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鹅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雁鹅是当地人对大雁的称呼,秋去春来,往返迁徙,用它的飞翔之名来命名一种馍,想必有甚说法。
  不错,雁鹅馍也是馍的一个种类,同样是小麦面、糟曲(一种微生物制品,用于发酵)发酵,掺水和匀,反复揉搓,拉、抻、拢、团,然后拍塑成各式形状,上笼去蒸,熟即为馍。而雁鹅馍的制作过程也无非如此,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外形如雁鹅,腹背肥实,振翅欲飞,女儿们用它来孝敬生身父母,我猜测可能是因为那时精米细面金贵,用它来表达孝心吧;从另一角度讲,在父母眼里,也许女儿就像那候鸟大雁一样,飞去了婆家,也能飞回娘家,寓意不得而知,反正就这么叫了。
  早期的雁鹅馍取其形,识其意,后来不知不觉衍变成了其他形状,巧妇们把发好的面团捏成鸡鸭形、猫狗形、小猪小羊状,以面隆起鼻子,捏面皮作耳朵,嵌红豆为嘴,镶黑豆成目,肥嘟嘟,圓滚滚,无论什么造型,都憨态可掬,活灵活现,但名字仍统称雁鹅馍。
  女儿们给父母送雁鹅馍的时间多为春夏之交,麦子成熟,收割后,晒干,碾成新面,蒸出一锅锅的雁鹅馍,还飘着麦子诱人的清香,然后脚不沾地,赶快送到父母的面前。
  我有五个姑姑,那时已出嫁三个,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姑姑们给祖父祖母送雁鹅馍的那会儿,也正是母亲即将动身之时,她们似乎是心灵默契,相互约定,前走后撵,差不了多远。
  每次去姥姥家,母亲都会把我带上,临出发前,她总是不忘交代我:雁鹅馍是送给姥姥、姥爷吃的,去了之后,千万不能嚷嚷肚子饿,也不能望嘴(眼睛直盯盯地看别人吃东西、咀嚼食物),我懂事地点点头。
  我在前,母亲在后,母子俩走在宽宽窄窄的田塍上,蓝天高远,小溪潺潺,风儿缱绻,野花眨眼。经过紧张的“双抢(抢种抢收)”,整田满畈披着新绿,青蛙在秧田里时不时地发出“呱、呱”的叫声,牵起我好奇的目光,母亲嘱我要小心,眼不能四下里乱瞟,别一头扎进水田里去了,弄得浑身湿透,跟泥巴猴似的,惹舅舅、妗子们笑话,听到这儿,我一激灵,赶紧收心,慢慢前行。
  到了姥姥家,姥爷爱怜地问累不累,我摇摇头,他接着从母亲送来的筐里拿出雁鹅馍,掰开,递到我的手上,我赶快往后退,一个劲地摆手,坚决不要,姥爷上前一把抱起我,爱抚地用长满浓密胡茬儿的脸颊亲亲我的小脸蛋儿,疼个没够,继而对旁边站着的姥姥和母亲说,这孩子长大能成个人物(当地话,意即有大出息),姥姥笑着说,看来,他们老李家坟地真想冒一股青烟,后代要大富大贵呢!姥爷、姥姥就像那逗哏、捧哏演员似的一唱一和,把一旁的母亲也逗乐了。
  说实在话,我是不缺雁鹅馍吃的,三个姑姑孝敬祖父祖母的雁鹅馍,我总是头一份,农村不是有句老话嘛:爷奶疼长孙。一点儿不假,我在饕餮雁鹅馍的时候,也没忘记让另外两个待字闺中的姑姑跟着分享,而祖父祖母每次只是象征性地掰一小块儿尝尝作罢。
  除了收新小麦、送雁鹅馍,过了除夕,大年初几,出阁的女儿也是用筐装着糖果、点心、两瓶烧酒和丈夫、孩子一块儿回娘家拜年,当然,不可缺少的肯定还有雁鹅馍。
  祖母心地善良,素含悲悯情怀。她一辈子都看不得别人有难处,更看不得人家因困落泪,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她往往毫不犹豫地走过去,问明原委,然后二话不说,拿物送粮,倾力相助。
  有一年,都正月初八了,邻居二婶还没回娘家,祖母不觉纳罕,便以平常串门子的方式去接触,发现二婶正头伏床沿,低声啜泣,不时用褂襟子擦擦眼泪,原来年里二叔闲着没事,套牛翻地,不想耕牛突然受惊发狂,带着犁和人乱跑,在制伏牛的过程中,二叔的腿不慎被犁铧尖划破,血流不止,随便包扎,回去也没消毒,结果后来化了脓,人受罪不说,还花去不少钱,所幸没伤到骨头,不然就更惨了。
