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联,故乡称“门对”“对子”,以往年逢
  此节,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要写对子贴对子。写对子自然是我来写,贴对子则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贴。

对子写起来并不简单,首先是内容讲究,小时候,我喜欢挨家挨户地看人家门上贴的什么字,发现大多人家喜写“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春回大地,福满人家”。除 了常见的对联和福字,各家还有各家特别的发挥。比如做生意的,要写几个民间流行的合体字,诸如“日进斗金”“招财进宝” “金玉满堂”,四个字精心搭配,写成一个复杂的大字;比如家里养猪养鸭的,要写几副小字曰“六畜兴旺”“鸡鸭满圈”,这样的我 们叫作“小春条”;再比如我外公平素养马, 舅舅每年都会在马棚上贴一副春条曰“日行千里”,其他诸如院中林木上贴“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厨房贴“勤俭持家”“俭以 养德”,粮仓贴“仓廪丰实”“五谷丰登”等等,都是极有意思的。

拟好了联句,便需裁纸磨墨。故乡流行使用的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大红纸,约一米见方,其纸微薄,容易上墨,四五毛钱一张。父亲先要一根烟的工夫算好几门几窗,然后才去商店买纸。买回来的纸要用小刀裁成若干长条、横批、斗方,根据四言联、五言联或者七言联的内容大概翻折,留下浅浅的折痕,这样写起来不至于歪斜不对称。从开始写春联到近年,家里裁纸的活计都是父亲承办,以前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每回都按照我的要求,仔仔细细不声不响地裁好,而后点一支烟看着我写字。后来我渐渐大了,父亲就嗔怒说:“儿子写个字,还要老子打下手咧!”就让我自己裁纸,我就硬着头皮裁,但坦白地说,裁纸并不容易。天寒地冻,手指僵硬,纸张需要上下齐平,思虑行笔,还得记住一共需要多少副对子,大門小门宽度也不一样,我实在做不来,而且故乡原是讲究贴白头春联的,也就是“白额春联”,即每张红纸上方的大约七八厘米的白纸额头是要留下来的, 而且要作为联子的上首,这是我并不清楚的。这时候,父亲就一脸得意地走过来抢了小刀,斜我一眼,说:“这个家还能缺了我?”父亲特意这样做,我知道他有他的意思,但我从来装傻,从不肯承认这个家还不能缺了他。

但不是所有人家的春联都是红色的。比如家里有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三年不贴红对联,一般第一年贴黄对联,很像练书法用的那种毛边纸;第二年贴蓝对联,说是蓝纸,其实偏紫色;第三年贴绿对联,但因为纸张难买,大约也都沿用蓝纸。这样的风俗在故乡称为“孝联”或是“丁忧联”,都是老传统了。更有甚者,据说满族人在逐渐汉化之前,流行使用的是白纸春联,如今再想,是不可思议了。
  写对子是个技术活儿。故乡有个写春联很有名的,是我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 叫王从节。平心而论,从书法技艺的角度看,他的字写得一塌糊涂,毫无书法功底, 师传无门,属于名副其实的“野路子”,但受欢迎的原因在于极富特色:楷不楷,行不行,偶尔还有隶书的结构。只是他的字仅可远观不可近看,打眼望去龙飞凤舞,饱含张力,极具气势,贴在大门上还是很有味道的。但我渐渐不很喜欢他,大多是因为他过分爱钱。不知从哪一年起,我发现故乡人家的门上十有六七都是他的手笔,简直到了一家独大的地步,我还为此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力。后来一打听,原来是他每逢过年前两个月,就开始每家每户地走动,拿着小本子不由分说地记下人家里几门几窗,回去就自作主张写好送去。送去就坐着不走,也不谈钱,也不聊天,但人家可都不傻,只好给他一些“润笔费”。
  我从小学就开始自己写对联,倒不是因为我写得多么好,照父亲的话讲,主要是为了省钱。我喜欢写五言、七言的联子,因为字数多,好发挥,就算一两个字写得不好也不至于满盘皆输。字数多的联子诸体皆宜,而大门上要用的四言联则往往局限于正楷和隶书,起初,我写隶书的时候,父亲不大认同,他说:“满大街还没见过这样写的,你这样写恐怕不大好。”但久而久之,他又自顾自地说:“我听人说,隶书写了也不孬……”我知道他是想夸我,但他又说不出口罢了。
  我大多都是傍晚写字,父亲就一直坐在一旁抽烟看着我。我有时写了上联忘了下联,他就冷笑一声:“写嘛!这几个字都记不住!”嘲弄我一番,然后恶狠狠地站起来用手在桌上比画着,嘴里絮叨着:“ 泄么!一个大学生还不跟我了!”有时,我偷奸耍滑,写写行楷不想写了就写草书,笔画简约,结体肆意,他就要摇摇头,叹息道: “ 一年不如一年了,还不跟小时候写得好了!”有时,我灵机一动,想要临时“创作”横批、春条,他就斜我两眼,阴阳怪气地警告我说:“这都是要贴到外面的,你不要胡诌 瞎诌!”但他每年都会陪着我写完春联,即 使到深夜,他也会守在一边帮我倒墨水、铺 红纸,甚至倒茶递笔,把写好的字一张一张 整整齐齐码放在一边。他端端正正地站在那里看着我的字,饶有兴味地背着我偷笑 的样子,我始终不能忘怀。

