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清隽与幽丽问的笔情墨趣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ox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彩产生自康熙后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到珐琅彩的影响而创烧的一个新品种,在雍正时期发展到鼎盛,造型、施釉、彩绘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粉彩”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寂园叟作《陶雅》一书中,“康熙硬彩、雍正软彩”“软彩者,粉彩也,红为淡红,绿为谈绿,故约软也”。自此,“粉彩”的称谓沿用至今。(图1、2、3)
  粉彩得以烧制首先得益于一种含“砷”的白色玻璃质的彩料,再加入铅及硝酸钾等溶剂的配制,形成的“玻璃白”有一种柔软粉润的感觉,并且复烧温度低于五彩瓷器,所以,在此基础上烧制的瓷器也称为“粉彩”或“软彩”。相较于主要采用单线平涂的五彩,画面比较生硬、缺乏敏感深浅对比,粉彩一改单一技法,直接在“玻璃白”上渲染,如同纸上粉本一样,再粉上施染各种颜料,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深浅、明暗和阴阳向背之分,画面层次感加强,变化万千。特别是官窑胎质轻薄,白度极高,釉色温柔如玉,造型优美,因此具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图3、4、5、6)
  瓷上绘画领域自宋元时期引入中国画领域以来,作为新的艺术载体,陶瓷不但未减弱中国画的表现力,反因其特有的材质与工艺使中国画的笔墨韵致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引历代无数匠人“竞折腰”。匠人们在陶瓷上尽情挥洒笔墨情趣,赋予国画和陶瓷艺术以新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特征。(图7、8)
  纵观清代粉彩器物,其清隽之气盈室。清者,清新、明净、舒爽,如身处雨后竹林小径,晨曦点缀其间;隽者,隽永、含蓄、蕴藉,似月下品茗,淡淡茗香,绕于舌尖,融于月色。令你如此神清气爽,却又使你欲闭目涵泳者,便是清新的人物和花鸟粉彩器物。(图9、10)
  花鸟画,葡萄树间,一只翠鸟正回头,振翅欲飞,另一只却纵身掠下,充满动势;瞧,两只雏鸡,毛羽未丰,体态饱满,张着嘴,点着脚,充满好奇地抬头看着青翠欲滴的盆花,稚趣可掬;更有几尾金鱼,身体通透,悠游自在,隐现于轻盈流转的荇草间,水气淋漓……
  瓷、罐、壶、帽筒等器物上的寄意花鸟虫鱼,构图简洁明快,讲究对比呼应;运笔既求工稳细腻,于小处,须眉毕现,而写意处,又不失自由奔放,尤其是“新没骨”笔法的使用,更将严谨与洒脱合为一体,质韵俱佳;用“墨”则立足传统绘画技法,讲究色彩的层次感、节奏感甚至力度感,达到浓淡相宜、刚柔相济,随情意与物象而能枯能润的水墨效果。
  由“笔墨法度”进而更求“笔墨意趣”,于“清”之外更蕴“隽”意,方得粉彩之“真精神”!精彩画面没有囿于技法,而是试图由“技”进于“道”,努力追求“象外之外”“韵外之致”。
  在白净的瓷面上,一只飞鸟单脚独立于青色大地,另一只脚却高高抬起,腿完全被身躯遮住,只留一点脚爪,欲前伸,头却转向身后,眼睛朝右上方望去,像是警觉着,又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其身姿如独立风中、格调高古的隐士,又若月下着青袍,手持书卷背于身后,回头望月凝思的才子雅士。画面构图、运笔、用墨极简,不刻意求技法运用和形式营构,青鸟之外皆空白,却意味隽永、耐人咀嚼。
  自由运用诸技法,却又努力突破技法,追求韵外之致,瓷画家将自己的笔情墨趣或挥洒于瓷板,或晕染于器皿,在洁白细腻、轻薄匀称的瓷胎上,在水与粉彩料的浓淡相济中,在“新没骨”之“工”与“分水”之“意”的节奏韵律里,清新隽永的笔墨意趣跃然瓷上,这正是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神韵。
  粉彩画面风格多异,多元丰富。在不断突破既有艺术格局中,体验描绘着这粉彩艺术的激情和乐趣。清隽的花朵之外,又在彩间的“幽丽”中尽情挥洒笔墨性情了。
  不同于青花,粉彩属釉上彩装饰,低温烧成,以料性稳定、色调丰富鲜丽著称。这一方面增加了瓷绘和烧造的可控性,便于准确传情达意;另一方面却也对工匠们的才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当陶瓷的料性规律和烧造气氛易于把握时,也许就只剩匠人的想象力了,粉彩的意味因此可能变得更加纯粹。
  以“笔墨情趣”入粉彩,在保留新彩色调丰富、鲜丽的基础上,将笔墨的淡雅情绪和率性洒脱融入其中,小心勾勒,大胆泼墨,创造了“幽丽”的粉彩艺术。幽者,深也、远也、隐也、静也、昧也;丽者,浅也、近也、显也、闹也、亮也。两者如此迥异,却集于一身,可谓瑰奇!
