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在主动建构中提升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小学个性化课程的整体开发研究”中,学校数学组围绕小学数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展了子课题研究——“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研究中,我们结合课改理念、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提出了“爱数学、会思考、善运用”数学素养校本化的培养目标,逐步明晰了课堂教学、学科活动、学习评价三方面的培养路径,为探索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
  一、立足“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积淀数学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学”?首先,我们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思考的基础是对数学知识本身属性的认识,因为不同属性的数学知识其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有区别的。根据学习知识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更有利于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学习的育人价值。
  在“变教为学”的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三个概念。备课时,教师首先集中精力思考“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总目标通常是由教科书中的课题名称决定的,而教师在备课中应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即思考总目标需要通过哪些子目标来实现。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的《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经历长期的发展才统一成我们熟悉的表达形式。从知识类型来看,这属于“主观性”知识,其核心教学方式是“需求与创造”。就教学目标而言,主要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根据这样的总目标,我们可以设计子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活动,这便完成了该课的教学设计。
  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中,子目标与学习任务被分解为:
  子目标1:经历余数的产生过程。学习任务:(1)用小棒摆图形。(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操作、观察、比较、表达。
  子目标2:表达余数和有余数除法横式。学习任务:用算式表示摆草莓的过程。学生活动:观察,回忆,书写。
  子目标3:经历有余数除法算式从多样到统一学习的过程。学习任务:(1)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学习活动:比较,讨论,评价。
  子目标4:理解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学习任务:说一说,这两道算式(6÷2=3和7÷2=3……1)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活动:比较,表达。
  在对目标进行分解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了以下这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如图),经历了算式表达从多样到统一的过程。如此,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而且在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二、开展“主动实践”的数学活动,丰富数学素养
  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数学学科活动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续与拓展,还是课堂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更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在研究中,我们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与数学素养校本化的培养目标,较为系统地开展了“课内实践的学科活动”与“课外实践的拓展活动”两方面的数学学科活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内实践的学科活动”主要有:(1)1-2年级口算达标检测活动,该活动通过听算、视算、口算等训练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2)3-6年级解决问题比赛活动,该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实践的拓展活动”开展了“数学‘趣’在哪——3-6年级数学特色实践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来设计实践性活动任务,每年级提供两个数学实践活动的选题及活动指导单。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并组建研究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或研究小报)。如,五年级特色实践活动的两个选题为“小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和“有趣的体积测量”。在开展“小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活动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份问卷调查表,然后在本班或学校开展关于“五年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小组成员一起运用统计知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完成一份简要的调查分析报告。通过调查,有的小组不仅发现了零花钱集中的区间、用途,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如下)。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維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实现了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养成尊重数据、科学分析、主动反思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发挥了数学的育人价值。
  三、开发与实施“启智课程”,提升数学素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感觉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在日积月累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形成,也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我们试图联系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围绕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词开发、设计60个数学活动案例,形成数学校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校数学学科的校本课程名为“启智”,根据学段划分为上册(1-3年级)和下册(4-6年级),每个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各设计5个数学活动案例。所开发、设计的活动案例一般会充分考虑这样几点:有助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丰富、完善数学教材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有《吨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段距离,造成学生对“吨”的认识仅停留在“1吨=1000千克”的单位换算层面,没有建立吨的表象。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经验,我们结合教材开发、设计了《让人惊奇的“1吨”》的活动案例。该活动案例的主要内容如下:
  【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说一说:你发现( )个( )的质量大约是1吨。
  【活动二】小调查:生产1吨石油需用水( )吨,生产1吨钢材需用水( )吨,生产1吨纸需用水( )吨……算一算:如果生产5吨石油、10吨钢材、20吨纸,分别需用水多少吨?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三】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全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该活动案例中,通过比较、类推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1吨,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和数感。与此同时,通过调查了解1吨物品与其他物品之间的联系,深化对“吨”的认识。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估算。在调查、计算、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启智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充分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合作学习以及信息技术等与课程实施相结合,不断丰富课程实施的形式,在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方面极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文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其他文献
近年来,畜牧产业由传统散养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但在山区农村,养殖还是以传统农户散养为主,阻碍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山区养殖业中,主要存在政府投入不足、山区农户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把它看作一场精彩的交响乐,结课环节就好似回味无穷的"尾声",启人智慧,引人遐思。正所谓:"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开头虽然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新生幼犊急性传染病,特牛表现为腹泻(又称犊牛白痢)和败血症,严重者因衰竭、脱水和酸中毒而死亡。1病原与流行病学病原是某些血清型
在甘肃省天祝县高寒牧区条件下,以引进品种邦德、特克赛尔、白萨福克、澳洲美利奴为父本,以甘肃省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在相同管理条件下进行杂交对比试验。分别在羔羊出生至6月
750kV单回路交流输电工程在西北电网逐步形成主网架构,750kV单回路铁塔型式的应用基本成熟,形成较为定型的模式。文章对750kV"酒杯"型铁塔工器具配置选择、曲臂及横担吊装进行
本试验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分解玉米秸秆,研究猪的采食量及对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生长发育健康、体重相近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去势瘦肉型商品猪40头,平均体
12月27日,"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在分别于2010
诗歌“朗读”和诗歌“朗诵”都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活动,但两者也有不同:“朗读”重在“读”,强调地是准确地念;“朗诵”重在“诵”,强调地 是有感情、有感染力的再创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中的“吟”和“诵”意思相近,从这句话能很好地看出“朗诵”是“朗读”的较高层次。初中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诵教学呢?  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朗诵要求要有层次  教师都知道朗诵的重要性,但
老实说,每次外出学习后,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名师们精彩的课堂让我羡慕不已。我时常为自己有缺陷的课懊恼不已,不是我没钻研,更不是没责任心,而是在前一天设计好思路,感觉“美美哒”,可在第二天捧着书本上课时却苦于没有“知音”。我什么时候才能上一堂好课,点燃全班学生的求知之火呢?  没想到,一堂普通的课给了我关于好课的启发。  那天我正在上《芦叶船》这篇课文,文章写“我”童年放学回家的路上采芦叶做小船
一天,在《动物与造型艺术》课堂教学的展示环节,崔君同学变戏法似地展示出了他的作品——一只纸叠的青蛙,背上插上了一对鲜艳的翅膀。他得意地说:“这是我制作的能飞的青蛙。”一时间同学们在下面议论纷纷,不少人将信将疑:“青蛙能飞吗?”崔君兴致勃勃地说:“童话《青蛙飞行记》中描述的青蛙在天上飞行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李涛同学小声反驳道:“那是童话故事,现实是给青蛙插上翅膀它也没办法飞起来。”  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