  了解了情况,祖母心里有数了,转身回家,将姑姑们送来的雁鹅馍拿出几个来,装好,盖住,催二婶不要耽搁,赶快和家人一起回娘家拜年,报个平安。二婶破涕为笑,感激之余,朝祖母深深地鞠了两个躬。祖母连忙摆手:“算了,算了,别磨蹭了,赶紧去吧……”
  祖母古道热肠,祖父也毫不含糊。有一次,我家大姑回来送雁鹅馍,顺便还割了一条镰刀肉(肋条肉),在手里拎着,刚到进宅路口,就被本家小爷拦住了:大侄女,我家今儿个来客了,正愁没有荤腥呢,你带来的肉先借给我应下急,过后我再上集称来还你爹,咋样?就这样,大姑孝敬祖父祖母的猪肉被本家小爷拿走没商量,过了几年也没见他还上,每当我问及此事,祖父总是呵呵地笑着,就是不作回答。
  以前农村人好挂在嘴头上的一句话就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后来被证明是伪命题:生儿靠边站,养女团团转。女儿多的老人明显享福,养儿防老这句话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经不起推敲,已变得越发苍白、骨感。
  前庄老马家,生了四个儿子,没有闺女,逢年过节时候,他总是习惯于蹲在屋后墙根前,眼巴巴地瞅着有女儿的人家屋里屋外、进进出出的热闹情景,呆呆地看,也不言语,半天也不见他挪窝。
  祖父明白他的心思,就走近跟前问:“老马,看啥呢,想尝尝雁鹅馍不?”老马一听如此问,连忙点头,继而摇头,最后轻轻地叹了口气,祖父明知他的心事,也不再多问,转身回去,不一会儿,拿来两个雁鹅馍,捧着递过来,老马哆嗦着双手接过去,眼里噙着泪花,嘴唇翕动,始终没有说出话来。
  后来,土地分到户了,家家户户已不缺吃喝,女儿们就不再送雁鹅馍,代之以好烟好酒和饮料;进城务工潮兴起后,女儿们在外打工,也没忘记给老家的父母们寄钱,一再叮嘱:“别舍不得花,想买啥就买啥,年纪这么大了,攒那么多钱干啥?”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3月24日,有好几个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刘祥先生走了……  我跟先生相识在1992年,是他单位刘建宇介绍的,也是在3月。我那时写诗,但他跟我说:“诗歌的受众面太小,不如写写散文、小说。”他说过两次后,我就想起了80年代自己写的一篇小说曾经投过《红豆文学》,编辑的意见讓我结尾处再高大上一点,我一气之下就把稿子压在了箱底……先生听完,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说:“我就需要你这种有生活经历的稿子。”没有几天,
期刊
最让人震撼的,是马尔代夫富华芬岛上的日出。那是天父和海母伟大的分娩!  起初,在遥遥天海结合处多了一抹淡淡的嫣红。进而,这一抹嫣红快速扩张,为天边的湛蓝抹上了一层玫瑰色。深蓝色的海面也映射出一道道绮丽的金红色。这时,无边的天和海都默契成雄浑壮丽的彩绘大幕,围起宇宙间最宽敞洁净的产房,静静地等待一个庄严的时刻。  天海结合处先是露出橙黄色的弧边,进而跳跃成金黄的小半圆,像是宇宙赤子从母腹初露的印堂。
期刊
一阵阵秋凉浸在我的身上,顿觉神清气爽。  街道上早已冷冷清清,雨很轻,满天的淅淅沥沥,温柔地沙沙沙沙……都说春雨细如丝,殊不知,这秋雨丝更长。今夜的秋雨下得是这般的柔和,如此的多情,就像是轻轻地拍着情人的肩膀,又像是哄着那可爱的娇儿早人梦乡。  路旁的街灯在秋雨的夜中不再耀眼,郁郁葱葱的法国大梧桐也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披上了秋装。尽管是中秋,可那树干和枝叶却已没了春、夏季节疯长的戾气,老老实实地耷拉
期刊
