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新身上有很多标签,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以来最年轻主讲人、作家、编剧、诗人……2015年,一个名为“魏道泉城”的公众号,将他的诸多标签串联起来,又创造了新的标签。
魏道泉城:不同身份的魏新集结成一个魏新
2013年底,“魏道泉城”横空出世;2014年底,魏新开始有意识地在公众号发布文章。天马行空、幽默诙谐、接地气与高大上紧密结合的文风,为“魏道泉城”积累了数万粉丝,一时间,济南文化圈无出其右。
2015年,成为魏新真正的公众号元年。
他用一组短句总结自己的2015:“侃大山于《新杏坛》,聊水浒在‘蜻蜓’。带大家看了三场电影。新书签售,历史魏道。来自星星。文化乐旅,南北西东。结交朋友,乐在途中。偶得好酒,魏道杨湖。卖上一些,喝上几盅。”
乍一看不得要领,其实每一句都诠释了他这一年的某种追求。这些年来他的精神世界的不同分支,在“魏道泉城”舞台上聚合。
魏新是诗人,一组《四兄弟》,著名诗人蓝野评为“是他让诗歌在其他艺术门类面前显现了强大的力量”;他还是小说家,长篇小说《动物学》和《我将青春付给了你》真实再现了70后一代的青春往事;由他编剧的几部小剧场话剧,本土性与先锋性结合,成为这几年济南重要的文化事件;近年来,他更被人知的身份是历史文化学者,在《百家讲坛》主讲的《东汉开国》系列,将大历史与小人物命运演绎得风生水起,颇受关注。
魏新是好吃之人,熟知济南大小所有把子肉店的分布,对于烧烤史烂熟于心,出差异地,他会在冬日夜晚发出一条朋友圈:“转了一个小时找不到一个喝羊汤的地方,这一定不会是我喜欢的城市。”于是,“魏道泉城”的一大特色就是美食大杂烩,各种《羊的汤》《烤的串》《辣的鸡》《煎的包》……不定期发布,个人史与美食史结合,既调动读者共鸣,又普及美食知识。
魏新喜欢历史,早年一部《水浒十五年》引发轰动,各种才华毕现。后来在读史之路上越走越远,回忆往事,他谦虚道:“我不是史学家,也不能以史为生。作为外行,热闹看的多了,倒也琢磨出些门道,偏爱凑些热闹,就在‘读史热’时写了几本书,‘讲坛热’时录了几集《百家讲坛》,新媒体时代到来,做了一档视频脱口秀节目,叫《历史有魏道》。”
2015年,他新出了两本关于历史的书:《历史有魏道》和《来自星星的古代人》。
美食、读史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评论构成了“魏道泉城”的重要内涵。随着影响越来越大,魏新坚持文章的原创和首发,有报纸、专栏等向他约稿,要求刊登后才能在公众号上发表,他一概拒绝。
写作占去了他很大一部分时间,具体到公众号的经营,他也是完美主义者,比如美食系列,每篇文章会配有袁朝霞专门篆刻的印章,很多文章标题由书法家于恺题写,还有画家定制的插图。“书法、印章、插图等和文章融为一体,没有违和感。”
有人说,很快会有新的平台取代微信公众号,魏新指出,“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也不要太着急,保持原创的质量和自己的个性最重要。”
其实,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中,魏新一直把握得很好。2005年,博客辉煌的年代,他的博客就已成为名博;后来微博盛行的年代,他也拥有不小的微博粉丝量。“就像每过几年,车不行了要换新车,只是形式的转换,其实还是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他力求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
定期主持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参加大小不等的文化活动,魏新自称就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写作者。微信——与他的名字谐音,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纽带,也成为魏新独立文化思考的平台。
