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叙事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白象似的群山》故事情节是极其简单的,但是其人物刻画却较为细腻入微,虽然对话简练直白,却能蕴含了人物内心丰富的空间世界。当然,这一系列成就都来源于海明威自身独特的叙事风格,他出色的叙事艺术开创了新一代文风,其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从叙事视角、文字风格、象征手法等方面对《白象似的群山》叙事艺术进行阐释,进而挖掘出该小说更具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 叙事角度 文字风格 象征手法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文学巨匠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被人视为文学界的一颗明珠,被众多文学家和评论家研究。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角度、凝练简洁的文字风格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作家朴素简练的言语形式表达了特定的修辞含义,而含蓄而戏剧性的对话贯穿整个故事,脱离了传统小说中那种讲究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层层交代的铺陈的叙述方式,选用的外聚焦的叙述视角,赋予作品深刻的涵义。《白象似的群山》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简单故事的背后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主题内涵,使得该小说叙述波澜不惊,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 独特的叙事角度
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所运用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没有个人感情倾向地将故事情节不动声色地表露出来,显得客观而真实。有学者将叙事的角度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内聚焦型、外聚焦型和零聚焦型,内聚焦型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主,往往是站在作品中某位人物的立场上将其所感知的一切传递给读者;外聚焦型则与内聚焦型相反,作者在作品中仅仅展现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语言,而不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半点着墨,从而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零聚焦型顾名思义是没有侧重,在叙事上不仅有作品中人物的外部行为,还有其各种心理活动,将其行为、内心世界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展现给读者。《白象似的群山》就其叙述角度来说,很显然是运用外聚焦型叙述视角将小说的情节脉络用客观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在小说中多处都有体现。
《白象似的群山》故事情节大致为:在西班牙群山中的一个小火车站里,一对美国男女在等车,他们在车站旁边的一个小酒吧中边喝着饮料边谈论是否要做手术的事情。整个故事情节如同摄像机镜头真实记录下的情景,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每一步发展:刚开始时,男子很温柔,语气委婉但透露着坚决,他希望女子能够去做这个手术,而女子明显地表现出不同意,两人的对话从刚开始的平静逐渐变得开始有火药味,在火车到来时,两人结束了这次谈话,小说也在此戛然而止。小说很短,原文只有1455个单词,情节也很简单,也就只是一男一女在车站边的对话,但是读完却令读者欲罢不能:小说中的男女是什么关系,夫妻?情人?抑或是其他更为复杂的关系?他们为什么在西班牙?又准备往什么地方去?他们对话中所提及的手术具体是什么手术?为什么男子主张做而女子却反对,最后这个手术做了吗?这些东西在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中都没有提及,但是他带给读者的无尽的想象。
《白象似的群山》所运用的外聚焦型的叙事角度,可以称得上非常完美:用最少的笔墨,展现出最大的艺术魅力,用不露声色的笔调,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是海明威惯用的被人称之为“冰山式”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在描写故事情节时,仅将故事情节表现到整个冰山的一角,约占整个故事的八分之一左右,而其巨大的信息含量还在水下,这种水下八分之七的部分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自己去想象。外聚焦型的叙事角度较之于内聚焦型和零聚焦型叙事角度比较好的一个特点是它给读者带来的心理感官是温和的,也可以说是被动的,各种情感是读者自己通过作者的描述自己生发的,而不是作者强加的,读者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同时,这种叙事角度能够客观直接地还原故事情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外聚焦型叙事角度最有魅力的一点表现在这种叙事角度不触及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涉及他们的主观感受,需要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细微观察来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并作出判断和推测,而每个人的生活感受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也正是这种不相同,能够形成作品的开放性和多维性,从而增加作品的内涵。小说结尾处是外聚焦型叙事的一个经典之作,引发了无尽的联想。男女的对话在火车开来的时候停了,而他们所讨论的主题——是否做手术最终也没有在文中体现,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许两人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将这件事搁置,暂且不提,或者可能女子已经下定决心,坚决把孩子生下来同时和男子再无关系,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正是这些不确定的想象,吸引着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 凝练简洁的文字风格
