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压力问题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中突现出来。压力不仅仅体现在成人身上,连一向被认为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也开始感受到外界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压力。这种压力如果长期存在又得不到宣泄,就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甚至会引发多种身心疾病。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张纯净的白纸,我们可以在每一张纸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他们根本不会存在什么压力。然而,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许多风风雨雨,稍不留神,纸就可能被弄脏、弄皱,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就像一团团灰暗的色彩,无情的泼洒在孩子的心灵之纸上,使孩子未来的生活蓝图一片黯淡。因此,我们切不可小看儿童所受的心理压力。
下面就幼儿的心理压力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 学前儿童心理压力的来源
关于学前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压力的问题,有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与研究,并得出幼儿心理压力一般来自以下六个方面:
(1) 父母方面:包括父母不和、对孩子期望太高、忙于工作忽略孩子、脾气暴躁等。
(2) 老师方面:包括老师对孩子态度不好、批评、惩罚、责骂、冷落、不公正、偏心、吝于表扬等等。
(3) 环境适应方面:如刚入托、换一新的幼儿园、转班、不习惯幼儿园生活和规章制度等等。
(4) 同伴关系方面:包括某个小朋友不跟自己玩、受欺负和嘲笑、小朋友间的争吵打架等。
(5) 功课学习方面: 包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作业做不完、不会做、学习跟不上其他小朋友等。
(6) 其他方面:包括生病、尿床或尿裤子、看到电视的暴力或恐怖镜头,当众回答问题或表演等。
在这些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中,老师家长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件有:父母离婚、父母经常吵闹、打架,父母脾气暴躁;老师态度不好、责罚责骂孩子;受小朋友嘲笑、孤立等。而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大要求过高,,增加孩子的额外负担,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这一点,不少老师都认识到了,但是,大多数家长却不认同。
二 、学前儿童面临心理压力时的表现
幼儿在面临心理压力时都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和在幼儿园的实际观察,发现他们不外乎有以下一些表现,可归为四类:
(1)生理上的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脖子僵硬、体温身高、口干、手心出汗、没胃口、失眠等等。
(2)行为上的反常:如不出声、独来独往、不想上幼儿园、不服气、故意捣乱、破坏玩具、打人骂人、口吃、健忘、尿床尿裤子等。
(3)情绪上的变化:如闷闷不乐、一个人赌气、消沉、很安静、丧失信心等。
(4)性格上的变化:如脾气很坏,易暴怒、不听劝告、爱钻牛角尖、自卑、退缩、孤僻、不合群等。
三 、学前儿童的心理压力缓解与调节
现实中,幼儿确实存在着心理压力,而且对一些孩子来说,他们的压力还很大。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压力来自父母的最多、也最大,其次是来自老师方面的。这说明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儿童的世界也不全是一片净土,社会上激烈、残酷的竞争,正通过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无情的加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至于他们能否承受,则很少有人去关心。因此,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那么如何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呢?
(1)家长期望不能过高
如今的时代,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获胜,他们让孩子学英文、学钢琴、学画画,上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空暇时间挤得满满的,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都应有一个限度,都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限制,忽略孩子爱玩的天性,只是一味的加重他们的负担,往往不会收到好多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由于孩子负担过重,他们不愿上课,讨厌学习,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烦恼,还可能使孩子产生生理上的疾病。
(2)不能让孩子事事争强好胜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家长不应该一定让孩子事事争第一,因为这根本不可能。每个人精力有限,尽量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作为家长能不能做到事事第一呢?我们大人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呢?如果要求孩子事事第一,事事争强好胜,孩子就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即使能够事事做得好,这种巨大压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如果有一次没有做好,他们就会接受不了。如果“争强好胜、事事做到最好”这观念内化成孩子的价值观,就会成为一个长久的内在压力源,使孩子时时刻刻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渴望做得最好,害怕丁点失败,害怕别人一丝一毫的看不起……这样真的是给他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此永无宁日了。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凡事不要偷懒,做事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至于结果如何,不应该太在意。适当的时候,还应该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乐观、自信、有责任感、有冒险精神、做事有目标、独立、自强,这些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比学了多少知识有用得多。
(3)不能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
幼儿园为了管理方便,一般有着统一的授课计划,统一的生活作息,可是,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能力强一些,有的可能要差一些,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有的比较活泼,有的比较安静,有的较为听话服管,有的可能很调皮……在学习上,聪明的孩子能完成幼儿园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反应慢的孩子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完成的不好,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因此受到责罚,从而产生挫败感,变得态度消极,有的甚至自身封闭起来,有的则是尽量逃避上幼儿园。在生活上,如吃饭定时定量,一些孩子吃得比较慢,老师就会不高兴,如果吃不完,就更不行了,这样,孩子连吃饭都成了一件有压力的事情了。
所以,幼儿园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方乐土,它可能更适合那些聪明的,反应快的而且比较听话服管的孩子,而对那些反应慢、能力差、个性强的孩子有可能会产生压力。这是我们老师、家长都应该去思考去面对的问题。
(4)有进步时要夸奖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如果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让他上过难的课程,或者学习时间特别长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特别是千万不能大声地骂孩子,或者跟孩子发火,否则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学习的时间就是挨骂的时间”,从而条件反射地产生恐惧感,一到学习时间就想开小差。同时,学习时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进步,不要让他跟其他孩子比,应该跟自己的昨天比,只要有了进步就应该多夸奖孩子,比如说“做得真不错,一个人就做完了。”这样孩子就会树立起更多的信心。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儿童与成年人一样,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尽量少给孩子施加额外的不必要的压力,应该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对于孩子一些无法避免的压力,我们应及早发现,尽量帮孩子去认识,去缓解,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压力。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张纯净的白纸,我们可以在每一张纸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他们根本不会存在什么压力。然而,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许多风风雨雨,稍不留神,纸就可能被弄脏、弄皱,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就像一团团灰暗的色彩,无情的泼洒在孩子的心灵之纸上,使孩子未来的生活蓝图一片黯淡。因此,我们切不可小看儿童所受的心理压力。
