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输水通道派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ola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电热板消解和连续提取法(BCR)对”引江济淮”重要输水通道派河1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Cr、Cd、As、Ni、Cu和Pb的总量和形态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地积累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对派河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派河河段大部分采样点沉积物Cd和Cu浓度值均超出背景值,Igeo值≥1,污染风险强;仅派河中间河段Cr的浓度值超出背景值,但Igeo值=1,污染风险低;派河沉积物中As、Ni和Pb含量均低于背景值,Igeo值=0,无污染风险。巢湖口沉积物Cr、Cu、Ni、As  4种元素的次生相的比例最高,中间河段次之,上游河段及下游河段最低,存在二次释放的生态风险;大部分采样点沉积物Cd的RSP均远大于3,潜在生态风险极高;Pb元素则在上中游河段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关键词 调水工程;沉积物;地累积指数;连续提取法;潜在生态风险
  中图分类号 X8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4-0090-05
  Abstract The total amount and fractions of Cr,Cd,As,Ni,Cu and Pb in 11 surface sediments from Pai River as an important water conveyance passage Leading Water from Yangtze to Huaihe Riverin Hefei,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digestion and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The pollution degrees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of 6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es and the rations secondary phase and primary phase of ele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and Cu in the most sampling sites from the Pai River were higher than their background values,and the pollution risk was intense (Igeo≥1); The concentration of Cr i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exceeded the background value,but its Igeo was 1,which suggested it was of low pollution risk; and As,Ni and Pb contents in the river sediments were lower than the background values (Igeo=0),and no pollution risk was found for them.The secondary phase’s mass fraction of Cr,Cu,Ni and As were the  highest at entrance of Chaohu Lake,lowest i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next was the middle of river,which exist the ecological risk of releasing from sediment into water .The RSP of Cd in the sediments was far greater than 3,and its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was very high; there was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iver for Pb element.
  Key words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Sediment; Geoaccumulation index;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河流湖泊沉积物是环境污染物的自然沉降物,易受环境污染的影响[1],所以水体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1-2]。进入到环境中的重金属由于难以被微生物利用降解,水体中的重金属通过迁移、吸附、络合及沉降等方式进入沉积物中,导致水体沉积物受到重金属污染[3]。由于其具有毒性、持久性和易被生物富集的特点,使得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
  以往经常将重金属总量作为评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的指标,随着对重金属污染机理的深入探索,认识到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特征受到重金属形态的影响[5],仅仅依靠重金属总量势必夸大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同时,不同重金属形态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6]。因此,除了将沉积物重金属总量作为判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外,势必需要考虑重金属形态特征,进而科学、全面地评价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重金属形态分级常用的方法是BCR法(即3步提取法)[5],通过BCR法分级得到的重金属形态包括:可交换态和弱酸溶解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結合态和残渣态[7]。其中前3种形态为有效态,可反映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危害程度[8]。当前,国内外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基于重金属总量的,如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等[9];也有基于重金属形态的评价方法,如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和风险评估指数法(RAC)等[10]。可综合利用沉积物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特征数据综合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11]。   “引江济淮”作为一项连通长江、巢湖和淮河流域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不仅为工业和城市供水,也可进行农业灌溉补水。派河是“引江济淮”工程中“江淮沟通”唯一通道。该研究以“江淮沟通”水道——派河为研究对象,采集派河表层沉积物,比较分析不同河段主要重金属(Cu、Zn、Cd、Ni、Cr、As)总量及其形态特征,以为“引江济淮”工程水环境安全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况