《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得益于海明威凝练简洁的语言,有英国学者评论海明威,说他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因为该学者通过研究海明威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发现了海明威在语言运用上的惜墨如金,他形容海明威拿着板斧对整座森林里的繁杂的词汇和重复的语句进行砍伐,还原了树木枝条原本的面目,简洁而清爽,他的这种砍伐,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不相关的那些内容全部砍去,包括那些议论、解释,大幅度减少了修辞方式的运用,对那些遣词造句的固定套路更是毫不客气地舍去,砍到最后剩下的那些文字,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文字,是千锤百炼的文字,虽然短小,但表意却十分丰富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将凝练简洁的文字运用到了极致,《白象似的群山》在这方面最为典型。
小说的开篇就突出了简洁的特点:埃布罗河的那边,白色的山岗连绵起伏,这边,阳光下两条铁路间是一个车站,挨着车站的另一边是一幢房屋,房屋被用作酒吧,笼罩在阳光的阴影下,酒吧的门口挂着竹子编制的门帘,挡着欲飞进来的苍蝇,一个美国男子和一个姑娘坐在酒吧外的一张桌子边上,等待着四十分钟后从巴塞罗那开来的火车,火车在这个站停靠两分钟,然后开往马德里。这短短的一段话,就将故事所要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由完成地表现出来,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没有作者感情的流露,对环境景物的描写,客观、真实、自然,跟生活中的画面一样,对人物的描述,没有外貌描写,更没有较多的身份介绍,也没有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好恶,甚至连男女的名字都没有,只是简单地称作“男人”和“女孩”。 海明威凝练简洁的语言风格不仅表现在写人、写物上面,还表现在人物对话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精炼、简洁,但每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饱含着人物的感情,这一点,在写那个女孩走到车站尽头时两人的对话时最为明显,女孩对男子说他们本可以很舒服地享受生活,男子对女孩说他们可以,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可以拥有整个世界,还可以到处逛逛,而女孩一连用了三个“不,我们不能”来回应男子的三个描述,这几句对话只是语句的简单罗列,没有写人物的神态、也没有说话者的语气,看似简单,但我们却分明感觉到女孩当时内心的极度痛苦,对未来的无限迷惘,在这种极端的情绪下,她已经不想再回忆过去,更不愿意奢谈未来。当男子又一再提出手术的事情时,女孩觉得男子永远也理解不了自己的痛苦,她终于忍无可忍,“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不要再说了,好不好?”连用了好几个“请”字和“求”字,重复运用不仅没有使读者感到单调,反倒让我们充分理解了女孩此时的伤心绝望。这些简洁的对话,将伤心欲绝却假装若无其事的女孩和故作温柔却自私冷酷的男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从小说理论上讲,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是作者对叙事距离进行调节的重要工具,但传统的小说中,人物对话多是由作者“讲述”出来的,作者不仅“讲述”人物的对话,还“讲述”人物各种心情,而在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中,我们却看不到作者“讲述”的痕迹,我们彷佛同作者一起经过这个西班牙小站,偶然看到了车站旁这一对男女,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对其他的我们一无所知。他们的对话在海明威笔下,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是他在“讲述”,感觉不到作者介入到其中,而是感到是他在“展示”,将他看到的一切客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而没有掺杂他个人任何的主观色彩,但是寥寥数语间,却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男人是有妇之夫,不愿负责任?女孩最终能被劝服吗?海明威的这种语言风格,简约但不简单,他所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词藻,也不是华美的修辞,而是他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人物同读者之间最直接地联系,在这种追求下,一切无关的形容词、修饰语通通不用,只用一些动词或者极少数的副词,简单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三 独树一帜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在小说中被多次运用,使这篇简单的小说但散发出巨大的魅力,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故事的情节发展。
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象征是白象,标题中有白象,短小的篇幅中作者惜墨如金却多次提到女孩远眺那像白象一样的群山。作者多次提到白象是有所指的,在泰国,白象非常稀少,因此被视为珍贵的宝物,被人供养却不用其参加生产劳动,但供养一只白象花费巨大,就是泰国的贵族也供养不起。后来在英语中将白象视为珍贵但给人带来负担的东西。在小说中,白象象征着女孩腹中的胎儿,首先从外观看,女孩隆起的腹部与起伏的群山相似,其次,进一步来说,这个胎儿是女孩的珍宝,所以她坚决要生下来悉心呵护,而对于男子来说,这个胎儿却是个负担,影响了他的种种事情。
小说开篇提到的两条铁路线,同样具有象征意义,具体象征着文中的男子和女孩,两条铁路线是平行的,永远无法相交,作者用此象征男子和女孩在胎儿的去留上所持的不同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同样,他们在感情上也无法再亲密无间,而是有了裂痕,再也无法走在一起。小说中还有多处象征,例如用火车站象征女孩人生路上的中转站,用旅行包象征男人的心情、象征在腹中的婴儿等等。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但令人深思。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一篇经典短篇佳作,小说以客观的叙事角度、凝练简洁的文字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象征手法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获得了不简单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任佳:《从〈白象似的群山〉中解读海明威独特的行文风格》,《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2]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郑伟:《幽咽泉流冰下难———〈白象似的群山〉的女性主义解读》,《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瑞娜,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 叙事角度 文字风格 象征手法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文学巨匠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被人视为文学界的一颗明珠,被众多文学家和评论家研究。