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

来源 :基层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水利工程在我国具有着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广阔的特点,并且带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但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例如,目前在我国,能够适应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地基还比较稀缺。而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基础灌浆施工技术是一种建筑地基的处理技术,它经常用在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并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基础灌浆施工技术能够与各地的地质条件相契合,这进一步扩展了它的存在和发展空间。文中着重探讨水利工程中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新时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基础的稳定性与否,对于水利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由于我们缺乏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某些技术,导致能够适合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基缺乏,这严重减缓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施工难题。运用灌浆技术来处理地基,是一种重要的施工方法,而受到水利工程特殊性的影响,基础灌浆施工技术更加注重与施工地点地理条件的契合程度。只有能够加固水坝、增强水利工程防渗漏性能的基础灌浆施工技术,才能被很好地应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才能起到稳定地基、防止渗水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水利工程中的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研究其特点、适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这一重要施工技术的措施。
  一、岩溶地形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应用
  一般来说,在岩溶地质条件下,对于地基的处理显得十分困难,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成型技术,工程的施工人员通常都是凭借着自身经验或者参考其他地区类似地形下的施工方法来施工的。在岩溶地质条件下,施工方法主要分为没有任何填充设施的施工和有填充设施的施工两种。在这两种施工方法中,对于有填充设施的施工方式要求更多,也更加严格。在岩溶条件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主要依据是岩溶的层次以及体积。
  1.高压灌浆技术
  为了提高填充物质的密度,使得水利工程的地基更加牢固,对于岩溶条件下的地基建设通常采用较高压强下的水泥来灌浆,而很少采用对水泥进行冲洗的方法来灌浆。这是因为,较高压强下的水泥灌浆比较稳定,并且能有效防止地基漏水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采用较高压强下的水泥灌浆形式,能够让水泥在高压作用下,缓慢地深入地基下面的土地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水泥会呈现条状和网格形状,具有较好的稳固性。
  2.旋转喷射技术
  旋转喷射技术,是利用能够深入地基深处的机械设备来灌浆。在钻头的前面装上一种特殊的喷嘴,再利用压强很高的水泥泵将泥浆从这个特殊的喷嘴喷射出去。在喷射时,水泥对水利工程地下的土壤层次结构进行改造,高压设备的钻头在旋转过程中向前突出,较高的旋转速度使得喷出的水泥能够与破碎的地下土壤实现充分融合,进而形成一种融合物质。等到过一段时间这种融合物在地质作用下变得干燥,就能在这一地区形成坚固的柱状物,从而起到了稳定地基、加固地基的作用。
  3.浅层灌浆技术
  在我国的某些岩溶地貌地区,岩溶的作用时间不长,再加上这一地区降水量不是很多,就导致了岩溶层比较浅。在这样的浅层岩溶地貌地区进行水利工程施工,需要有特殊的技术来进行地基加固。如果施工人员采用与较深岩溶层地区同样的施工技术,就会对这一地区的岩溶层造成破坏,也不利于工程地基的稳固。因此,在浅層岩溶地貌条件下,需要首先将岩溶中的沙土用特殊工具挖掘出来,再用水泥和砂石的混合物对这一地区进行灌浆,这样就能有效减轻工程地基对于该地区岩溶层的直接冲击。
  4.深层灌浆技术
  一般情况下,当某一地区的岩溶层深度超过 50m 时,在遇到这种工程时,通常我们就可以把这一地区划分为深层岩溶层。由于深层岩溶层的土质特殊,再加上岩溶厚度较大,一般的地基不易进入,所以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施工时,不能使用前面提到的高压灌浆技术和旋转喷射技术,要采用适合这种地貌的特殊技术——深层灌浆技术。
  二、灌浆施工的主要步骤分析
  1.钻孔。钻孔过程中尽量保障钻孔垂直避免出现钻孔倾斜的情况。对于较深的钻孔可分段钻进以将钻孔的倾斜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要根据施工场地岩石的渗透性与硬度等条件选择不同的钻进设备和钻进工艺,确保钻孔的质量符合施工要求。