月饼、白酒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对于旅游,魏新有这样的憧憬:有风景,有人文,有历史,有故事,有知识,有朋友,有收获。还要有酒,有肉,酒是当地名酒,肉是特色美食。
2015年夏天,偶然一念间,他想,为什么不自己策划一场这样的旅行呢?于是,魏新版“文化乐旅”闪亮登场。想法在“魏道泉城”发布,立即得到响应,这一年夏天,“山西古建之旅”启程。
接下来,“山西寻根之旅”“中原历史美食之旅”“徽州文化之旅”接次成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乐旅之乐,在山水之间,在情义之中——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行团出游,“就是带大家去既有人文又有风景的地方,比较随意,没有刻意做成商业化、公司化。”
由线上的作品交流到线下的文化乐旅等活动,“魏道泉城”的口碑逐渐接受检验。接下来,是“一盒月饼,一瓶酒”。
中秋节之前,“魏道泉城”推出了一款月饼“月光宝盒”,很受好评,远远超出之前的预想。在魏新看来,这种方式售卖的产品,“肯定是自己非常了解,也很喜欢的东西,质量绝对保证,不能把大家通过文字对自己建立起来的信任,以假冒伪劣商品的形式消耗掉。”
最近一个多月,魏新推出了一款名为“魏道杨湖”的白酒。
之前,他在公众号里写了一系列关于酒的文章,《酒晕子》《小城酒晕子》《老酒晕子》等,粉丝们讨论得不亦乐乎。他想起了一种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杨湖酒,那种芝麻兼香型的白酒让他记忆犹新,于是,他专门定制了一款“魏道杨湖”,试图在工业时代的大潮中,寻找到传统酿酒的味道。他看准了这种酒的品质:纯粮食酒,不含酒精、香精等添加剂。传统酿酒工艺,全靠人工,产量低,质量高。
今年冬天,在睿丁岛举办的一次《历史有魏道》新书分享会上,演讲者和观众破天荒端起酒杯,微醺之中品咂历史的味道。
站在2015年的末尾,“活过三十七年,写过十本书,编过三四部戏,录过二十几集《百家讲坛》”的魏新,总结过去,畅想未来:“2015,我的如梦岁月,如歌前行。长夜漫漫,白日匆匆。2016,一起观影,一起旅行,一起回忆,一起启程。”
魏道泉城:不同身份的魏新集结成一个魏新
2013年底,“魏道泉城”横空出世;2014年底,魏新开始有意识地在公众号发布文章。天马行空、幽默诙谐、接地气与高大上紧密结合的文风,为“魏道泉城”积累了数万粉丝,一时间,济南文化圈无出其右。
2015年,成为魏新真正的公众号元年。
他用一组短句总结自己的2015:“侃大山于《新杏坛》,聊水浒在‘蜻蜓’。带大家看了三场电影。新书签售,历史魏道。来自星星。文化乐旅,南北西东。结交朋友,乐在途中。偶得好酒,魏道杨湖。卖上一些,喝上几盅。”
乍一看不得要领,其实每一句都诠释了他这一年的某种追求。这些年来他的精神世界的不同分支,在“魏道泉城”舞台上聚合。
魏新是诗人,一组《四兄弟》,著名诗人蓝野评为“是他让诗歌在其他艺术门类面前显现了强大的力量”;他还是小说家,长篇小说《动物学》和《我将青春付给了你》真实再现了70后一代的青春往事;由他编剧的几部小剧场话剧,本土性与先锋性结合,成为这几年济南重要的文化事件;近年来,他更被人知的身份是历史文化学者,在《百家讲坛》主讲的《东汉开国》系列,将大历史与小人物命运演绎得风生水起,颇受关注。
魏新是好吃之人,熟知济南大小所有把子肉店的分布,对于烧烤史烂熟于心,出差异地,他会在冬日夜晚发出一条朋友圈:“转了一个小时找不到一个喝羊汤的地方,这一定不会是我喜欢的城市。”于是,“魏道泉城”的一大特色就是美食大杂烩,各种《羊的汤》《烤的串》《辣的鸡》《煎的包》……不定期发布,个人史与美食史结合,既调动读者共鸣,又普及美食知识。
魏新喜欢历史,早年一部《水浒十五年》引发轰动,各种才华毕现。后来在读史之路上越走越远,回忆往事,他谦虚道:“我不是史学家,也不能以史为生。作为外行,热闹看的多了,倒也琢磨出些门道,偏爱凑些热闹,就在‘读史热’时写了几本书,‘讲坛热’时录了几集《百家讲坛》,新媒体时代到来,做了一档视频脱口秀节目,叫《历史有魏道》。”
2015年,他新出了两本关于历史的书:《历史有魏道》和《来自星星的古代人》。