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角度、凝练简洁的文字风格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作家朴素简练的言语形式表达了特定的修辞含义,而含蓄而戏剧性的对话贯穿整个故事,脱离了传统小说中那种讲究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层层交代的铺陈的叙述方式,选用的外聚焦的叙述视角,赋予作品深刻的涵义。《白象似的群山》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简单故事的背后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主题内涵,使得该小说叙述波澜不惊,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 独特的叙事角度
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所运用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没有个人感情倾向地将故事情节不动声色地表露出来,显得客观而真实。有学者将叙事的角度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内聚焦型、外聚焦型和零聚焦型,内聚焦型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主,往往是站在作品中某位人物的立场上将其所感知的一切传递给读者;外聚焦型则与内聚焦型相反,作者在作品中仅仅展现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语言,而不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半点着墨,从而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零聚焦型顾名思义是没有侧重,在叙事上不仅有作品中人物的外部行为,还有其各种心理活动,将其行为、内心世界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展现给读者。《白象似的群山》就其叙述角度来说,很显然是运用外聚焦型叙述视角将小说的情节脉络用客观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在小说中多处都有体现。
《白象似的群山》故事情节大致为:在西班牙群山中的一个小火车站里,一对美国男女在等车,他们在车站旁边的一个小酒吧中边喝着饮料边谈论是否要做手术的事情。整个故事情节如同摄像机镜头真实记录下的情景,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每一步发展:刚开始时,男子很温柔,语气委婉但透露着坚决,他希望女子能够去做这个手术,而女子明显地表现出不同意,两人的对话从刚开始的平静逐渐变得开始有火药味,在火车到来时,两人结束了这次谈话,小说也在此戛然而止。小说很短,原文只有1455个单词,情节也很简单,也就只是一男一女在车站边的对话,但是读完却令读者欲罢不能:小说中的男女是什么关系,夫妻?情人?抑或是其他更为复杂的关系?他们为什么在西班牙?又准备往什么地方去?他们对话中所提及的手术具体是什么手术?为什么男子主张做而女子却反对,最后这个手术做了吗?这些东西在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中都没有提及,但是他带给读者的无尽的想象。
《白象似的群山》所运用的外聚焦型的叙事角度,可以称得上非常完美:用最少的笔墨,展现出最大的艺术魅力,用不露声色的笔调,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是海明威惯用的被人称之为“冰山式”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在描写故事情节时,仅将故事情节表现到整个冰山的一角,约占整个故事的八分之一左右,而其巨大的信息含量还在水下,这种水下八分之七的部分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自己去想象。外聚焦型的叙事角度较之于内聚焦型和零聚焦型叙事角度比较好的一个特点是它给读者带来的心理感官是温和的,也可以说是被动的,各种情感是读者自己通过作者的描述自己生发的,而不是作者强加的,读者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同时,这种叙事角度能够客观直接地还原故事情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外聚焦型叙事角度最有魅力的一点表现在这种叙事角度不触及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涉及他们的主观感受,需要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细微观察来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并作出判断和推测,而每个人的生活感受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也正是这种不相同,能够形成作品的开放性和多维性,从而增加作品的内涵。小说结尾处是外聚焦型叙事的一个经典之作,引发了无尽的联想。男女的对话在火车开来的时候停了,而他们所讨论的主题——是否做手术最终也没有在文中体现,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许两人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将这件事搁置,暂且不提,或者可能女子已经下定决心,坚决把孩子生下来同时和男子再无关系,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正是这些不确定的想象,吸引着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 凝练简洁的文字风格
