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终点”

来源 :家庭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k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是思念的时节。对故人的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也总是唤起我们对人生终点的恒久思索——
  
  对死亡的恐惧伴随我的一生……
  最早的死亡概念要追溯到我的孩提时代。当时看到装着死人的棺材抬去土葬,回来冲人就说,结果被大一点的哥哥制止了,说不能让某某老奶奶知道,她会不好受……
  第二次想到死亡是上中学。一次去农场学农时,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叹息人为什么会死,如果死后能变成小鸟在天空飞翔该多好……但当时毕竟还小,生活才刚刚开始,死亡是很遥远的事,因此并没有真正感到死亡的威胁与恐惧。
  然而,当我步入中年,随着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强烈。总在想:人为什么要死,死去可不是睡去,第二天还能醒来,死后再也不会醒来,世上再不会有你!有时半夜会因为想到这些而惊醒……
  终于有一天,我似乎想明白了:其实生死很简单!因为我们其实都曾“死”过!试问一百年前有你吗?那时没有你不就等于你那时是死的吗?既然我们从不担心以前没有我,那么同样百年以后、千年以后……甚至亿年以后,虽然不会再有我们,但这与百年以前、千年以前没有我们不也是一样的吗?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担心死后呢?
  其实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拥有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光,我们毕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是这个社会中谁也不能抹杀的一员……——网友 如此简单
  
  一般而言,任何人都将面对三类死亡的现象:
  世上不相识者的死亡——
  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偶然遇上各式各样的丧事:停柩、吊唁、灵堂、送葬、祭奠等等,它们往往提醒我们死亡的存在,并在我们的心灵留下或淡或深的惆怅。面对着这种死亡,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些,毕竟没有涉及到心底最深处的那层东西。
  
  亲人之死——
  如果说不相识者之死难以给我们强烈印象的话,那么,亲人的死亡必使我们烙上永不磨灭的浓厚的死亡意识。比如,当看到父母辈被推进焚尸炉时,就会产生出一种刻骨铭心的死亡恐惧:亲人已经永远地离去了,而且,下一个便是我了!所以,亲人之死会造成极强烈的心理震撼,并在脑海中嵌上深深的死亡恐惧,甚至演变为一种心理病态。
  对父亲无法忘怀:胡思乱想,莫名恐慌
  离公墓越近,38岁的王女士的话就越少,走进公墓,她的眼睛就开始红了,老公担心地跟在她身边,低声地劝她“控制情绪”,生怕再发生去年昏倒的一幕。谁知王女士见到父亲的墓碑,依然“泪飞顿作倾盆雨”,哭得不能自已。
  王女士的父亲两年前过世,她与父亲的感情一直非常好,自从父亲去世后,她路过每一个父亲曾带自己去过的地方,都会思念父亲。还时不时会出现莫明其妙的想象画面,自己因为各种意外死去,见到了父亲,可同时离开仍然在世的母亲和先生,她又觉得歉疚不已。
  ?誅专家点评:近期丧失亲人、工作压力大或有童年心灵创伤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一情绪。我们总是在一段段关系中确认自己,获得力量,最亲的亲人离去了,意味着最紧密的一段关系消逝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内心缺乏力量的外在表现。
  【建议】:这种力量从两方面重新寻找,亲人虽过世,但亲人精神已留存下来,这也是先人带给我们的心灵力量;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仍然在世的亲人身上获得爱和力量。
  老年丧偶:他真的没有走……
  夏大妈和丈夫40年前大学毕业一起留在了北京。丈夫给领导当秘书,经常出差,他们夫妻是聚少离多。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两个人有时间在一起享受晚年的美好时光了,可没过几年,丈夫却一病不起,最终离她而去!她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下就塌了下来。她还记得丈夫临终时眼里闪着泪花,对自己嘱咐:“我觉得真的对不起你!你身体不好,我走在你前头了,不能照顾你,却把痛苦留给你。我不放心你呀,你的胆不好,一定要试试这几个方子。”原来,他在住院期间从病友和医生那里了解到3个治胆结石的偏方,就记在了纸上。说完这些话,丈夫就合上了眼睛。想到丈夫在病情急剧恶化的时间里还一直牵挂着她,夏大妈哭得死去活来,一下就晕过去了。在那以后将近半年时间,她老是生活在幻觉中,老是听到丈夫说“明天我要出差,把我的绒衣准备好。”她急急地把他的绒衣拿出来,才想起他已经不在了,顿时泪如雨下。她只有一遍又一遍摸着曾经有他体温的绒衣……
  ?誅专家点评: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一旦遭遇老伴亡故这样强烈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的平衡,持续下去就会引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据统计,在失去配偶的人中,在一两年内相继死去的人数,高于夫妇都存在者的死亡人数的7倍。
  【建议】:多和朋友走动走动,找人聊聊天。多参加活动,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一些。同时也需要社会尤其子女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帮助老人慢慢从丧偶的情绪中走出来。
  
