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明海是贵州电视台的记者。二十多年前,他在美丽的梵净山发现了一个长着胡子的小怪物。专家告诉他这是中国独有的峨嵋髭蟾,非常珍贵。二十年后,患了绝症的他走进梵净山用镜头捕捉峨嵋髭蟾生命的轨迹。梵净山的灵山秀水,让董明海的身体神奇康复。
二十年后再寻“角怪”
1983年3月,27岁的董明海到铜仁境内的梵净山拍摄大型纪录片。一天中午,在黑湾河谷他突然看到一只奇怪的小东西。长得像青蛙,上嘴唇竟长着胡子,一共13根。这是什么动物啊?董明海如获至宝,给它拍了几张照片,又把这只可爱的小东西拿给当时也在梵净山考查的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费梁。费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认定这就是峨嵋髭蟾,是中国独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
这种小动物在繁殖季节,公蟾会长出黑色胡须,过了繁殖季节,胡须会自动脱落。由于它的神秘和公蟾唇上的黑刺,当地农民称它们为“角怪”。董明海真想把它摄入镜头,但当时由于忙拍片,只好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归了。
2002年11月,董明海突感不适,经检查,竟患了鼻咽癌。董明海对妻子说“我一直想拍角怪,我不能死……”董明海在化疗中满头黑发掉光了,体重也从70公斤锐减到50公斤。由于剧烈呕吐吃不下饭,他憔悴赢弱得不成样子。这时,在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当处长的好朋友杨业勤来看他。见昔日英俊健硕的他如今掉光头发,面部浮肿,声音沙哑,心疼地说“你喜欢梵净山就到山里来吧!”
在医院住了7个月,2003年5月,董明海托着虚弱的身体来到了峰峦叠翠、物华天宝的梵净山。山里的清新空气让他心旷神怡,精神也好多了,食欲也渐渐旺盛。可他不顾自己一直惦记着神奇的胡子蛙。
因为要携带沉重的设备,他雇了当地农民和他一起进山。梵净山方圆567平方公里,重岩叠嶂,坡陡谷深。董明海一进山,看着满目的美景,精神为之一振。但毕竟身体虚弱,走上一段路,他就得停下来休息。千呼万唤,却不见胡子蛙的芳踪。山里湿度大,不久机器损坏了,董明海只好下山。
2004年董明海又进山了。他时常会头胀痛、咳嗽,然而,他没有时间理会自己的病,跋涉在崇山峻岭仔细搜寻,然而还是一无所获。但他发誓:一定要找到小角怪,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蛇口舍身救“角怪”
2006年春天,董明海又来到梵净山。这一次他下定决心,不找到小角怪不下山。
3月中旬的一天,黄明海背着沉重的设备出发了。他沿着黑湾河谷走了二十多公里,顺着溪流寻找,这是他当年发现角怪的地方。走了几个来回,就在他有些失望时,一只小角怪映入他的眼帘。董明海激动得浑身颤抖:“天啊!我等了你二十年,终于出现了。”
董明海急忙架好设备准备拍摄,可受到打扰的小角怪好像故意和董明海较劲,一眼不眨地看着他,瞪着鼓溜溜的大眼睛和董明海对峙。两个小时后,它竟打起了瞌睡。
董明海不得不耐心地等待。这个似乎毫无灵性的小东西睡够了,又雕像般一动不动。董明海央求道:“求求你小宝贝,走一走,跳一跳……”可甜言蜜语都被这冷若冰霜的小东西当成了耳边风,王子般高贵地匍匐在地不理不睬。
不知不觉暮色笼罩了大地。董明海愕然发现已不能下山了,只好呆在山上过夜。早春的山上阴森寒冷,董明海把能盖的东西都裹在身上。以前,他的身体好,也在山上过过夜,可现在,他毕竟是个癌症患者。他有些恐惧,不知道明天早上还会不会醒来。但是,他想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把小角怪拍摄完成,不然,死也不会瞑目的。
第二天早晨,董明海撑着虚弱的身体爬起来去看那只小角怪。天啊!它还悠然自得地趴在那呢。董明海生气地骂道:“小懒虫,你可真是懒得出奇啊!”整整两天,这家伙像钉在石头上纹丝不动。这真是对人的身体和意志的巨大考验与挑战。董明海饿极了,为了有体力拍摄,他就薅野菜吃,然后捧着山泉喝个够。
两天后,小角怪迈着蹒跚的步子走了,董明海也拍下了这组珍贵镜头。野外拍摄千辛万苦,但董明海心里充满了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他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极大的愉悦与满足。
