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颖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这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从观念到行为。本文以历史教学为例谈到了三种意识的强化及国际意识的强化、和谐意识的强化、人本意识的强化。
  【关键词】新课改;意识;强化;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新课改的双重压力下,我们的教学何去何从呢?本文就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几种必不可少的意识强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全新的时空,全新的视觉和全新的境界。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历史教学在塑造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现在,开创未来。使过去、现在和将来和谐持续地发展。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了解过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借鉴历史,关注现代,发展未来。要让学生放眼未来,放眼世界,撩开历史的面纱,走进时代的殿堂。中学历史教育的意义化,在于其理论的现代化,视野的全球化和内容的时代感。这种时代意识主要包括国际意识、和谐意识、人本意识。
  1. 国际意识的强化 .国际意识亦即世界意识,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客观评价本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类的发展和共同的命运。历史教育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用国际视野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世界公民。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宏观视野、全局眼光。如“康乾盛世”如果只把它放在中国历史的纵向比较中去学习,可能会对它产生拔高的评价。若将它至于当时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大潮中去认识评价,对它的评价可能会更客观、更科学。又如在中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经济还是科技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加入了WTO,申奥成功,确实有让我们值得自豪的一面,可当我们放眼环球、全面关注现实时,我们更会产生出忧患意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相差甚远,国际反动势力的干涉、破坏,藏独、台独势力的猖獗不同程度地在影响着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人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了共同的危机和共同的利益,江河污染、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等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安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关爱自己的国家,更应关注整个世界。当然,国际意识要跳出民族主义界限,传统史学观如“欧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等,都只重视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历史,而没有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来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国际意识的形成需要加强国际理解、宽容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远大胸怀、宽阔视野、开放心态的现代中国人。培养学生为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自豪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承认、尊重和欣赏他国人民历史选择和创造的伟大成就,树立中国与世界共同进步、不断增进了解和交往的强烈的国际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持之以恒、长期渗透。
  2. 和谐意识的强化 “和谐”发展成为了时代的强音。这一强音无不震撼着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和谐意识培养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与人和谐相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使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历史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解读出历史教学中必须渗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对学生进行和谐意识的培养。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大禹治水、隋炀帝开通运河等都是正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教育。又如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力带来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由工业污染而引发的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耗竭等环境危机,正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中国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这些环境教育旨在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人类怎样能攀登高峰、征服自然,但仍然依赖于地球环境,时时牢记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地球,就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但人的生存除了要有好的自然环境外,还要有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方面,历史也给了我们诸多借鉴。如我国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开明统治者的清明政治都体现着这一规律的影响。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提倡节俭,注意尊重自然与社会规律,顺应民心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当今时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相处更为重要,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不仅是智力的竞争,能力的竞争,更是人格魅力的竞争,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人类的又一项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形成民主、公正、合作、关爱、宽容、理解的性格品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公正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多给予关爱、宽容、理解;教学中多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人格美。让他们感受处处皆“和谐”。总之,通过历史学习,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类命运,不断强化和谐意识的发展与生华。
  3. 人本意识的强化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而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从本质上说,人是一个身体、情感和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人本主义思潮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它关注人的潜能与价值问题,其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要求教育要遵循人的本能需要,必须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又要求我们的教学从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行为。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这方面责任更大。据上海、广州一些学校的调查,学生普遍把历史选为最不受欢迎的学习科目,最没趣味性的科目。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历史教材内容的编写、历史教师的教学、历史学习的评价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历史教师把教科书中的内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了呆板的大量历史史实的存储器,背得晕头转向、死去活来,可到头来可能发现对他们的生活毫无裨益。这样自然会消减学习历史的兴趣。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对人本意识的强化绝对是一剂良药。那如何强化这一意识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   第一、加强教师素养。要树立终生学习观,树立给学生半桶水自己需要一汪“活水”的理念。历史教师除了要精通专业外,还要对文学、哲学、政治、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那样才能高屋建瓴,才有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乐于学习的主动最佳状态。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二、落实探究教学。中学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实”,似乎一切事实、观点都在书上有定论,书本结论就是权威。教师教学似乎也已有了固定模式,从原因、经过讲到结果、意义,似乎没有什么可探讨之处。其实不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去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要走出仅仅知道“是什么”的纯事实方式,以追求“应该怎样”、“我认为怎样”为目标。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应将探究、体验、想象与创造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创意与遐想。如讲日本近代史上对中国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及日本现在与中国的关系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当时两国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及现在的有关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两国近些年的经济文化交往情况及胡锦涛访问日本等相关资料或让学生自己事先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原因、结果、给自己的启示等。当然,让学生自己探究并不意味着就是放任自流,要对学生的是非观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看待中日两国现在的关系及未来的关系时学生很容易情绪化,说要“报复日本”, “与日本断绝关系”等,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关注两国未来的发展。培养他们有原则的宽容意识。讲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时,可让学生自己去调查访问,从实践中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深化对教材结论的理解。总之,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探究教学能为这一目标服务,也能很好的体现人本意识。
  当然,要真正落实人本主义观,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否则,人本意识也不可能得以彻底贯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新香。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
  [3] 周云华。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5(6)
  [4] 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技校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尤其今年以来技校教育全免学费,技校教育逐渐被广大中学生及家长接受,但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就业矛盾也接踵而至,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在择业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技校;毕业生;摆正心态;明确目标;成功就业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择业和求职现已成为技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树立
期刊
【摘 要】当前,教育“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政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设置前置性作业,个人先学;激活兴趣;引导小组间进行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精彩巧妙点拨等等;努力构建一个高效有趣的以生为本的政治课堂。  【关键词】高效;有趣;以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就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也应该
期刊
人的各方面素质是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有机结合体,各方面的教育无不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必然能够带动其他素质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自信心是人体结构中的本质因素,也是一个心理健康明显的标志。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的遭遇,很多学生在自信心方面相当缺乏。这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消极心理、愧疚心理、虚荣心
期刊
学习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报告,我感受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反思了很多。 加深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文明的传承者,是灵魂的塑造者,是发展的开拓者。教师的多重作用,决定了他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因而,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它不仅仅影响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呢?关键是要关怀学生的心灵。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些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影响因素  当今大学生是受到良好教育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历
期刊
(永年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 永年 057150)  【摘 要】可根据教师需要用多种培训方式。培训理论与当前所教“新课程”的实践相结合,应是培训主基调。教育目标在学校主要是通过每节课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实现的,那么培训就要从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抓起。教育培训部门充分挖掘教师集体智慧潜能、创造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件。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课件资源库。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并参考搞好教育
期刊
(兴隆县三道河乡三道河中心小学 河北 兴隆 067300)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
期刊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全民地理素质亟待提高 1994年秋季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见得世面多了,聪明了,但是问题也多了,有时候老师必须绞尽脑汁的想办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特别是在这个都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因为家人对孩子的宠爱,凡事千依百顺,逐渐使孩子养成了倔强、自私的个性,因此现在的幼儿园中,不乏倔强的幼儿,倔强幼儿的思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言语中、表示中、逻辑中,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外部行为中也比比皆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任性、哭闹
期刊
当今世界,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利益多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使教育环境日益复杂。教育教学难度日益递增,致使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即使我们抓住了要点,反复做工作,问题也不能迎刃而解,甚至无法解决,体现了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的局限性。  10年我带过一个学生,任课老师反映他很聪明。但他整天无所事事,萎靡不振,学习不用心,成绩很一般。于是我去教导他,学生说自己并非学不懂,也不是没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