春联写完了要晾一夜才好。翌日起床,一堂喜气,满室墨香,真正才是过年的味道。下午就是我最怕的环节—— 贴春联。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冷,二是脏。北方的冬天,在户外贴春联绝对是一件极端痛苦的事,家里没有梯子,一般都要用桌椅搭配着抬高。我和弟弟永远是那个上蹿下跳的主儿,父亲就站在下面扶着桌子,往上递春联。贴春联一定要用糨糊,糨糊一定要用手工现场熬制的。用大米面掺和点麦粉加热水煮开煮稠的糨子黏合性极强,而且,农村凹凸不平的粗糙水泥墙面最吃这一套,胶水、胶带、双面胶、泡沫胶都不好使。熬好的糨糊散发一股清香,如果不是每年的量都被奶奶掌握得刚刚好,我一定会想办法喝它两碗。

贴春联还需要笤帚。笤帚一定是新的,没有用过的。春联背后沾满糨糊后,父亲在下面递给我,我不用手接,而是用笤帚接,然后小心翼翼地对准墙面就拍上去,再小心扫平边边角角。多年来的经验表明, 大力出奇迹,多吃那么多年的饭还是有用的,因为我弟弟就不行,他贴起来就不如我的稳准狠,父亲常常要嫌弃的。贴完春联, 手上、脸上、身上基本都染上了红色,还有黏腻的糨糊黏在手上,十分不舒服。这时候,奶奶就赶紧倒了热水来。我每次都是第一个去洗的,父亲就站在一边等着我洗完;后来弟弟参与了,我就会下意识地让弟弟第一个去洗,我也站在一边等他洗完,接着我洗完,父亲才就着混浊的水再洗。我突然想到,我以后的儿子会怎么样?我是不是也会像父亲这样,默默地站在他后面看着他洗完,最后也会给他递上一块干毛巾?
  我已经有三四年没在家里写春联了。前两年,我家里也是用了王从节的字,是父亲主动去要的,因为王从节以往知道我家是有人写的,他不会主动来我家送。今年, 恐怕也是这样。“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一年一年,快得很呐!