  派河(117°9′21.27″~117°17′39.20″E,31°39′21.74″~31°44′29.89″N)流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境内,是巢湖的八大入湖河流之一。当“江淮沟通”工程实施后,派河水流方向改变,成为“江淮沟通”工程的唯一通道(图1)。派河是合肥市肥西县主要的收纳水体,水质较差,其污染程度会直接影响“引江济淮”工程水生态安全。派河流域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研究河段的上中游,包括工、农业;而人口稀少区主要在研究河段的下游,主要为村庄和农田。分析派河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总量和赋存形态可全面了解派河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据此综合评价“江淮沟通”工程水道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派河表层沉积物(0~25 cm)于2017年5月采集于派河干流(自岳小河入派河口至派河入巢湖河口)(图1)。共选择11个采样点,其中P01~P03位于派河上游,以林地和和农业种植为主;P04~P08位于派河中游,以城镇化区域为主;P09~P11位于派河下游,靠近入湖河口,以湿地和农田为主。采用抓斗式采泥器,每个采样站点采集3个平行样,现场混合均匀,去除较大石头、树枝等,并装袋密封冷藏于保温箱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后续分析。沉积物样品经冷冻干燥过筛(0.107 mm),放阴凉处保存备用。
  1.3 样品的预处理与测定
  沉积物样品中的Cu、Zn、Cd、Ni、Cr、As 6种重金属的总量和赋存形态、预处理和测定方法如下。
  1.3.1 重金属总量。采用电热板消解的方法:准确称取0.5 g烘干后的沉积物样品于30  mL体积的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加入5  mL HNO3后将消解罐置于电热板上以150  ℃加热至液体近干。取下消解罐再加入5  mL HNO3、5  mL HF、3  mL HClO4,盖上盖子保持150  ℃加热至固体消失。打开盖子继续加热赶酸,直至液体变至黏稠并近干。冷却后用2% HNO3将消解样定容至25  mL。然后将溶液转移到50  mL聚乙烯瓶内,放入冰箱(4 ℃)冷藏保存以备分析。
  1.3.2 重金属形态。
  采用BCR 3步连续提取法进行预处理[7],第Ⅰ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酸提取态):准确称取烘干沉积物样品约0.8 g(记数值为W1)置入50  mL离心管中,加入0.11 mol/L醋酸溶液 32  mL,以180~200 r/min的速率室温下振荡16 h。然后以6 000 r/min的速率离心10 min,将上清液转移入聚乙烯小瓶中,加入1  mL浓硝酸4  ℃冷藏保存。在装有残渣的离心管中加入15  mL去离子水,手摇动使残渣再悬浮,振荡器振荡15 min,6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上清液。
  第Ⅱ步Fe、Mn氧化物结合态(可还原态):取32 mL0.5 mol/L盐酸羟氨溶液加入到步骤I提取后的离心管中,手摇动使残渣再悬浮。以下操作与步骤I相同。
  第Ⅲ步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可氧化态):取8 mL300 mg/g 过氧化氢溶液加入步骤Ⅱ提取后的离心管中,间歇振荡,室温消解1 h。再在(85±2) ℃水浴下消解1 h,前30 min 用手间歇振荡。继续加热使溶液减为2 mL左右,再加入8 mL该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依上述步骤将体积缩减为1 mL左右,冷却后加入32 mL 1.0 mol/L醋酸铵溶液。以下操作与步骤I相同。
  第Ⅳ步残渣态:将离心管中剩余的残渣以60 ℃烘至恒重,准确称取0.5 g烘干后的沉积物样品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以下操作与重金属总量处理方法相同。
  每个样品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析均设置3个平行,预处理得到的溶液采用ICP-MS方法测定各种重金属的浓度。
  1.3.3 不同采样点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通过ICP-MS方法分析测定得到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含量数据,采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评价其污染特征和潜在风险。该研究从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和形态角度出发,分别采用的方法是地积累指数法(Igeo)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
  1.3.3.1 地积累指数(Igeo)。Muller[12]提出的地质累积指数(Igeo)被广泛用于讨论沉积物中外源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通过分析重金属元素总含量与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1.3.3.2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
  2 结果与分析
  2.1 派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分布特征
  派河中游(P05、P06、P07)Cr、Cd、Ni、Cu的总量均高于其他点位的含量(图2)。派河中游Cr的平均含量值可达80~110 mg/kg,是其他采样点位的1.5~5.0倍;Cd的平均含量值可达0.3~0.7 mg/kg,明显高于其他采样点;Ni和Cu的平均浓度值分别可达40~50 mg/kg 和40~55 mg/kg。Pb、Cd、Cu、Ni、As和Cr的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分别为32.0、0.026、12.1、42.7、11.2和40.9 mg/kg。除了P04、P10和P11采样点的Cd总量低于背景值;P01、P02、P09、P10和P11采样点的Cr总量低于背景值之外,其余点位Cd、Cr元素的含量值均超出或接近背景值;各点位As和Cu元素浓度值均高于背景值,Cd、Cr、Cu 3种重金属在中下游表现出显著或较明显的累积效应[14]。Ni元素除了P05、P06和P07点位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效应之外,其余各点位均表现正常。   Cu、Cr、Ni、Pb 5种元素在不同点位离散程度较大以及周边有人类活动区域分布,说明派河沉积物中这5种金属元素可能已经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干扰,即人类活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是该区域中部分河段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原因。而11个采样点的As和Pb元素含量均低于背景值,且采样区域内As元素浓度离散程度小,说明人类活动及排放的废水中As元素含量低。目前As和Pb在派河中没有明显的累积效应。
  2.2 派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派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包括残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和酸提取态)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Cd元素除了P09点位仅存在17.8%质量百分比的残渣态、P04和P11未检出之外,其由此可见采样点不同,重金属总量不同,其有效态和稳定态所占比例也有所差异,但是有效态和总量变化趋势相同,都与采样点位有关。有效态含量较多的采样点均集中在上中游位置,这可能是受到人类活动及工业生产的影响,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环境的毒性较大,受到pH条件的影响有二次释放的可能性,并通过迁移、食物链富集影响生物及人体健康[16-17]。
