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实证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高大主编的《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教程(新)》(2016年7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是遵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标准编写的一套英语四级新闻听力的考试训练用书新版。本教材从讲、学、练三个角度针对学生在新闻英语听力中的弱点来进行考试训练。立足于全球化交际背景,何高大将全书划分为12个单元,即英语新闻导论、听力技巧概述和10个英语话题单元,包括经济、技术、教育、体育、假日、风土人情、交通、自然灾害、食物、健康。长期以来,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做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但在现代英语素质教育和考试要求提升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英语交际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而本套新教材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互动的、多边的、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这更适合当下的大学新闻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下面笔者将试图通过以上总结和假设,进行实证性研究来加以验证。
  就实证试验来说,笔者依据该书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班级A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单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录音做听力题,教师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练后讲解;再选取一个班级B采用新教学模式,即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听力语料的视觉感受,鼓励学生针对语料主题进行互动交流。在试验过程中,要尽量保证A班和B班在听力基础上基本相同,控制变量,从而尽量确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一个月后,选取一篇难度中等的四级新闻英语听力材料分别在A班和B班进行现场测验,收集和统计最终的成绩结果,并鼓励学生用口语转述新闻英语中的事件内容以及观点和态度。结果显示,B班的正确率高达75%,而A班的正确率是54%,A班明显低于B班。不仅如此,B班在新闻英语的转述环节中的活跃度也同样明显高于A班。
  在试验结果得出后,笔者还分别对学生进行了练后体会,B班学生表示在听到背景和话题熟悉的材料时感觉到亲切,脑海里瞬间就出现了课堂上放映过的类似对话场景,对听力的恐惧心理大大减小了。由此可见,新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对新闻英语听力有了更加具象化的印象,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新闻英语段落的生疏度,减少了紧张心理,更好地理解新闻英语背后的情绪内容;第二是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材选取的语料之外更加拓展了对相应主题的新闻了解程度,并以国际化的视野更充分地了解了多元化的新闻态度,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提升学生听力水平的一大有效途径就是实现学生语言交际环境的预设场景搭建。在A班传统的教学中,教学重视的是具体题目的答题技巧训练,对学生而言每一篇语料都是全新的内容,不得不花时间去重新适应新的语境;而在B班创新的教学中,教师在日常的视听训练和交流互动中都完成了相应的新闻主题的预设场景搭建,使得学生能够在听到新语料的时候迅速形成视觉画面和新闻观点的套用活动,从而更好地把握新闻英语的内容获取和答题方向。
  总之,对大学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要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丰富教学的手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首先,大學生四六级听力训练,不仅是“听”英语的训练,同时还应该从讲、学、练、互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在英语听力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其次,创新型的英语教材更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并在听力训练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拓展和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从当前的四六级考试发展来看,新闻英语听力资源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多元化的拓展,而互联网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新闻英语资源获取渠道,它使学生便于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根据已有的新闻听力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新闻知识框架,从而在新的语料中快速抓取主题内容。再次,教师应当在教材的辅助下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所营造的模拟语言环境中克服听力障碍,从而调动课堂的活跃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该书是一本创新型新闻英语听力教学的试验教材。因此,我们要优化整合新闻英语的教学资源渠道,运用多元的、多媒体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新闻英语的熟悉度和掌握程度,从新闻英语听力的自身特点出发,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闻英语听力的学习、训练和互动交流中去。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是我国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提出的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化发展倡议,它秉承着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在政治、文化、管理、教育、商业等各个领域倡导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在警务执法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涉外警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一带一路”的安全有序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与安全保障。由吕杨编写的《涉外警务英语口语》(2015年6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顺应了当前各项事务国际化发
期刊
【摘要】作为连接一切的工具,互联网实现了内容网络到关系网络的构建,而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算法推荐为人们构建起以趣缘为基础的隐性连接,趣缘成为互联网连接的一种新兴范式。以趣缘为主要特征的隐性连接以标签的形式构建不同的隐性社群,重塑着社会形态。目前前人对隐性连接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通过将基于算法推荐技术下的隐性连接为出发点探讨隐性连接与传统的显性连接的特征以及隐性连接带来的问题与影响,并尝试从伦理价值适切
期刊
【摘要】时政新闻报道作为民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议题的窗口,对年轻人群体的观念塑造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与走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物印初心》系列时政报道采取全新的“轻量化”传播手段,不仅实现了全网广泛传播,还获得了大批年轻用户的关注与称赞。该系列报道从以下三方面呈现出“轻量化”传播特征:在文本上,微距选材、亲民话语,唤起共鸣;在介质上,凝缩体量、融媒呈现,革新受传体验;在渠道上,移动优先、矩阵传
期刊
展示设计是展现科学技术及人们经济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此活动能够发现科技及生活情感的美,并创造这种美。而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传达匮乏及手段缺失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问题一直困扰着展示设计的发展,使设计显得较为肤浅和缺乏内涵。而由米勒布罗克曼著的《平面设计中的网络系统》(徐宸熹,张鹏宇译,2016年7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则为展示设计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指导。展示设计是不能脱离情感的,利用情感来构建
期刊
【摘要】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需要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在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找准服务中心大局,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的结合点,科学统筹、精心谋划,推出大型体验式系列专题报道《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记者行》,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头戏,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现了特色、传播了经验、锻炼了队伍,让人聆听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铿锵步伐,实现了传播效果
期刊
习近平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共有6句话,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前3句话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后3句话是对互联网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这6句话提纲挈领、表达明确、重点突出,值得逐句加以领会。第三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期刊
民间美术是中国艺术历史流变千年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彰显着华夏民族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却深受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影响,国内本土的民间美术频遭冷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今艺术潮流应该是国际化和民族化齐头并进的结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重视对民间美术和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回归和追求。陈卫和、刘宇新主编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2
期刊
钢琴音乐作为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近百年,在我国逐渐得到发展和丰富,且同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风格形成了融合发展,并成为传播我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和方式。《钢琴音乐文化的流变与发展》一书为周勇所著(2018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入探讨了钢琴作为乐器的发展历史,以及其演奏技法流变、学派分类等内容,也详细介绍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及演进。全书对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及流变进行了全面把握,详细论证了在不同
期刊
《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7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社科大学经典文库的精品之一。该书的作者是龙妮娜、黄日干,他们都是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骨干教师,具有多年的研究经历和深厚的教学经验。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学校深化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以及创新提供了专业性的理论指导。该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阐述了新媒体时代
期刊
为了提高专业性人才的英语交际和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竞争的能力,双语教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阶段众多专业实用性教学改革手段,新闻专业同样也是如此。新闻专业在论文撰写、外文文献阅读、英语新闻写作等方面有着许多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但总体而言,对英语的学习仍不够系统化和专业化,尤其是如何从基础性的英语学习转换到新闻学的专业应用上来,仍是新闻学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为此,郭虹主持编撰了《新闻传播学英语》(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