先在我们居住的环境周围尽量减少积水,就能减少蚊子的孳生。社区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把房前屋后的积水解决了,但是小区里面可能还会有废旧轮胎等一些地方存雨水。把容易积水的地方都处理好了就可以不生少生蚊子,这是很简便的办法。
  为了减少蚊虫叮咬带来的疾病传播,赵彤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入到养蚊子、研究蚊子的事业中,这一干就是20多年。但是越投入,她越是觉得人类对蚊子的认识还不够,人们渴望消灭蚊虫更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人类与蚊子之间还要继续较量下去。
  赵彤言强调,化学杀虫剂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情况下还是得用。而用高科技转基因的方法,用基因操作的方法制造转基因蚊虫,让蚊子不再带病原体,这些很好的设想,正在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中。
其他文献
在心脏外科领域挑战自我。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让濒临绝境的生命重获新生。  吴清玉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有人说他胆子大,别人不敢碰的手术他都接下来。其实在一次次自我超越的复杂手术背后是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  吴院长从事心脏外科手术30多年。在日常工作中几乎从来不拒绝他的病人,不管病情多么复杂,做手术有多大的风险,只要有希望他就会争取。他特别能理解病人及亲属面对病情
期刊
王守红是安徽省临泉县一位普通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依靠智慧赚了钱。他养牛,却不仅仅卖牛,还把堆积的牛粪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从2005年到现在,他每年卖牛粪赚十几万,全镇的牛粪经他卖了一千万。他不仅卖牛粪,还利用牛粪种蘑菇、养蚯蚓、搞沼气、做肥料。一个普通农民靠牛粪循环利用过上了幸福生活。  千真万确,王守红真的把牛粪卖出了天价。  王守红家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祖祖辈辈都以种田为生,王守红出
期刊
阳光和植物,是自然界的能量之源。动物们无一例外地通过最原始的方式,捕获食物获取能量。  当人类解开火的秘密,能量的释放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方式:燃烧。燃烧千百年前深埋地底下的植物,释放出储存千百年的太阳的能量,让我们得以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并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直到今天,我们利用的大多数能量,仍然源自这种燃烧史前植物的原始过程。然而,它又让我们的地球付出了代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期刊
2009年3月29日,郑州新郑黄帝故里,伴着庄严肃穆的礼炮声,来自世界各地的两万余名炎黄子孙,举行了隆重的黄帝祭祖大典。(图1)    “故乡啊,我们回来了,回到了您的怀抱!”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深深震撼着全世界1.2亿客家人的心灵。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移民现象始终相伴相随,客家人是移民中形成的特殊群体。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遍及全球,因而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然而客家民系自诞生之日起,犹
期刊
鸟类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种鸟,它曾经数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每次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被发现到今天,已一百多年,它留给人们的印象,只是惊鸿一瞥,被称为最神秘的鸟。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呢?  1899年,一位英国人在中国海南岛发现了一种神秘的鸟。之前在世界其它地区从未发现过这种鸟,因此,它刚一露面就吸引了科学界的目光。许多动物学文献中,对罕见的仅存于中国的这一鸟种有过粗略描述。  这是一
期刊
2008年8月11日,东南亚遭受了有记载以来最可怕的雨季。海登·阿德科克迷失在丛林里11天,在险象环生的密林中却活了下来。  老挝地处东南亚,茂密幽静的丛林是世界上最美、也是未遭到人类破坏的景观之一。这个人口只有8百万的国家,道路寂静,很少有人走动,因而成了探险家追求另一种求生体验的极佳场所。  澳大利亚驻老挝大使米歇尔·弗斯特说,老挝是一个小国,它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它的原始,它的美令人惊叹。大
期刊
他们是医生,他们是军人,他们更是特殊的院士团队;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勇往直前,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国家危难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在各自的领域续写辉煌;他们用实际行动诉说着一句话: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七点,一支由解放军总医院派往灾区的专家医疗队,就开始了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查房、巡诊工作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就是这支专家医疗队的成员。
期刊
童话里的匹诺曹,一旦说谎鼻子就会变长。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说谎后都能被人用肉眼看出来。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恰恰是这些客观变化,出卖了一个人真实的情绪。能不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读出一个人的内心呢?  20lO年1月30日,青岛市公安局接到报案,某商场内的黄金首饰专柜被盗,价值50多万元的金货不翼而飞。  接到报案后,公安局立即派出专案组,赶赴现场。勘
期刊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捕蛇者说》中描述永州异蛇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被描述得惊世骇俗的异蛇究竟是什么蛇类呢?当代科学如何解读古籍中的鬼魅蛇影呢?千年以后,现代捕蛇者和异蛇之间继续着新的故事。  1000多年前,柳宗元的一篇传世之作《捕蛇者说》,曾让位于潇水河畔的永州城名扬天下。现在,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永州城,但文学的魅力却使生长在这里的凶
期刊
电报的恐惧    清朝末年,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电报不过是洋人搞的诸多奇技淫巧中的一种罢了。很多人认为,洋人专门吸食地气和死人魂魄,一根根电线杆儿戳在地上,地气和人的魂魄会顺着电线传到英吉利、法兰西。  中国人对电报技术的态度很快就在一个外国人的身上得到了应验。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总邮政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1861年,赫德建言总理衙门在中国开办公共邮政。但是刚刚经历了战争失败的大清朝正沉浸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