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金融必须澄清的几个理论问题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飞跃式地发展,给整个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了非常好的鲶鱼效应。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但由于缺乏对问题实质的考究,从而引起了广泛争议,所得结论值得商榷。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两者关系、功能定位、监管之策、未来趋势等五个颇具热议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理性客观地去认识互联网金融,从而有效避免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战略规划和市场选择上的偏误。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商业银行;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6-0050-05
  随着以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2013年已然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和实践飞跃式增长的元年。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了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大数定律、概率统计、数据挖掘等行为分析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传统的理财、投融资、资金运作、支付结算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许多小微企业主体融资需求和“草根市场”的投资需要,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覆盖面的不足,使得个体的个性化、碎片化金融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和满足。它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便捷性、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传统金融业也纷纷推出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交通银行“交博汇”网上商城、招商银行“非常e购”信用卡商城等。互联网金融对整个社会经济及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起到了非常好的鲶鱼效应。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非常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两者关系、功能定位、监管之策、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从而理性客观地去认识互联网金融,有效避免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战略规划和市场选择上的偏误。
  一、互联网金融是独立于金融还是从属于金融?
  尽管互联网金融影响深远,目前学术界、业界仍没有形成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概念。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研究机构均从各自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了“独立派”和“从属派”两大派别。其中,“独立派”的代表观点主要有:谢平(2012)的观点独立性较强,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是一种直接融资,它通过借助技术的手段使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成为了既不同于间接融资又不同于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1]。于宏凯(2013)的观点独立性较弱,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是对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补充或者部分替代[2]。“从属派”的代表观点主要有:杨涛(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运用与创新,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实质,只是将线下传统金融模式披上了互联网外衣[3]。冯娟娟(2013)认为,无论是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还是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起点,都是互联网金融[4]。马蔚华(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真正意义就是用互联网这个技术形式做资金的融通,凡是这个都应该叫互联网金融[5]。封思贤(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服务机构凭借互联网提供的多种金融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金融活动的总称[6]。林采宜(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外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只是金融服务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网络的延伸与应用[7]。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独立派”将互联网金融界定为独立于传统金融之外的一种新金融,其概念界定更偏向于互联网因子;“从属派”认为互联网金融仍从属于金融,其概念界定更偏向于金融因子,但“从属派”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概念界定混淆不清,部分学者将两者并列起来,也有学者按广义和狭义将其区分开来。
  对新生事物的概念界定应立足于事物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属性。互联网金融演变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我国金融深化不足、脱媒不够、管制较多(利率管制、准入管制等),使得银行在金融业起主导地位,金融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另一方面以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金融因子与互联网因子相互融合碰撞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兼具金融和互联网两大因子,其中金融因子体现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而互联网因子更多的是起着技术支撑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应将其界定为金融的子科目。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
  在“从属派”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概念界定的过程当中存在混淆其与金融互联网关系的嫌疑。一种主流的观点将金融互联网包含于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当中。代表观点有:芮晓武(2014)[8]、罗明雄(2014)[9]、龚映清(2013)[10]。另一种主流观点则依据两者的经营主体不同而将两者的关系并列起来(见图1),即:将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称为互联网金融,而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服务则被称为金融互联网。部分学者如李耀东(2014)认为互联网绕不过金融的本质,金融业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而自行发展,二者的融合是必然的,二者之争毫无意义[11]。部分学者如陈宇(2014)反对根据谁占主导权来划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12]。
  从以上主要两派的观点来看,将金融互联网包含于互联网金融的观点侧重于两者的相同点,即两者的本质和功能相同,不管开办金融的主体是谁,金融的基本规律都是一致的。而将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并列为金融的两个子科目的观点侧重于开办金融业务的主体异同,对二者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演变逻辑缺乏考量。   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两者的关系需把握各自的本质属性和演变的内在逻辑。从本质属性来看,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本质相同,均为金融。从两者演变的内在逻辑来看,尽管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表现出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战略地位、开办金融的主体,思维方式、服务对象、风险控制方式、规模大小、渠道等众多差异性,但是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的优势将逐步被金融互联网所超越,从而演变成传统金融互联网的升级版。因此将金融互联网包含于互联网金融或将两者并列于金融的子科目的关系分类是不妥当的。从互联网金融本质属性和演变的内在逻辑来看,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互联网的子科目,亦即互联网金融包含于金融互联网中。
  三、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模式还是一种工具?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依赖于其概念的界定。根据“独立派”的概念界定,以谢平、李耀东、陈宇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独立于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的新融资模式,即“模式论”。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个金融市场,它不仅是个工具,要把互联网看成是有生命的,里面有N个免费的APP,能够解决放贷者和贷款者之间很多问题的市场[13]。万建华(2012)指出:互联网金融不仅包含了融资,还应包含支付结算和各类金融产品,应当归纳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14]。李博、董亮(2013)将互联网金融细分为以下三种模式:以网络基金、保险销售和融资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以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的金融互联网居间服务;以电子银行等的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15]。一部分“从属派”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传统金融业务利用新技术平台的一种延伸,把互联网金融功能定位为金融服务的平台延伸,即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O2O),亦即“工具论”。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这种将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种新模式或是一种工具均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清晰地把握。其中,“模式论”过分强调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现有的业务模式冲击和影响,忽视了当前我国特定的金融生态演进过程。而“工具论”则忽视了互联网与金融相互融合和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思维、新方式。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依赖于其概念的界定。从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来看,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核心功能、契约内涵、内外风险等基本属性未发生质的变化,与传统金融相一致。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本质上都承担着金融中介的功能,都发挥着平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支付结算功能、金融信息处理功能等。因此,从功能定位角度来看,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功能过度解读为是一种新模式或一种工具。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未发生改变,仍发挥着金融的基本功能。