  2.3 派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2.3.1 从重金属总量角度评价污染程度。采用地积累指数法计算各采样点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表3)。派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Cd、Cu、Cr、As、Ni、Pb。其中,Cd为主要污染物,在中间河段达到“强污染到极强污染”的污染程度,而在采样的上游河段达到“无污染到中污染”或者“中污染到强污染”的污染程度;Cu除了在进入巢湖附近河段没有污染之外,其余各点达到“无污染到中污染”或者“中污染”的程度;Cr则是在中间河段,即P05、P06、P07的位置处有“中污染”的风险,其余各采样点均无风险;而依据地积累指数法As、Ni、Pb 3种元素均无污染风险。该研究中采用地积累指数得到的污染级别与各重金属的含量呈现很好的对应关系,可说明6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18]。然而,由于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的毒性和影响不同,该研究进一步采用RSP法进一步分析派河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19-20]。
  2.3.2 从重金属形态角度评价潜在风险。采用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对派河11个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表4)。RSP与重金属各有效态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即RSP值呈随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了P11点位的异常情况。如Cr、As、Cu、Ni的次生相与原生相的比值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Cr对派河所研究河段的潜在生态风险的趋势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无污染”,其他3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存在同样的变化趋势。而Cd和Pb的潜在生态风险相比于其他4种元素更强,除了个别采样点的沉积物未检测出Cd和Pb元素之外,大部分点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RSP值均较大或者为无穷大,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重金属形态的含量特征,以此分析得出派河采样点最下游点中间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最强,中间河段次之,上游和下游潜在生态风险最低。
  3 结论
  以“引江济淮”工程中“江淮沟通”唯一水道——派河为研究对象,从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层面综合分析其污染程度,科学评价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引江济淮”工程水生态安全和潜在生态风险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1)基于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分析和地积累指数评价法,派河河段除了下游P09、P10、P11采样点沉积物中Cd和Cu以及P04点的Cd浓度低于背景值之外,其余各点的Cd和Cu浓度值均超出背景值(Igeo值≥1),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风险;而Cr与Cd、Cu的相同点在于仅在派河中间河段的浓度值超出背景值,但Cr的污染程度较低(Igeo值=1);派河沉积物中虽然含有As、Ni和Pb元素,但是其含量均低于背景值(Igeo值=0),无污染风险。
  (2)基于重金属形态特征和次生相与原生相的比值(RSP)法分析可知,派河沉积物中中游河段Cr、Cu、Ni、As 4种元素的次生相(有效态)值含量明显高于上游和下游(下游P11点除外),中间河段次之,上游河段及下游河段最少,但除As及Cr上下游的RSP<1之外,其余河段及元素均有不同程度潜在生态风险;除了P04和P10点位未检测出Cd之外,其余各点Cd的RSP均远大于3,潜在生态风险极高;Pb元素则在上中游河段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参考文献
  [1] ADAMS W J,KIMERLE R A,BARNETT J W,Jr.Sediment quality and aquatic life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2,26(10):1864-1875.
  [2] 胡寧静,石学法,黄朋,等.渤海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3):380-388.
  [3] 柏建坤,李潮流,康世昌,等.雅鲁藏布江中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4,35(9):3346-3351.
  [4] PARWEEN M,RAMANATHAN A L,RAJU N J.Waste water management and water quality of river Yamuna in the megacity of Delh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14(1):2109-2124.
  [5] XIAO L,GUAN D S,PEART M R,et al.The respective effects of soil heavy metal fractions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and soil propertie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rice grains and brassica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 research,2017,24(3):2558-2571.   [6] SHIKAZONO N,TATEWAKI K,MOHIUDDIN K M,et al.Sources,spatial variation,and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 of the Tamagawa River in Central Japan[J].Environmental geochchemistry& health,2012,34(1):13-26.
  [7] 杨长明,张芬,徐琛.巢湖市环城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及垂直分布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9):1404-1410.
  [8] 黄莹,李永霞,高甫威,等.小清河表层沉积物重污染区重金属赋存形态及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5,36(6):2046-2053.
  [9] 陈明,蔡青云,徐慧,等.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6):1069-1074.
  [10] 毕斌,卢少勇,于亚军,等.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6,34(18):162-169.
  [11] 李飞鹏,陈玲,张海平,等.巢湖市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和风险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2):1852-1856.
  [12] MULLER G.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sediment of the Neckar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A review[J].Chem. Zeit, 1981, 105:157-164.
  [13] SULIEMAN M M,ELFAKI J T,ADAM M M,et al.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ontamination in the Nile River water and adjacent sediments:A case study from Khartoum City and Nile River State,Sudan[J].Euras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17,6(3):285-294.