  如民国时“珠山八友”的以花卉为题材的粉彩作品,在已烧制过的洁白的瓷板上,以淡绿色的粉料打底作为草地的背景,画面上部近景是勾点的芦苇花和展翅欲飞的两只飞鸟,似山石,以泼墨技法出之。淡绿色打底的草地以及洁白的瓷胎上晕散开,浓淡相问,呈现远近,浓处,墨色滋潤,水气淋漓;淡处,墨色蹦散开去,似雨打荷叶,透出浅浅的淡绿底色,极有肌理感,有“飞白”之趣、“皴”法之妙。最浅处,墨已若有若无,似烟,如梦。泼墨技法的芦苇叶子,既大胆又细腻,枯而能润,刚中见柔,富有力度感和韵律感。底部近景的大片绿色占去画面的近一半尺幅,上部中景几多垂下的玫红色植物果实。叶子几与底色同,总体呈浅绿色,然而靠近果实的地方却敷以淡青,果实又是淡玫红,给人以淡雅、滋润、少女之美。芦苇叶以工笔出之,线条细腻灵动。以浓绿和深绿彩料深浅不一,表现阴阳向背,如水墨画般,一气呵成。挺拔有力,让人称奇!上部右半边是两只飞鸟,浅灰中透着浅黄的腹部翩翩而来,欲落于芦苇之上,亦欲啄食植物的果实。(图11、12)
  墨色当头,或深或浅,似山石,若污泥,造成幽深之境;浅黄次之,色如古书,含幽远、幽静之意;浅绿、正黄、浅青、蓝灰、浅粉、浅灰辅之,色彩明丽、清雅。诸色共同营造出“幽丽”的瑰奇意境,“幽”与“丽”相辅相成,将花卉超凡脱俗的雅洁之气推向极致,令人感叹,此物只应天上有!从题材、手法,到意境、审美风格,这些瓷器造型精美,再配上淡雅的粉彩料,细细品味,“幽丽”背后仍是“清隽”的笔墨底色。
  “清隽”乃至“幽丽”的笔情墨趣背后,是瓷上绘画继青花、五彩等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与发展的结果,更是吸收中国传统的上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层次立体丰富,色彩分润柔和、秀丽雅致。粉彩雉鸡牡丹盘,盘内以浅红、浅黄两种色调表现盛开的牡丹纹样,以深浅不同的两种绿色表现牡丹花叶,非常立体写实。以红彩表现的梅枝尤醒目,梅枝上立着两只锦毛雉鸡。整个画面清新雅致,构图合理,别有韵味。其绘画技法精湛,利用平涂、渲染、点、洗、皴等虚实结合的方法,达到多层次、立体、丰富的艺术效果。(图13、14、15、16、17、18、19)
  有些粉彩器中诗、书、画巧妙结合运用,更是使中国文人画的清雅艺术风格得以延续,而纹饰中的博古、八卦、花卉、鸟鱼、蝴蝶以及皮球花等绘画纹饰,可谓琳琅满目,呈现出清代粉彩瓷中或清隽或幽丽的一面,极富时代特色。
其他文献
红丝砚在唐宋即负盛名,曾被称为百砚之首。普遍认为,红丝砚兴于唐,盛于宋。唐代柳公权在《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的黑山和临朐的老崖岗,唐宋时期,青州、临朐均属青州府所辖,所以红丝砚亦称“青州红丝砚”。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这些论述为当时公认,以此得“
期刊
“骨朵”在古代最初只是一种兵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用途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辽宋时期。本文通过赤峰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辽代骨朵,结合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记载向人们介绍骨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使人们对骨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赤峰市博物馆现藏有一件辽代长柄瓜棱形铁骨朵,其为1965年入藏,通长49、宽3.1厘米。骨朵的“大首”为铁质,瓜形,下部有一长柄也为铁质。别看其造型简单、淳朴,
期刊
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在汉族等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龙是“四圣兽”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纹自诞生以来,自身形象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选取河北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所收藏和展陈的龙纹瓷器,着重就元、明、清三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特点进行探讨,对瓷