  四、互联网金融需要常规化监管还是特殊化监管?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发展时间还较短,但是鉴于其存在高技术性带来的计算机操作风险、跨界造成的传染风险、法律缺失导致的政策风险以及严重的声誉风险等。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中,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已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风险隐患以及安全问题。目前学术界和业界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监管之策上争议声不断。持“常规化”监管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客户、服务、法律关系与传统金融机构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必须按照金融业、金融机构来执行统一的监管。即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表内表外业务等进行常规监管。王岩岫(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尚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互联网企业只要做金融,就产生一个高杠杆、高负债,杠杆率很高、负债率很高,那么它就要有相应的风险管控,包括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16]。持“特殊化”监管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涉及互联网技术、信息科技和金融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对其应采取特殊化的监管策略。谢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中典型的P2P网贷监管关键是信息监管,而不是机构监管、流动性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监管,一定要跳出依据巴塞尔协议Ⅲ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思路,因为这些常规监管体系完全是为银、证、保设计,不适用于P2P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从信息、IT、大数据、搜索引擎、充分披露这些角度来考虑[17]。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常规化”监管策略忽视了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后金融风险波动规律表现出的特殊性;而“特殊化”监管策略完全脱离了传统金融风险的普遍性。两大监管策略的选择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互联网金融兼具金融因子和互联网因子,因此在加强对其进行监管之前需全面分析其风险特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不应片面地采取常规化或特殊化的监管策略。互联网金融尚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具有传统金融风险特征的共性。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过度依赖网络技术,其特殊性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模糊了各金融领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传统金融模式中的时空界限、过度依赖虚拟网络而产生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传统金融风险运行规律出现了新的特征。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充分考虑到其风险特征表现出的常规性和特殊性,从而确保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和风险可控的监管目标。
  五、互联网金融将取代传统金融还是一种过渡?
  关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目前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派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成熟,将分流传统金融的资金、业务、功能和服务,对传统金融是一种取代和颠覆。代表性观点有: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刘澄(2013)认为,互联网下一个颠覆的就是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银行的强劲对手,还很可能扮演着银行终结者的角色[18]。谢平(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可以跟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列的人类第三种金融模式,人类未来通过互联网走直接金融的模式,不需要资本市场,也不需要银行[19]。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商业银行将凭借其比较优势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运用重新焕发在互联网领域的活力,互联网金融将成为一种过渡。代表观点有:夏令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如果放在长期的阶段来看是暂时的概念,以后有可能到一定的阶段,就没有必要再说互联网金融了[20]。董文标(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所基于的市场是原来商业银行忽略掉的,现在没必要为之感到困惑。互联网金融只是一种方式和方法,互联网金融企业取代不了传统的商业银行[21]。霍学文(2014)从生态角度解读了金融业。他认为,如果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单靠P2P、众筹想颠覆金融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大概也就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之后银行业将会重新焕发它在互联网领域的青春[22]。李礼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洪水猛兽,只是新的技术、新的平台、新的理念、新的策略。互联网金融不可能颠覆传统金融业,反而会迫使商业银行转型与进步,形成一个新的金融业生态[23]。吴晓灵(2014)认为,传统金融业仍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体[24]。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取代论”仅凭借互联网金融在整合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过分解读了互联网金融的能量,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程受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健的风险控制水平、互联网技术开发水平、客户的认可度和可接受水平、行业的监管政策、征信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等多方面制约。而“过渡论”则凭借商业银行具有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监管政策保护等优势而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强大生命力。“过渡论”的代表观点不应盲目乐观,若传统金融不谋求改变,互联网金融就将改变传统金融。
  根据诺思等制度经济学家的研究,决定社会和经济金融演化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都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25]。对于一个行业能否取代另一个行业需要基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用发展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着手衡量其能否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判。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应超出互联网金融现有的业务模式层面和技术层面。我们认为,金融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而自行发展,二者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从发达国家互联网与金融高度耦合的发展规律来看,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可能会形成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传统金融也会利用互联网思维谋求转型,但是要让互联网金融主导市场从而颠覆传统金融实属小概率事件,而让互联网助力传统金融升级才是大概率事件。
  为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应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从而营造出新型的包容性金融业态。从金融企业视角来看,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商业模式、加大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管理模式再造,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和客户黏性,重新焕发出它在互联网领域的活力。从互联网企业视角来看,应充分运用其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和战略部署,补充和完善新型包容性金融业态。
  参考文献:
  [1]谢 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于宏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与监管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9):8-11.