责任编辑:蒋建伟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走武深,换杭长,我们一路向东,直奔江西铜鼓,看宗祠。  时氏宗祠,始建于元顺帝时期,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呈宫殿式,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其中,两根蟠龙柱是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宗祠在明万历和清康熙、光绪年间有过三次重修,2018年再次重修,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氏宗祠有三个门:左“礼门”,右“义路”,中有大门。我踏着青石板从义路进,想探询时氏宗祠的密码,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它
期刊
夫妻巷躲在海滨小城的深处,巷中零星散落着几家杂货铺、修理铺,拐角开着一家夫妻包子铺,男主人大伙都叫他“汪瘸子”,50来岁,性格爽朗,说话大嗓门儿。女主人春花,清秀瘦挑,见人一脸笑。  第八个年头,孝顺的大女儿多次催促老汪夫妻,让他们到南京一起生活。犹豫再三,老夫妻俩终于要到孩子身边去了。那一段时间,左邻右舍们感觉失落了什么,路过拐角,每每想起老汪,想起他咋咋呼呼地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和又稠又香的米粥
期刊
记忆里,母亲的额头如一枚体温计。我们兄妹几人,哪个不舒服,母亲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额头贴在孩子的额头上试一试是否发烧。如果体温正常,母亲总会问一下孩子还有什么地方不好受,如果孩子额头发烫,母亲就会说发烧,赶紧退烧。  农村缺医少药,最多就是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看看,父母用土方子给孩子退烧、止吐、止泻等。我十多岁的时候,老是鬧肚子疼,有时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儿。每一次疼痛难忍的时候,母亲
期刊
腊月的一个黄昏,白簌簌的雪花被染成金色,把夕阳一片片坠落。  我走出那间小屋,背后的一个声音扯住了我踏进寒冷的脚,“噢——等一下噢——”我转过头,看到外祖母的身影在雪地里摇晃。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团着的手帕,原本的白色有些发黄,一层一层剥开,剥出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钱卷,分分角角有很多张,我数不清楚。“要过年了,让你母亲买点白面。”外祖母一边交代,一边拉开我的褂子口袋,把钱卷放了进去,再用针线缝住了袋
期刊
弥勒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纬度相对比较低,群山绵延起伏,形成一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山脉,非常适合种葡萄。  我去的那年,正好初夏,早晚都要穿长袖的季节。此行弥勒,我是冲着葡萄园和红酒来的。当几万亩的葡萄园出现在眼前时,是非常震撼的。我站在山坡上放眼俯视,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绵延着密集的葡萄架,水泥柱上绑上铁丝搭建的葡萄架,规范着葡萄的走势,被绿色的葡萄叶覆盖着,如同军人的队列,又如同汇集的一条条河流。葡萄园
期刊
三月,春风和畅,浮生偷闲,去往张家港,见我十年未见的小姨。  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由一个小点随着靠近愈来愈大。小姨在岁月的催促下,忽地提前衰老了。她脸上的皱纹像白纸上乱画的不规则线条,横七竖八,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纵横交错,如同那些解不开的心事。她站在这个春天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一双手由于常年过度操劳而粗糙,斑驳不堪。看见我,小姨有些怯怯的,我爱怜地搂住她,宛如搂住了我过世的母亲。她轻轻
期刊
有人曾经说我爱好有问题,感觉我心理比较阴暗似的。理由之一是,我看任何報纸,特别喜欢看的内容是讣告。如果有讣告,首选看讣告。后来仔细想想,我这个习惯爱好,根本是因为关心。关心什么呢?关心亲人的安危。几十年间,我父亲一直在国内各大城市乡村行走,一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还不止。那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汽车也仅仅是通金华的一条公路,时常因为车祸或台风影响山体滑坡塌方路堵;而通往上海的民主十八号轮船一票难求,需
期刊
立春后,天气转暖,有几只下了很多蛋的母鸡想做妈妈了,天天“咯咯咯”地在窝边叫个不停。  外婆选了一只体形较大的母鸡,准备了一个暖暖的草窝,准备满足它做妈妈的心愿,也是为鸡群补充后备力量。这个长长的假期我们可吃掉了不少鸡呢。  孵小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挑选鸡蛋。只见外婆准备了一根蜡烛,将其点燃,然后关掉灯,整个房间暗了下来,只剩下烛光影影绰绰。  外婆右手将鸡蛋竖直捏着,对着火苗处左手拢成罩子状,挡
期刊
我打小就和爹不和,上小学时,成绩不好,老师告状,我没一次逃脱他“毒”掌。  我目前的生活,百分之五十都是爹安排好的。可面对失业、生活拮据,我时常安慰自己:如果自己是块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爹却开始鄙视我,每次我偕妻儿回老家,他都爱搭不理的。  一天夜里,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你爹犯事了,和人打架,打失手了,人家把他告了,如三天之内不拿出五千元私了,就会上告到法院。一听到爹出事了,睡意一下子全没了。
期刊
从我记事起,外婆总“教育”外公,而外公总是笑笑。  一次,他买菜忘记用了多少钱,外婆就数落他:“真是的,这么大个人了,连买菜用了多少钱都忘记了,你这记性真……”外婆数落之后就渐渐忘了,而外公,好像着了迷一样,每天非把买菜钱记录下来,一天不落,连一分一角都清清楚楚。可外婆又说:“你每天掉进‘钱眼’里了,我真不想说你,唉,你每天净记这东西了,我是让你记着,没有让你一分一角都记着啊!”外公只是笑笑,他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