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hugjkg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对立,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从字面上解析,是难辨其真面目的。作为一个舶来名词,它最直观的、让我们可以联想到的几个关联词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逝去的”、“古老的”、“留存下来的”,因此常令人歧义百生。正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认知上的模糊,导致了一些人不能很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忽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供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准确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是我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可以分为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与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六类。
  从上述概念和分类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主要表现为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在特定的区域内由创作成员世代相传(100年以上);与生活密切相关;是活态的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也就是说,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注重的是具象的物,比如说“剪纸作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的是精神的、无形的,是通过固态载体和活态载体的相结合来为人们所认知的,比如说针对于剪纸而产生的“剪纸技艺”、 “剪纸相关习俗”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传统的方式保留在农村。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现代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壤正日益消亡。更由于一些地区对“新农村”的片面理解,认为一切都要新,搞一刀切,走极端,使得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的文化记忆不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切新的民族文化赖以根植的母体和本源。珍爱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守住我们民族的根,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被强势文化所侵蚀。
  由此,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继承了“旧”,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二者并不对立,而是有机地融合、渗透在一起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如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实践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基层文化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秀洲区是浙江嘉兴市的一个县级区,地处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千百年来,秀洲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遍布乡间的灶画纯朴粗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是秀洲现代民间绘画的母体语言之一。
  在过去,秀洲区农村每户人家一日三餐全都依赖灶头做成,家家户户都建灶画灶,因而造就了众多的民间灶画艺人,每个村都有三至四名,其手艺为前辈传授。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原先做饭的灶头大多都已经被现代煤气灶所取代,灶画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有些人家既保留了传统的灶头,又添置了现代煤气灶,但灶画已经部分或全部被印有图案的瓷砖所替代;只有居住在偏僻地方的农户,仍依赖着灶头过日子,传统灶画艺术得以保存。由此,秀洲区的民间灶画从艺人数日益萎缩,一些灶画艺术已经失去了传人。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江南独有的民间灶画艺术,近几年来秀洲区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制定和采取了多项计划和措施,来打造民间灶画之乡。
  首先,投入资金用于本区民间灶画艺术的挖掘和保护。早在2004年,秀洲区对全区12名优秀灶画艺人就进行了先期立档。在以后逐年的非遗普查工作中,对全区115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摸底,全面记录、拍摄了民间灶画制作工艺流程,搜集、收藏了民间灶画艺人祖传的灶画图案资料,制作了内容详实的系列档案。
  其次,加强民间灶画艺术的研究工作。建立区民间灶画艺术研究专题组,负责制定五年保护发展规划,陆续建立民间灶画艺人的数字档案并发放从艺补贴。创建浙江省第一个民间灶画传承基地,邀请民间艺人传授灶画艺术,并在学校开展灶画艺术教学专课等等。
  最后,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弘扬传统的灶画艺术。通过开展 “百村文化长廊”——乡村艺术表演擂台赛之民间灶画比赛等系列活动,将传统技艺与新颖活动形式相结合,既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宣传展示了优秀的传统灶画艺术,并不断引导着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去发现和保护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牢牢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扬根植乡土的民间文化,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顾希佳.风俗十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王淼.把根留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刘魁立,张英敏.悖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今日民族.2006(09)
  [4]张觉民.江南民间美术——嘉兴灶头画[J].美术.2005(03)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
其他文献
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第一个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的制定
在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应落到实处,与文化精神、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同步发展,以此对环艺专业基础写生课程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对本课程教学有
在日本近代文学中,夏目漱石是少有的严肃作家。他目光敏锐,笔锋犀利,勾画了日本明治社会的种种丑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但他思想较为消沉,对现实抱有绝望的态度,晚年这种情绪尤为明显,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存在一个孤单、愤世、悲观的影子[1]。作为夏目漱石在世时的最后一部作品,《明与暗》是熬尽他心血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能代表他晚年思想的影子。  故事以津田与阿延这对结婚只有半年时间的年轻夫妇为中心展开
喇嘛甸油田储层发育以厚层为主,层内动用状况差异大,科学合理的动态数据细分方法是改善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动用状况的技术关键。本文在油水井沉积单元液量劈分的基础上,结合监
刊载在《化学工程师》2019年第5期第93~97页的“土壤铬(Ⅲ)对植物生长及叶片反射光谱的影响研究”(作者:四川省科源工程技术测试中心蒋丽,高文皓,赵丽,刘洋,岑雨秋)这篇文章,
以湘西少数民族“农家乐”为背景,通过将“农家乐”的企业形象设计与当地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民风民情、建筑风格等融合,探索少数民族特色“农家乐”的企业文化
秘鲁矿产能源部1月3日称,2011年11月份秘鲁黄金产量为12.089千克,较上年同期减少12.2%。秘鲁2011年11月白银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0.3%至289,049千克。秘鲁是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