  [3]杨 涛.互联网金融不能安于“野蛮生长”[N].中国证券报,2013-07-31.
  [4]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5]马蔚华.银行也觉得向余额宝买存款很窝囊.[N].成都商报(电子版),2014-05-15.
  [6]封思贤.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竞合关系分析[J].南方金融,2014(6):27-30.
  [7]林采宜.互联网金融只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EB/OL].http://www.cf40.org.cn/plus/.
  [8]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24.
  [9]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33.
  [10]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11):4-8.
  [11]李耀东,李均.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社,2014:121-171.
  [12]陈 宇.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28.
  [13]谢 平.P2P监管要无罪推定 部分监管可外包给IT公司[J].财经界,2014(8).
  [14]万建华.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6-83.
  [15]李 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16]王岩岫.再谈互联网金融监管五个核心点[EB/OL].http://www.360jinrong.com/notice/1222.html.
  [17]谢 平.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金融市场,P2P迟早取代贷款[EB/OL].http://www.wtoutiao.com/a/352430.html.
  [18]刘 澄.颠覆传统银行[J].经济导刊,2013(5):6-7.
  [19]谢 平.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颠覆[J].商界评论,2014(1):52-55.
  [20]夏令武.互联网金融五大问题引委员热议[N].人民政协报,2014-06-24.
  [21]董文标.互联网金融不可能颠覆银行[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30.
  [22]霍学文.互联网金融不可能颠覆银行业[EB/OL].http://www.cet.com.cn/ycpd/xwk/1235557.shtml.
  [23]李礼辉.规范管理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N].金融时报,2014-06-23.
  [24]吴晓灵.直接融资是未来发展方向[N].金融时报,2014-06-30.
  [25]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46.
  责任编辑 莫仲宁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刑法第10条并非是对域外刑事判决消极承认之依据,而是对域外刑事判决及其法律根据和判决形成机制的尊重、承认与接纳。中国刑事司法机关依据中国刑法结案的现实需要,将域外刑事判决转化吸纳为中国刑法评处置跨国犯罪的参考因素。打击跨境犯罪需要提升中国刑法的国际性。对刑法第10条形成的对域外刑事判决消极承认通说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升中国刑法国际性的理论障碍。刑法典存在着类型多样的打击跨境犯罪规范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是主观和客观都确信的信仰,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集体生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组织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基础。当前党内组织生活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教条化、制度执行不力、民主氛围不强等问题,导致一些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增强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推进党组织生活的活动形
期刊
摘 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广东的佛山、清远、惠州等地通过实施加速优化党员队伍、党员提质工程、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等措施,在解决精神懈怠的思想纯洁、脱离群众的作风纯洁、腐败消极的组织纯洁等问题方面取得了新的经验,切实推进了党的纯洁性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纯洁性;广东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成熟完善的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制度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党员干部是党的中坚力量,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自信至关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问卷调查;福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公共投资对地方经济的增长是否有绩效、有多大贡献等问题,则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一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政府公共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一直占有较高的比例。广西在经济区域上属于西部地区,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广西的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广西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双核驱动战略”,公共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
期刊
摘 要:民族地区是整个国家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国家治理转型到了关键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来考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实现的必由之路,一是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以协调民族利益,实现民族地区资源共享;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民族政治环境;三是从
期刊
摘 要:可及性是一个评价服务系统与服务对象间“适合度”的概念。通过建构由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维度组成的理论政策宣讲可及性评价“4A”框架,对县乡理论政策宣讲的可及性进行了评估,探讨了进一步完善县乡理论政策宣讲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县乡理论政策宣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及性评价;桂林市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1-00
期刊
摘 要:开发红色旅游,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举措。桂西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祖国西南边疆最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左右江根据地所在地,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西又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加快该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意义重大。文章以河池市为例,通过对桂西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分析,提出发展思路及其对策建议,旨在为开发桂西红色旅游、造福老区人
期刊
摘 要: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规模扩张与城市承载力存在二律背反,有效的城市融入需要兼顾农民工利益诉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运用多目标决策法和趋势外推法对浙江省人口承载力进行测算,发现浙江总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规模,逼近人口容量阈值,而且经济—人口协调偏离度指数逐年升高。经济社会子系统对农民工的吸附力强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约束力,决定了当前以行政手段为主对农民工进行“逆向梯度筛选”无助于控制城市人口总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许多深刻论述,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就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新的起点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等方面论述了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体会。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