期刊
定安县未来博物馆建设中,要完成各类文物的安全有效监管,合理规划安全管理系统的工作准则。原有工作体系内,由于文物数量较多,导致实际的工作质量较差,在博物馆今后修建中,需要采用专业合理的方法研究该系统的实际运行表现。  定安县博物馆现收藏有各类文物5893件(套),实际数量为7945件,其中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数量分别为3件、47件和193件,要对所有文物的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切实可
期刊
宣城,先民为古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之地,为吴越文化亚区。宣城市博物馆馆藏的印纹陶和六朝青瓷,带有鲜明的吴越文化因素。  吴越文化是古越人植根于原始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吸收中原商周文化元素,在长江下游一带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其中心区在太湖、钱塘江流域。吴越文化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干栏式”的建筑结构、“断发文身”的社会风俗、土墩墓丧葬习俗、鸟和蛇的图腾崇拜等特征。  
期刊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馆藏的丛兰五彩诰命圣旨进行释读,并分析了正德皇帝颁发此圣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圣旨是对皇帝授官或赐爵诏令的一种俗称。这种诏令有两种:诰命和敕命。一至五品官员皇家授以诰命(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诰命和敕命所记载的,多为官员的官品职衔、任官事迹等内容。除了封授官员本人以外,还对其上代和妻室予以推恩封赠,故世
期刊
满清王朝经历康熙、雍正时代,至乾隆朝以后遂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巅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登基后亦效仿皇祖(注:指康熙皇帝。以下“同”),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巡幸江南,所行路径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当年南巡时基本相似。此举除了从
期刊
帽筒,顾名思义,是清代中期官员放置官帽的器物。随着历史的变迁,帽筒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多成了搁置鸡毛掸、小画轴的器物,更成了妇女陪嫁的必备之物和众多家庭的陈设品。帽筒创造于清代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帽筒实物是清代嘉庆朝官窑出品的黄地镂孔云龙纹图案帽筒。清代的官帽是硬质斗笠形的,帽顶上有红缨、珠子和金属,易压损变形,故而为陈设官帽而设计了一种圆柱形器具——帽筒。帽筒取代了以往的帽
期刊
考古证明,在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  有
期刊
“四僧”之一的大涤子石涛,决可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凸显人物。其不仅画风笔墨一流,且绘画艺术思想也堪称绝妙。所著秘笈宝典《石涛画语录》,又称《苦瓜和尚画语录》,在历代山水画论中,可谓独树一帜;文在“体之精微,察之气象,意之笔透,完之贯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在古代,人们思想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法则”和“法规”,思想上的意念,皆处于蒙昧初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