下面就幼儿的心理压力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 学前儿童心理压力的来源
关于学前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压力的问题,有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与研究,并得出幼儿心理压力一般来自以下六个方面:
(1) 父母方面:包括父母不和、对孩子期望太高、忙于工作忽略孩子、脾气暴躁等。
(2) 老师方面:包括老师对孩子态度不好、批评、惩罚、责骂、冷落、不公正、偏心、吝于表扬等等。
(3) 环境适应方面:如刚入托、换一新的幼儿园、转班、不习惯幼儿园生活和规章制度等等。
(4) 同伴关系方面:包括某个小朋友不跟自己玩、受欺负和嘲笑、小朋友间的争吵打架等。
(5) 功课学习方面: 包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作业做不完、不会做、学习跟不上其他小朋友等。
(6) 其他方面:包括生病、尿床或尿裤子、看到电视的暴力或恐怖镜头,当众回答问题或表演等。
在这些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中,老师家长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件有:父母离婚、父母经常吵闹、打架,父母脾气暴躁;老师态度不好、责罚责骂孩子;受小朋友嘲笑、孤立等。而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大要求过高,,增加孩子的额外负担,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这一点,不少老师都认识到了,但是,大多数家长却不认同。
二 、学前儿童面临心理压力时的表现
幼儿在面临心理压力时都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和在幼儿园的实际观察,发现他们不外乎有以下一些表现,可归为四类:
(1)生理上的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脖子僵硬、体温身高、口干、手心出汗、没胃口、失眠等等。
(2)行为上的反常:如不出声、独来独往、不想上幼儿园、不服气、故意捣乱、破坏玩具、打人骂人、口吃、健忘、尿床尿裤子等。
(3)情绪上的变化:如闷闷不乐、一个人赌气、消沉、很安静、丧失信心等。
(4)性格上的变化:如脾气很坏,易暴怒、不听劝告、爱钻牛角尖、自卑、退缩、孤僻、不合群等。
三 、学前儿童的心理压力缓解与调节
现实中,幼儿确实存在着心理压力,而且对一些孩子来说,他们的压力还很大。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压力来自父母的最多、也最大,其次是来自老师方面的。这说明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儿童的世界也不全是一片净土,社会上激烈、残酷的竞争,正通过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无情的加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至于他们能否承受,则很少有人去关心。因此,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那么如何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呢?
(1)家长期望不能过高
如今的时代,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获胜,他们让孩子学英文、学钢琴、学画画,上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空暇时间挤得满满的,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都应有一个限度,都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限制,忽略孩子爱玩的天性,只是一味的加重他们的负担,往往不会收到好多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由于孩子负担过重,他们不愿上课,讨厌学习,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烦恼,还可能使孩子产生生理上的疾病。
(2)不能让孩子事事争强好胜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家长不应该一定让孩子事事争第一,因为这根本不可能。每个人精力有限,尽量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作为家长能不能做到事事第一呢?我们大人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呢?如果要求孩子事事第一,事事争强好胜,孩子就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即使能够事事做得好,这种巨大压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如果有一次没有做好,他们就会接受不了。如果“争强好胜、事事做到最好”这观念内化成孩子的价值观,就会成为一个长久的内在压力源,使孩子时时刻刻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渴望做得最好,害怕丁点失败,害怕别人一丝一毫的看不起……这样真的是给他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此永无宁日了。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凡事不要偷懒,做事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至于结果如何,不应该太在意。适当的时候,还应该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乐观、自信、有责任感、有冒险精神、做事有目标、独立、自强,这些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比学了多少知识有用得多。
(3)不能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
幼儿园为了管理方便,一般有着统一的授课计划,统一的生活作息,可是,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能力强一些,有的可能要差一些,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有的比较活泼,有的比较安静,有的较为听话服管,有的可能很调皮……在学习上,聪明的孩子能完成幼儿园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反应慢的孩子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完成的不好,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因此受到责罚,从而产生挫败感,变得态度消极,有的甚至自身封闭起来,有的则是尽量逃避上幼儿园。在生活上,如吃饭定时定量,一些孩子吃得比较慢,老师就会不高兴,如果吃不完,就更不行了,这样,孩子连吃饭都成了一件有压力的事情了。
所以,幼儿园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方乐土,它可能更适合那些聪明的,反应快的而且比较听话服管的孩子,而对那些反应慢、能力差、个性强的孩子有可能会产生压力。这是我们老师、家长都应该去思考去面对的问题。
(4)有进步时要夸奖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如果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让他上过难的课程,或者学习时间特别长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特别是千万不能大声地骂孩子,或者跟孩子发火,否则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学习的时间就是挨骂的时间”,从而条件反射地产生恐惧感,一到学习时间就想开小差。同时,学习时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进步,不要让他跟其他孩子比,应该跟自己的昨天比,只要有了进步就应该多夸奖孩子,比如说“做得真不错,一个人就做完了。”这样孩子就会树立起更多的信心。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儿童与成年人一样,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尽量少给孩子施加额外的不必要的压力,应该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对于孩子一些无法避免的压力,我们应及早发现,尽量帮孩子去认识,去缓解,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