《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得益于海明威凝练简洁的语言,有英国学者评论海明威,说他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因为该学者通过研究海明威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发现了海明威在语言运用上的惜墨如金,他形容海明威拿着板斧对整座森林里的繁杂的词汇和重复的语句进行砍伐,还原了树木枝条原本的面目,简洁而清爽,他的这种砍伐,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不相关的那些内容全部砍去,包括那些议论、解释,大幅度减少了修辞方式的运用,对那些遣词造句的固定套路更是毫不客气地舍去,砍到最后剩下的那些文字,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文字,是千锤百炼的文字,虽然短小,但表意却十分丰富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将凝练简洁的文字运用到了极致,《白象似的群山》在这方面最为典型。
小说的开篇就突出了简洁的特点:埃布罗河的那边,白色的山岗连绵起伏,这边,阳光下两条铁路间是一个车站,挨着车站的另一边是一幢房屋,房屋被用作酒吧,笼罩在阳光的阴影下,酒吧的门口挂着竹子编制的门帘,挡着欲飞进来的苍蝇,一个美国男子和一个姑娘坐在酒吧外的一张桌子边上,等待着四十分钟后从巴塞罗那开来的火车,火车在这个站停靠两分钟,然后开往马德里。这短短的一段话,就将故事所要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由完成地表现出来,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没有作者感情的流露,对环境景物的描写,客观、真实、自然,跟生活中的画面一样,对人物的描述,没有外貌描写,更没有较多的身份介绍,也没有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好恶,甚至连男女的名字都没有,只是简单地称作“男人”和“女孩”。 海明威凝练简洁的语言风格不仅表现在写人、写物上面,还表现在人物对话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精炼、简洁,但每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饱含着人物的感情,这一点,在写那个女孩走到车站尽头时两人的对话时最为明显,女孩对男子说他们本可以很舒服地享受生活,男子对女孩说他们可以,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可以拥有整个世界,还可以到处逛逛,而女孩一连用了三个“不,我们不能”来回应男子的三个描述,这几句对话只是语句的简单罗列,没有写人物的神态、也没有说话者的语气,看似简单,但我们却分明感觉到女孩当时内心的极度痛苦,对未来的无限迷惘,在这种极端的情绪下,她已经不想再回忆过去,更不愿意奢谈未来。当男子又一再提出手术的事情时,女孩觉得男子永远也理解不了自己的痛苦,她终于忍无可忍,“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不要再说了,好不好?”连用了好几个“请”字和“求”字,重复运用不仅没有使读者感到单调,反倒让我们充分理解了女孩此时的伤心绝望。这些简洁的对话,将伤心欲绝却假装若无其事的女孩和故作温柔却自私冷酷的男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从小说理论上讲,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是作者对叙事距离进行调节的重要工具,但传统的小说中,人物对话多是由作者“讲述”出来的,作者不仅“讲述”人物的对话,还“讲述”人物各种心情,而在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中,我们却看不到作者“讲述”的痕迹,我们彷佛同作者一起经过这个西班牙小站,偶然看到了车站旁这一对男女,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对其他的我们一无所知。他们的对话在海明威笔下,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是他在“讲述”,感觉不到作者介入到其中,而是感到是他在“展示”,将他看到的一切客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而没有掺杂他个人任何的主观色彩,但是寥寥数语间,却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男人是有妇之夫,不愿负责任?女孩最终能被劝服吗?海明威的这种语言风格,简约但不简单,他所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词藻,也不是华美的修辞,而是他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人物同读者之间最直接地联系,在这种追求下,一切无关的形容词、修饰语通通不用,只用一些动词或者极少数的副词,简单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三 独树一帜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在小说中被多次运用,使这篇简单的小说但散发出巨大的魅力,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故事的情节发展。
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象征是白象,标题中有白象,短小的篇幅中作者惜墨如金却多次提到女孩远眺那像白象一样的群山。作者多次提到白象是有所指的,在泰国,白象非常稀少,因此被视为珍贵的宝物,被人供养却不用其参加生产劳动,但供养一只白象花费巨大,就是泰国的贵族也供养不起。后来在英语中将白象视为珍贵但给人带来负担的东西。在小说中,白象象征着女孩腹中的胎儿,首先从外观看,女孩隆起的腹部与起伏的群山相似,其次,进一步来说,这个胎儿是女孩的珍宝,所以她坚决要生下来悉心呵护,而对于男子来说,这个胎儿却是个负担,影响了他的种种事情。
小说开篇提到的两条铁路线,同样具有象征意义,具体象征着文中的男子和女孩,两条铁路线是平行的,永远无法相交,作者用此象征男子和女孩在胎儿的去留上所持的不同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同样,他们在感情上也无法再亲密无间,而是有了裂痕,再也无法走在一起。小说中还有多处象征,例如用火车站象征女孩人生路上的中转站,用旅行包象征男人的心情、象征在腹中的婴儿等等。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但令人深思。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一篇经典短篇佳作,小说以客观的叙事角度、凝练简洁的文字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象征手法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获得了不简单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 任佳:《从〈白象似的群山〉中解读海明威独特的行文风格》,《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2]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郑伟:《幽咽泉流冰下难———〈白象似的群山〉的女性主义解读》,《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瑞娜,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