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诠释了师魂的真谛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you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呱呱坠地之后,牙牙学语之时,他们的父母却不得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奔波他乡。他们只有在偶尔的电话声波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他们被大多数学者和专家称作“留守儿童”。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把自己的家办成了“替补学校”,以“老师妈妈”的身份给留守儿童一个放学后的“家”。她就是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枳沟小学教师吕映红,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留守妈妈”,孩子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
  当每天学校的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就背着书包,排着队往吕映红家里去。这个8小时以外的课堂,对他们而言,更是心灵的港湾,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辅导功课、交流谈心、倾听孩子们诉说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吕映红一个人担起了这些工作。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山东诸城山区小学女教师吕映红,用近30年的坚守诠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爱点亮了留守儿童的心灵,被人们称为老师妈妈”、“爱心妈妈”、“留守妈妈”。51岁的吕映红现在是诸城市枳沟镇枳沟小学四年级33名学生的班主任,从1984年当上民办教师开始,她已经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28年。虽然她头顶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桂冠,担任着“吕映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但是她依然谦逊朴实。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
  “做学生的‘老师妈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这是吕映红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也是她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且大多由爷爷奶奶来照料。为了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吕映红把自己的家办成了8小时之外的“替补学校”。常年在上海打工的张晓说:
  “我们在外很安心,不像其他工友那样整天牵挂孩子,因为孩子在吕老师家里。”
  由于村里会理发的师傅少,父母也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手脚也不利索,一个个像幼苗一样稚嫩的可爱的孩子们常常“灰头土脸”。吕映红想让孩子们精神起来,便想“从头开始”,于是有了自己动手给孩子们理发的主意。但是从来没有理过发的她对着一颗颗小脑袋犯了难。正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吕映红瞧见了刚上小学的女儿。孩子还小,还不懂得“揽头剃没有好手艺”的道理,便乖乖坐在板凳上任由妈妈摆布。吕映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给女儿理完了发。没想到一照镜子,女儿被镜子里的怪模样气得哇哇大哭。所谓,隔行如隔山。无奈之下,吕映红只得跟着剃头师傅学起了手艺。回家之后便拿着葫芦练习。出师后,“义务理发师”吕映红一干就是10年。
  由于留守儿童较多,每次开家长也会成了吕映红的大难题。在开家长会前夕,吕映红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可有一个孩子总不肯动笔。在吕映红的耐心询问和开导之下,孩子从桌子里拿出一本日记本,满满一本都是对爸妈的思念。吕映红心疼极了,将日记本寄给了孩子的父母。在吕映红的疏导和宽慰下,这个孩子慢慢地理解了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也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才会辗转他乡,知道父母正是为了深爱自己才会奔波外地。
  王瑶瑶是吕映红班上的一个单亲家庭孩子,母亲半年前因病去世了,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这个11岁的孩子每天既要自己做饭、照顾生病的奶奶,又要坚持上学,生活得很艰辛。在过去的3年中,吕映红不仅在思想上鼓励她、安慰她,更在生活上照顾她、资助她。
  一次,王瑶瑶感冒发烧,当吕映红把她搂在怀里时,她对吕映红说:“老师,今后我就叫您‘老师妈妈’好吗?”吕映红心里一酸,动情地说:“好呀,老师当然愿意当这个妈妈了,我还害怕做得不好,不够格呢!”从此,王瑶瑶不仅有了一个令她自豪的妈妈,还找回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我要当好全班同学的‘老师妈妈’,了解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吕映红从教28年,受过她资助的学生连她本人也说不清。为了引导任课教师也来关注学生发展,形成关心关爱的浓厚氛围,她倡导建立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定期“会诊”学生学习、品德和其他情况的制度。在吕映红的带动下,她所在的枳沟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以及特殊困难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人人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子女一样关心爱护。吕映红不仅给了学生无私的、博大的爱,更履行了人民教师的天职——她执教的学生成绩都很优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吕映红本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在师资力量匮乏的1984年,刚满2l岁的吕映红当上了村办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这所小学有一个班级、24名学生,只有吕映红一名教师,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体美等所有学科,都是她一人“大包班”,每天前勤后勤连轴转。
  为了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吕映红经常利用节假日,往返40多里路,到诸城市其他学校向名师请教教学经验。她还大胆尝试,申报了山东省重点规划课题。她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厚重的材料,周末独自坐车到省城济南,找到山东省教研室。办公室没人,她就把材料从门缝底下塞了进去……就是这一次“盲动”,引起了省教研室专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包班制”,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政府高度重视新教师的录用工作,教师队伍也得到了优化提升。
  10年前,因为忙于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吕映红顾不上为自己的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辅导作文。有一次,孩子拿着作文让她批改,她就教两个孩子互相批改作文。没想到,这让孩子受益不小。吕映红受此启发,尝试着将自己孩子互相批改作文的做法运用到了作文教学中,开始了“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为了提高“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实践研究水平,吕映红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食不甘味、夜不成寐的日子。她主动邀请校内外领导、老师以及诸城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们来班级听课评课,虚心听取众人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实施“合作学习”、“愉快写作”、“自主互动、个性赏读”等阅读教学法,开展“分层次、步步高、探究学习”数学教学实验;开展“一周无错题”、“写作小能手”、“小小书法家”、“背诵大王”等活动。吕映红一直认为,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自主性教育”、“赏识教育”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她说:“赏评是最好的‘教法’,学生是最好的‘老师’。”十年磨一剑,自主互动,赏评结合”的习作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赏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一教学法得到了学生、专家的一致认可。2008年9月,这一作文教学法获得潍坊市创新奖、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