  2.冲洗。冲洗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灌浆质量。为最大限度的保障钻孔的干净清洁,可采用单孔和多孔等多种清洗方式清洗。清洗时可先用高压水枪喷射的方式将钻孔内较大的钻渣冲掉,再适当减小水压将钻孔裂缝中的杂物清洗干净,以便后期施工。
  3压水。在开始压水工作之前,要对施工现场岩层的进行详细的勘察与测量,以便充分掌握岩层的渗透性。同样,灌浆施工前的勘探与测量结果也是确定浆液浓度以及灌浆干料与岩层渗透性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压水过程中,最好采取分段进行的方式从上至下依次测取各段的渗透参数。
  4灌浆。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灌浆技术包括纯压灌浆和循环式灌浆两种。循环灌浆因有利于保护浆液的流动性且能有效的降低颗粒沉淀进而改善灌浆质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灌浆开始前,相关人员可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选用何种灌浆技术。
  5封孔。灌浆工作完成后,要将灌浆孔注意封闭处理,封孔时一般采用压力灌浆的方式。
  三、岩溶地段灌浆施工技术的应用
  岩溶地段下的灌浆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压灌浆法。高压灌浆法是岩溶地貌条件下水利工程施工采用最为普遍的灌浆技术之一。高压灌浆法是通过高压喷施的形式达到岩溶填充物密实、挤压的目的,以此来提升岩溶的抗渗性能与稳定性。高压灌浆法最大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劈裂功能,水泥以“条带”方式穿插在地基土中,形成网格包裹,从而大大的提升了坝体稳定性能。   2高压旋灌浆法。高压旋灌浆法的工艺流程为:将灌浆管放置到预设土层部位,开启高压脉冲泵,保持一定的角速度均匀的向四周土体中喷射水泥浆,并逐渐向上提升直至该孔的灌浆工作完成。高压旋灌浆的优势是:高压脉冲泵中喷射出的水泥浆具有很大的动能,能切入土层,破坏周围土体;旋转上升的灌浆起到了很好的拌合水泥浆和周围土体的作用,使土体能够和水泥浆充分接触,在地基中形成高强度、质地均匀的圆柱体地基。
  3浅层含泥岩溶中基础灌浆技术。浅层含泥岩层地质的主要表现为:岩溶埋藏较浅或者大规模的露出。在这种地质条件下进行灌浆作业时,要先将填充物挖出,用水泥回填完成后,方可开始灌浆作业。
  四、水利施工中大吸浆量环境下的灌注技术
  大量的实践证明,以下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大吸浆环境下灌浆作业的施工效率,如遇到大吸浆量环境,灌浆施工时可按以下方式进行操作。
  1.限流措施。灌浆开始后,将注入速率限制在10到15升每分钟的水平,大幅度降低裂隙中浆液流动的速度,使泥浆能够更好的沉淀。一段时间后注入量显著下降,此时提高压力,仍将注入量保持在每分钟10到15升的水平。达到灌浆标准后可视情况酌情增大灌浆速率。
  2.降压处理。先用低压或者是自流方式灌浆,待浆体逐步稳定且凝固之后,恢复灌浆压力,按照再正常的施工压力灌浆。
  3.间歇性灌浆。即多次灌浆,每次按照一定的灌浆量或时间标准,一次灌浆结束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水泥浆凝固。一般情况下,间歇时间至少两小时,做多不能超过八小时。
  五、严重漏水的情况下灌浆施工技术
  严重漏水情况下的灌浆施工方式有模袋灌浆处理和填充级配料两种。模袋的耐磨性能好,结构致密,在水泥浆压力作用下水分可以渗出,但砂石等颗粒只能留在袋内,不但可降低水泥的水灰比缩短凝固时间而且能增强固结强度。再者,模袋也能有效降低水泥的流散性能。模袋具有变形热性,可以适应多种类型下的溶洞。充填级配料的方式即使用比较粘稠的水泥直接冲灌粗砂与砾石在其窄缝处形成“砾石桥”,将缝隙堵住。
  六、灌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灌浆施工前要准备好钻孔、灌浆设备材料,并且做好应对紧急措施的预案。
  2.施工过程中做好地下水监测工作,一旦发现地下水受到污染,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要保证钻孔深度和角度符合施工要求,并且對钻孔做好记录。
  4.灌浆作业时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在开始时采用小流量灌浆以确保管道通畅,然后逐步增加流量,直到达到规定要求。灌浆作业前检查注浆的密封性,防止孔口跑浆。
  5.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进行二次注浆,注浆标准是从一侧灌浆,从另一侧溢出,不可两侧同时灌浆。当遇到跑浆情况时可用小泵梁低压力注浆方式以缩短浆液的凝胶时间,使浆液快速凝固。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中基础灌浆施工技术有很多种,多数技术形式都是人们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来应对复杂的施工地形和多种特殊情况。其中,每一种基础灌浆施工技术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例如,岩溶地段的施工技术经验性较强,缺乏理论知识的成分;针对岩石缝隙大量吸收泥浆的技术易于操作,但是容易导致泥浆的扩散并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渗水时的技术措施效果比较明显又节约资源,但是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在水利工程的灌浆技术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每一种技术手段的优势,因地制宜采用最合适的施工技术,为水利工程带来各方面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凌燕,潘玉勇,周树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3).