  [14] 陈春霄,姜霞,战玉柱,等.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1):1842-1848.
  [15] LIU H Q,LIU G J,WANG J,et al.Fractional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 research,2016,23(11):11076-11084.
  [16] 張鹏岩,康国华,庞博,等.宿鸭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7,38(5):2125-2135.
  [17] 宁增平,肖青相,蓝小龙,等.都柳江水系沉积物锑等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J].环境科学,2017,38(7):2784-2792.
  [18] CANUTO F A B,GARCIA C A B,ALVES J P H,et al.Mobility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trace metals in polluted estuarine sediments using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2013,185(7):6173-6185.
  [19] 张菊,陈明文,鲁长娟,等.东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5):850-856.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徐福生态园这一案例,从历史传说、历史遗迹、民间文学、文化活动4个方面,分析该项目文化元素的构成以及文化元素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探究如何在景区规划中合理利用文化元素,从而有效整合景区内的文化和生态景观,最终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农业生态园。  关键词 文化要素;休闲农业;农业文化;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4
期刊
摘要 大型海藻的生物入侵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其中,主要的入侵类群如浒苔、蕨藻、松藻和裙带菜等,在我国沿海不同水域有分布。结合我国东南沿海蕨藻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等信息,该研究较详细地介绍国际及国内蕨藻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生物入侵现状,了解国外采取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为我国防范蕨藻等绿潮藻的入侵提供思路和方法,对保障我国近岸水域生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润湿剂对栽培基质中水分的保持作用,以期为润湿剂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大田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草炭+河沙(V/V=1/1)为栽培基质,添加不同浓度(50、100 、150 、200 、300 mL/m3)的润湿剂,研究润湿剂对栽培基质吸水总量、水势以及水分蒸发总量的影响。[结果]在基质中添加润湿剂浓度為150 mL/m3时效果最好。其中吸水总量为296.00 g,与对照相比增加了3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施用化肥和農家肥对白花麦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未施肥料、单施化肥和单施农家肥3个不同处理白花麦的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和对应分析,着重分析单施农家肥小麦具有的优良品质指标。[结果]蛋白质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施肥料相比,施用农家肥和施用化肥都能够增强小麦面粉筋力(其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以及粉质指数升高,而弱化度降低),从而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RSR综合评价分析
期刊
摘要 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层面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科学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对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尤为重要。应用熵权模糊物元分析法对皖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近年来皖江各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逐渐上升,至2015年基本都处于向“理想安全”级别转化的状态,但还只是一种正在转化的状态,具有不稳定性,生态安全问题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对皖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影响的限制性因子主要为单位面积耕地化肥
期刊
摘要 [目的]以麦芽汁、火龙果、葡萄、菠萝组合的复合果汁,通过果酒酵母和异常维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混菌发酵得到一种具有红酒风味特征的复合果酒。[方法]以红酒风味指标为标准,测定发酵酒的酒精度、还原糖、总酸等理化指标,以及乙酸乙酯、高级醇、有机酸等主要风味物质,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复合果酒的主要风味特征指标符合红酒风味标准,酒精度为10.5%(体积比),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红柴胡nrDNA序列ITS2片段特征,为中药柴胡的分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从GenBank中获取已公布红柴胡ITS全长序列38条和ITS2序列3条,利用MEGA6.0 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ITS2片段碱基成分、变异位点、信息位点,计算遗传距离,并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ITS2片段长度为224~230 bp,共发现14个简约信息位点,最大遗传距离0.124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替米考星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采用包埋法制备替米考星淀粉微球。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采用综合平衡法对替米考星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替米考星交联微球的形貌及表面形态。[结果]替米考星淀粉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如下:替米考星0.02 g,可溶性淀粉4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大孔树脂的筛选和单因素考察,对药桑总黄酮纯化富集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选择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筛选纯化药桑总黄酮的大孔树脂型号,采用紫外法测定总黄酮含量。进一步根据上样液流速、上样液质量浓度、pH、洗脱剂用量及洗脱剂流速确定最优富集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主要成分检测,从而对单体成分含量进行控制。[结果]AB-8型大孔树脂对药桑黄酮的吸附与洗脱性能较好,最优纯化条件为药液浓度
期刊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绿茶味香瓜子成分。[方法]采用SDE/GC-MS法分析绿茶味香瓜子挥发性香气成分,使用内标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合保留指数定性确定绿茶味香瓜子成分。[结果]绿茶味香瓜子中共分析鉴定出85种,其中果壳中69种,果仁中62种,二者相同成分45种,不同成分40种。果壳和果仁中相同的化学成分有乙基麦芽酚、环己酮、苯乙醛、茶香酮等物质,是构成绿茶香瓜子香气的基础成分。绿茶香瓜子果壳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