  “自主互动”是让每名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过程,调动每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赏评结合”是将作文的赏析和评改结合起来,改变作文批改和讲评脱节、反馈不及时的弊端,缩短作文评改的周期,从而提高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吕映红说:“赏评是最好的‘教法’,学生是最好的‘老师’。”
  当谈起这些成绩时,两鬓斑白的吕映红谦逊又激动:“是学生成就了我,我只有更加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才无愧于社会各界的信任,无愧于同行们的支持,无愧于我深爱着的每一个学生!”
  28年的拼搏创新,让吕映红戴上了“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桂冠,担任着“吕映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一个个辉煌,也为她赢得了众多城区学校送来的“橄榄枝”。但吕映红婉拒了一次又一次的“诱惑”,继续待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她说:“我出身农民,是农村抚育了我,我离不开农村。”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她如今已经撰写了48万字的教育札记和教学心得文章,其中,50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获奖发表,形成3部书稿:《家有儿女初长成》《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为你修得生花笔》。谈起取得的成绩时,吕映红说:“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我做得还不够。”(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整理)
  (责任编校:蓉莞)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  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  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习不同,它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养。我认为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就要让学  生“动”起来。  一、扮一名小演员  小学生具有爱表现,好奇
期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是学生努力学习获  取真知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学习语  文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互动的  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  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  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作为教师
期刊
“让学生乐于写作”是语文学科实话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  重要内容,它顺应儿童习作的心理特征,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方  面的改革,应该重“文”,更应该重“主体对象”——学生。  作文,作为学生主体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  复杂的心理过程,势必受到学生的心理愿望和表达方法这两个  方面的制约。我觉得,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取决于教师传授的  知识系统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习作 
期刊
勤俭节约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能源资源浪费也成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因此,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校园是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對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资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  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  者往往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研究学法,以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得  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针对  这一情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  教学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以下谈几点体
期刊
《狼》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宠儿”,素来是语文教师案  几之上的“重点关注对象”。的确,从文言知识着眼,蒲松龄  的《狼》,无疑是集聚词类活用、句读、一词多义的典范之  作。然而,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强,“狼”与“屠  户”的争斗很切合学生的阅读趣味,能唤醒学生强烈的阅读热  情,这对于改善素来“低温”的语文课堂大有裨益;另外,从  寓言的寓意提高学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与智谋,也是以  《
期刊
[策划人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止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且正成为—种风尚,成为更多人的实际行动。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掌握阅读方法和扩大  阅读量的基础。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内让他们快乐地感受阅读的兴趣,课外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  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标准》指  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  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  
期刊
北京特级教师王宁主张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  正在行进中的社会生活。思品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环保意识和消  费意识的培养,更是思品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导航灯。教  学中,到底如何丰富思品课堂,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好的落  实课程标准思想呢?  辩论就是思品课上常常会用的一种形式。当可能出现不同  意见时,辩论可以促使学生仔细研究课文,活跃思维,加强思维  的逻辑性,并养成反驳和论证的习惯。但
期刊
最近,中央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从六个方面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做出了具体要求。  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勤俭节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