那天与单位几个年轻的员工小聚,酒桌上的话题因人而异,转换成了儿时的那些事儿。  小学时,我就对文字着迷似的喜欢,语文成绩在班里“一枝独秀”。记得一次语文考试中,我得了八十多分,第二名才五十多分。我的幾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读。这些都成为我一生喜欢写作、爱好文学的因子。  一部电影《少林寺》,开创了中国武打片的先河。后来,小村里又演过《武林志》《自古英雄出少年》,以及电视剧《霍元甲》等大量的武打
期刊
1976年夏,我在胡河村小学任教。快放晚学时,校长宣布说:明天是星期天,全公社号召老师们上山义务劳动,大家自带干粮,早点来。  既然是夏天,干的又是搬运石头的体力活儿,大家都觉得应该带点解渴的东西。学校有13名老师,全是记工分的,没一个拿沓沓的。对于汽水、冰水之类的饮料不敢奢望。  有人提出,听说第九小队老马爷种的烧瓜特别好,又熟又香,咱们找他要点带上,既解渴又解饿。大家都觉得这主意好。  大约晚
期刊
儿时,我是个“小书虫”,最大的爱好是读各种“小画书”了。因为物资的匮乏,这个爱好变成了一个奢侈的事。  有一次,因为从别人家借到了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怕别人要还就连天加夜地读,吃饭时因为忙着读书,汤洒到手背上而不自知。夜里才发现手背上被烫了个鸡蛋大的水泡。没有自己喜欢的书读就到处找各种书看,废弃的旧报纸、旧杂志,包括老爸书架上的那些大部头和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弄明白的古書,现在想来,喜欢阅读的习惯或
期刊
入夜,万籁俱寂。月光下,一对对雁儿交颈而眠,远处的芦苇在夜风中摇曳。  沙洲上,一派静谧安详。  一只大雁却大睁着双眼,没有入睡。它是一只孤雁,父母在一场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牺牲了。是老雁王一直呵护着它,关爱着它,将它抚养长大。成年后,它就自觉地承担了夜晚守更的任务,它感激着老雁王的养育之恩,它爱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爱这片美丽的家园。可是,自从老雁王过世,年轻的新雁王继位后,它总是喜欢对新雁王的观点
期刊
当一个孩子无意间撞见自己的领养手续时,当一个孩子受尽欺负反抗时,当一个孩子离家出走时,她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这本书,讲述着一位女孩儿面对种种质疑和打压时,如何探索人生道路,成为她自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偏远的小镇,女孩儿珍妮特生长在一个信奉福音派新教的家庭里。她的母亲将事物分为两类:敌人和朋友。恶魔、邻居、性、鼻涕虫是她的敌人,而上帝、她家的狗、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
期刊
认识含情是1985年三四月份,油菜花开的季节。  初三预选结束,重组班级,我和她成了同班同学。那时,有同学告诉我,含情与罗君相处得很融洽。含情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黑而明亮,只是皮肤黑了点儿。约一米六八的个子,亭亭玉立。在后来两个多月的学习中,含情总是幸福地微笑着,衣着整齐得体,步态轻盈如风。无论听课还是写作业,坐如钟,显得特别精神,浑身充满活力。每天中午放学,含情与罗君都要在一起轻轻低语一阵,交流
期刊
晚饭后,心情畅快,骑着自行车出了围墙,生命的蓬勃又回到了身上。  今天的海水老蓝老蓝,颜色深浓得像海了,蓝墨水就是这样吧,天上的白云就是稿纸吧,岸边的芦苇奋笔疾书。这一条新柏油路环岛蜿蜒,宽敞但空无一人,车印也看不到,一切都是崭新的。绿苔下露出红色的树皮,这是漆树吗?抒情诗人“啊!啊!啊!”三声,在山的那一边,可能是老鸹在咏叹。轻捷的白鹭回旋,喜水近泽,它长长的腿保持白礼服不湿。  大白长焦镜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