美食、读史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评论构成了“魏道泉城”的重要内涵。随着影响越来越大,魏新坚持文章的原创和首发,有报纸、专栏等向他约稿,要求刊登后才能在公众号上发表,他一概拒绝。
写作占去了他很大一部分时间,具体到公众号的经营,他也是完美主义者,比如美食系列,每篇文章会配有袁朝霞专门篆刻的印章,很多文章标题由书法家于恺题写,还有画家定制的插图。“书法、印章、插图等和文章融为一体,没有违和感。”
有人说,很快会有新的平台取代微信公众号,魏新指出,“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也不要太着急,保持原创的质量和自己的个性最重要。”
其实,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中,魏新一直把握得很好。2005年,博客辉煌的年代,他的博客就已成为名博;后来微博盛行的年代,他也拥有不小的微博粉丝量。“就像每过几年,车不行了要换新车,只是形式的转换,其实还是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他力求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
定期主持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参加大小不等的文化活动,魏新自称就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写作者。微信——与他的名字谐音,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纽带,也成为魏新独立文化思考的平台。
月饼、白酒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对于旅游,魏新有这样的憧憬:有风景,有人文,有历史,有故事,有知识,有朋友,有收获。还要有酒,有肉,酒是当地名酒,肉是特色美食。
2015年夏天,偶然一念间,他想,为什么不自己策划一场这样的旅行呢?于是,魏新版“文化乐旅”闪亮登场。想法在“魏道泉城”发布,立即得到响应,这一年夏天,“山西古建之旅”启程。
接下来,“山西寻根之旅”“中原历史美食之旅”“徽州文化之旅”接次成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乐旅之乐,在山水之间,在情义之中——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行团出游,“就是带大家去既有人文又有风景的地方,比较随意,没有刻意做成商业化、公司化。”
由线上的作品交流到线下的文化乐旅等活动,“魏道泉城”的口碑逐渐接受检验。接下来,是“一盒月饼,一瓶酒”。
中秋节之前,“魏道泉城”推出了一款月饼“月光宝盒”,很受好评,远远超出之前的预想。在魏新看来,这种方式售卖的产品,“肯定是自己非常了解,也很喜欢的东西,质量绝对保证,不能把大家通过文字对自己建立起来的信任,以假冒伪劣商品的形式消耗掉。”
最近一个多月,魏新推出了一款名为“魏道杨湖”的白酒。
之前,他在公众号里写了一系列关于酒的文章,《酒晕子》《小城酒晕子》《老酒晕子》等,粉丝们讨论得不亦乐乎。他想起了一种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杨湖酒,那种芝麻兼香型的白酒让他记忆犹新,于是,他专门定制了一款“魏道杨湖”,试图在工业时代的大潮中,寻找到传统酿酒的味道。他看准了这种酒的品质:纯粮食酒,不含酒精、香精等添加剂。传统酿酒工艺,全靠人工,产量低,质量高。
今年冬天,在睿丁岛举办的一次《历史有魏道》新书分享会上,演讲者和观众破天荒端起酒杯,微醺之中品咂历史的味道。
站在2015年的末尾,“活过三十七年,写过十本书,编过三四部戏,录过二十几集《百家讲坛》”的魏新,总结过去,畅想未来:“2015,我的如梦岁月,如歌前行。长夜漫漫,白日匆匆。2016,一起观影,一起旅行,一起回忆,一起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