  自我之死——
  惧怕死亡是种本能
  辽宁大学心理研究室二级心理咨询师崔爽说: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例如动物不了解火的特性,因此本能地会惧怕火,而这种对火的恐惧有助于它们逃离森林火灾。同样,当一个从来没见过相机的人面对闪光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退缩,尽管闪光灯是无害的,但这种千百万年保留下来的本能还是在起着作用。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
  同事去世后,他总怀疑自己得病
  小李的同事半年前患癌症去世了,同事只有30岁。从那以后,小李总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不是这疼就那难受。前几天还感觉自己身上长了一个“瘤”,到医院检查后排除了。他现在每天都带着体温计测体温,还买了个血压计测血压。一旦体温不正常或血压不正常,他就叨叨着自己“活不成了”,一定要去医院做下全面检查。每次到医院的全身检查结果都是没有什么问题。折腾了几次,家人和他一起到了心理医生那,面对心理医生,小李说了心里话:我同事才30岁,和我的年纪一样大,我真的好怕死,我会不会和他一样啊?
  ?誅专家点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欲望,但是不能过于“杞人忧天”。“死”是每种有生之物的最终结局,“死”是人类无法抗拒与躲避的宿命。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建构一种合理的人生观,还必须拥有正确的死亡观,以提升生命的质量,获得幸福顺畅快乐的人生,如果整天活在死亡的恐惧中,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建议】:考虑到死亡问题应该是生活的动力,提醒在世的人应该珍惜每一分钟,而不应该成为包袱。到大自然走走吧,放下心中那份不安,学会平静面对一切。
  老了忌讳“死”字
  79岁的刘老这两年常参加朋友的追悼会,平均每一两个月就有一个老战友、老亲友与世长辞,这个月更伤感,10天里就有两位住在同一个大院的老邻居突然猝死,这让刘老的情绪一落千丈,整天郁郁寡欢,吃不好,睡不香,甚至想,在他们去世不久自己就追随而去。前几天,当他看到电视剧中,一个病人奄奄一息直到去世的一场戏时,忽然想到了自己。之后的几天,连续在梦中梦到那个场面,亲人呼天喊地的哭,而剧中的那个病人变成了他自己。从那以后,刘老总是觉得自己一会儿这疼,一会儿那疼的。原有的冠心病迅速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现在,他不敢听到任何有关死字的话,也发誓决不再参加追悼会了。
  ?誅专家点评: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本身上。中国人一直很忌讳“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面对着曾经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朋友的离去,老年朋友更会伤感,并联想到自己很快也会随之而去。
  【建议】:对老年人来说,最大的忌讳就是胡思乱想。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让自己看那些容易引起联想的东西。比如对追悼会等场合干脆回避,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到亲朋好友家走一走,等心情调整好了再来面对。
  【后记】:
  对于死后的世界,没人真正了解。于是面对亲人朋友的去世,一定是要竭尽全力挽留,呼喊,救治。但这是不是打扰到了即将离开的人呢?我们的初衷是好的,可就因为对死亡之后世界的不知,让我们竭尽所能的去想拉回些什么,该来的就坦然接受吧,活着的人们该做的不是阻止他的脚步,而是如何让面对死亡的人没有痛苦,有尊严的死去。死亡就是生命的规律,就跟坐车总要下车一样。我们不祈求长生不老,那是徒劳的。重要的是我们在生的同时如何体会“活”的意义。死亡就是一个时时敲响并时时提醒我们的警钟!它提醒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提醒我们把自己该办的事好好办完,不要留下些许遗憾。正如毕淑敏所言: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属,从容淡定的策划人生,面对死亡,才能更有质量的获得完整的尊严,把人生渲染的瑰丽多彩。
其他文献
最富的80后女孩    年仅26岁的杨惠妍以1300亿的身价,荣登2007年胡润百富榜和美国福布斯排行榜的桂冠时,又一个神话诞生了。  2007年4月,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持有95.2亿股的第一大股东杨惠妍成为内地最新首富。福布斯杂志说,碧桂园的上市可能使杨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年轻的亿万富翁,仅次于一位23岁的德国富豪。  杨惠妍到底有多富?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给了一个形象的比照:她
