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除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病变.随着对轮状病毒感染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免疫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T细胞参与了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及保护,CD4+T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对轮状病毒的预防及清除起重要作用,也为疫苗的研制和肠道外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影响着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是参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借助不同的技术检测出炎症性肠病中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但导致其改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探讨肠紧密连接蛋白改变的相关可能性机制有利于了解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改善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策略之一,其中一些药物已被证实有良好治疗效果。
脓毒症是导致儿童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更加严峻,病死率在24%~50%之间.因此,目前最迫切的是制定一套可供临床工作者应用的儿科脓毒症治疗方案和模板.儿科脓毒症的治疗关键在于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维持心血管动力学稳定、尽早足量的抗生素应用以及激素类药物的正确管理等。
目的 探讨轻度低温在救治危重症手足口患儿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38例出院诊断均含手足口病、肺水肿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照组为没有轻度低温治疗的病例,研究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轻度低温治疗的病例,两组病例均以治疗前及治疗后4~6h为评估点,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射血分数.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的体温、心率、收缩压
癌性骨转移原发病灶常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转移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疼痛机制目前不十分明确.止痛治疗尤其是对广泛骨转移性疼痛的治疗是临床医师面对的主要挑战,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价廉、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法,对广泛转移的止痛治疗及微转移患者的治疗独具优势,目前有待充分利用。
随着肿瘤PET代谢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各种代谢显像剂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综述了各种PET代谢显像剂的基本特性和临床应用,并重点对反映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胆碱代谢的显像剂进行评价和比较。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免疫失衡贯穿整个发病过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调节异常,包括Th1细胞、Th2细胞、Th17及调节性T细胞失衡,B细胞亚群功能变化,免疫耐受缺失,导致相关细胞因子紊乱.研究发现Th1细胞和Th17细胞之间的交叉调节和非抗体依赖性B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根据患者免疫紊乱状态不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进行靶向治疗,
目的 比较LED蓝光与普通蓝光灯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方法 以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在35~37周的早产儿18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从出生后8h起每2小是时监测早产儿黄疸变化情况,当血清总胆红素≥P95后予以光疗.根据患儿人院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予以LED蓝光照射,当光疗间隙期血清总胆红素≤P40后停止光疗;对照组予以普通单面荧光蓝光灯管照射,当光疗间隙期血清胆红素≤P40时停止光疗.观察患儿黄疸
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根据其基因结构及功能不同分为不同家族,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重要环节.不同家族在白血病等癌症中分别发挥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重要作用,这是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耐药性、复发始终是学者面临的巨大难题,而许多miRNA与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诊断、预后、耐药性密切相关,该文对近年来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miRNA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25I是一种俄歇电子释放体,掺入细胞DNA分子后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125I-脱氧尿苷(^125I-UdR)能特异性掺入DNA合成的S期,是^125I的良好载体。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已证实:肿瘤局部缓慢持续或反复间断注射,^125I-UdR的抗肿瘤作用显著,且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125I-UdR多局部给药,同时人们也在探索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和改进局部给药方式,用以评价,^125I-UdR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