  [2]刘湘成.试论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J].科技风,2011,(04).
  [3]袁秀荣.浅论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5).
  [4]宋书威.关于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0,(05).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体现两方面,分别为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供给问题,在此种情形下,针对城市市政给排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城市生活中,市政给排水工程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市政给排水工程进行规划与设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设计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也会增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就会日益严重,而资源短缺是现阶段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同时阻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脚步。这就需要积极采取一定措施缓解资源紧张的状况,在建筑排水工程中应用节能给排水技术能够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对企业对国家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节能给排水;工程设计;应用  经济的发展,人口
期刊
摘要: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关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文章主要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开挖支护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开挖支护  引言  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中,要过不断的优化发展技术,确保项目的品质合乎要求,打造出一批优秀的水利工程。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开挖支护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不单单能够保证项目的任务得以实现,而且还可以
期刊
摘要:水利水电施工项目在社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大型建设工程,存在的危险因素多。安全是水电施工作业基本要求,也是施工单位务必引起重视和强调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施工,与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工程质量、企业财产安全紧密联系。使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社会维护安定团结。以下,本文以危险源为出发点,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期刊
摘要:近年來,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城市开始不断地兴建建筑物,水资源使用量急剧增加,使得居民生活用水日趋紧缺,人们越来越关注节水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引入环保节能理念,可以极大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本文讨论分析了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环保节能;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大量兴建建筑物,在建筑工程中浪费了非常多的生活用水,使得城市居
期刊
摘要:园林绿化工作是城市建设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建设,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发挥实际功效的关键,不过在目前的园林绿化后期养护管理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做好园林绿化工程,只有解决了这些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充分提升园林绿化的功能。  关键词:园林绿化;后期养护;管理要点  一、园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文明的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精致,随意随之而来的电网建设工作量也相对的大了起来,为了满足人民的用电需求,随之而来的电网建设,电网维修工作也变得十分关键。为了解决不少城市中存在的电网故障或者损伤等问题,很多城市的电网建设工作也进行着不断的革新与创造。不少城市架空式线下地,被更新成电缆供电,在现代文明生活中,对配电设施的要求相对越来越高,儿开闭所
期刊
摘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对住房,人们除了考虑住宅的环境和其本身的质量外,还对住宅的设施配置投入了更大的关注。文章主要针对建筑住宅中给排水系统易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规范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住宅建筑;给排水;管道设计;排水方式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使用是最为广泛的,因此,在住宅建筑中,给排水设备的设计是很重要的,给排水设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行业中给排水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开展,能源的利用率在不断增加,同时能源的消耗也日趋严重,尤其是建筑领域的资源消耗量更多,因此,使用节水节能的建筑给排水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建筑的必然趋势,不仅能使资源得以有效的节约还可以使建筑工程单位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节水节能;建筑施工;能源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项目也在不断的增
期刊
摘要:住宅給排水系统看似简单,但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应本着技术、安全、经济性原则,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寻求最佳的给排水设计方案,适应住宅设计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要求。  关键词:住宅建筑;给排水;问题  引言:住宅中的给排水管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因此我们要本着安全性,技术性,经济性等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