中药别总趁热喝  董长喜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有没有道理呢?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亚介绍:“虽然许多中药要求温服,但并非都如此,有不少汤药要放凉了再喝的。”  传统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非常讲究,光服法就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
买河蟹一定要活的,因为死蟹体内的组氨酸会分解产生组胺,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即使蟹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容易破坏。  挑选活蟹时,可用手指逗弄蟹的眼睛,如果蟹立即有反应,是好蟹,若眼睛突出,而无反应则可能是死蟹。买水产品时要到可靠的商家,市场上有些便宜,来历不明或者有泥土味的水产品很可能有质量问题。很有可能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不要购买。蒸煮是烹调螃蟹的最佳方法。家庭烹调一定要让蟹熟透。一般水开后至少还
美容的动机就是为了美,这似乎是勿庸置疑的。但在你决心通过美容改变自己的形象时,不妨听听心理学家的意见——  在心理治疗中,我碰到过一些与美容有关的心理问题,这里有两个比较典型的故事。  有一位美容医师在工作多年后,意外地发现找他做过美容手术的人——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手术——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手术前他们垂头丧气、了无生气,手术后却容光焕发、神采飞扬。这引起了美容医师的深思,后来他找到了原因:原来这
物理新课程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所以科学探究活动在物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物理的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宗旨是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探究是在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收集信息分析,思考从而找到答案的一种方法.是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八成人用错了腰  王拥军    俯身提重物,先弯腰还是先弯腿?中老年人为了锻炼身体,每天去超市是直接拎东西回家,还是事先准备好一个小车推着回来?两个问题的答案您大概都会选择前者,呵呵,您就是那八成人中的一分子。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不低于15%,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至少有八成人用腰不当。  据研究,俯身提较重的物体时,如果是先弯腿,再微微弯腰或者不弯腰,就可以保护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30年最常见死因预测报告,称在未来一百年里,癌症将继续位居人类“夺命杀手榜”首位。为什么癌症能如此猖獗?癌细胞到底最喜欢在人体的哪些部位“捣乱”呢?我们是否能有重点地进行预防?国内权威肿瘤专家为人们绘出了一幅人体癌症地图。    人体12个器官最危险    国际抗癌联盟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教授表示:“癌细胞是人体内非常活跃的捣蛋分
曾有一段时间,“知识改变命运”的系列广告感染了不少人。于是,家长们更加坚定了要让孩子从小多学知识的理念,一两岁时就拿着识字卡片进行熏陶的,更是不乏其人。可他们却不知道,与其让孩子憋在家里识字,还不如走出去认人。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说,0—3岁是婴幼儿印象记忆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大脑记忆处于空白状态,故而对周围事物的记忆能力特别强,尤其是认人的很大。有统计资料本领显示,
为了健康,你恪守着关于饮食的种种箴言。但是你知道吗?那些你一直深信不疑的饮食箴言,其实很多是充满了片面性的谎言!   1、新鲜蔬菜比冷藏蔬菜更健康   如果是刚从菜地里采摘下的新鲜蔬菜,这种说法没问题。但我们吃到的蔬菜大都储存了几天之久的了,其维生素也在储存的过程中逐渐损失掉。相反,超低温快速冷冻的蔬菜能保持更多的维生素,因为蔬菜采摘之后即速冻,就能很好地防止了维生素的流失。  2、甜味剂有助于减
隆胸“爆炸”引发的恐慌    前几日,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一名45岁的莫斯科妇女在搭飞机前往美国加州度假时,突然在加州机场昏倒。医生经检查发现,她的乳房假体发生了“爆炸”,医生将把破损的假体取出,并考虑重新为她再做一次隆胸手术。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一些隆胸女性的惶恐,不仅唏嘘声一片,而且很多人由此对假体隆胸提出了担忧和质疑:到底假体会不会“爆炸”?隆胸过的女性以后还能不能乘坐飞机?以后隆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