过了一段时间,董明海又进山了。这次,他直接来到小角怪出现的地方,他知道那是它的势力范围。他惊喜地看见那只小角怪正在石头上晒太阳。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条凶残的王锦蛇向小角怪扑去,一口咬住小角怪的腿,小角怪惊恐地拼命挣扎,王锦蛇以逸待劳,强悍的嘴巴牢牢地夹住小角怪。小角怪的体力渐渐不支,眼看就没力气挣扎了。董明海不顾自己的安危,一下扑了上去,抓住蛇的七寸,小角怪得救了。
从那以后,小角怪好象认识了董明海。他再来时,高喊“幺儿,幺儿,董老爹来了。”小角怪好象听懂了他的话,慢腾腾地从石缝里爬出来,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救命恩人。
董明海高兴地夸它:“小帅哥,我的乖娃娃!”小角怪好象特别爱听表扬的话,他朝董明海爬来,还“呱呱”地叫着,好象在应答“老爹”的呼唤。当着“老爹”的面,“幺儿”顽皮地炫耀起自己的看家本领,从一块石头欢快地蹦到另一块石头上,它跳跃腾挪的矫健身姿都被董明海——摄入镜头。
在河谷里拍摄异常危险,这里到处都是五步蛇和竹叶青蛇。这是两种剧毒蛇,被它们咬了就会命丧黄泉。但为了拍摄小角怪,董明海早已把安危置之度外。
小角怪个头太小,拍它时全部要用低角度拍。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角质剌——胡子。可它的胡子只有大号缝衣针的针尖粗,如果不用微距和近距离低角度拍摄,根本看不出来。
董明海高大的身体只能弯腰在水中拍,有时干脆就趴在水里。早春的梵净山溪水冰凉刺骨,为了得到一个珍贵镜头,穿着短裤的他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董明海刚下水时牙齿打架,身体也剧烈地颤抖,人蜷缩成一团。可时间一长他就麻木了。最冷时,他的意识都模糊了。可只要小角怪一动,他立刻从恍惚中清醒过来,不漏下任何细节。
上岸后,董明海的嘴唇乌紫,人已不能动了。和他同去的工人就不停地揉搓他的全身,几个小时后他才缓过来。
拍摄角怪董明海都是自费,几年下来,他买设备就花掉了十几万元。每次进山,董明海的身体都要经受巨大考验,吃不好,睡不好,跋山涉水异常疲惫,但每次出山他的精神却越来越好,虽然晒得黝黑,但神采奕奕。也许因为他带着牵挂进山,带着收获而归:也许因为吃野菜喝山泉让他获得了某种抵御疾病的神奇力量。
6年鼻咽癌不治而愈
角怪非常稀少,很难拍到。2006年,董明海千辛万苦只拍到了“幺儿”,2007年又拍到另一只。最多时,他的镜头里也才出现4只可爱的小角怪,那是2008年春天。
在繁殖季节,雌角怪产完卵就不管不顾地走了。护卵的任务由长着小胡子的雄蛙来完成。从卵变成蝌蚪大约一百天,从蝌蚪变成角怪需要长达两年时间。由于它的卵孵化期长,在它未成年时就被其它鱼类吃掉了,即使成年后的角怪也因行动迟缓而成为蛇的美味。当角怪退掉尾巴后,狡黠胆小的它们就躲到石缝里。这时是最难拍的。 2008年3月中旬,为了拍到角怪的这种生命形态,董明海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翻,什么地方阴暗潮湿他就到什么地方寻觅。他扛着机器找,手都被尖利的石头磨破了。
让董明海异常痛苦的是每年的七八月份,梵净山的旅游旺季,游人纷纷涌进山里观赏美景。角怪的蝌蚪大而粗壮,身长可达10厘米,圆圆的大脑袋拖着一个长尾巴在溪水中欢快地游弋,像一个个黑色精灵。它们可爱的模样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也让它们遭到了灭顶之灾。
2008年夏,董明海看到孩子们围在溪水边用饮料瓶捕捞,可是他们捞起的蝌蚪再也没有机会变成小角怪了。由于蝌蚪对水的温度非常敏感,不一会就会死掉。董明海冲过去抢过孩子们手里的饮料瓶,把蝌蚪放进水里。孩子们被吓呆了,几个大汉一起推搡他。
董明海噙着泪动情地对他们说:“这就是峨嵋髭蟾的孩子,峨嵋髭蟾是中国独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我们要保护它……”几个家长不好意思了,向董明海道歉。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梵净山这片净土也受到了破坏。为了修索道,要建一条公路,修公路要用沙子,黑湾河的河床被就近挖坑取沙,角怪栖息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董明海常在路边看到被来往车辆辗压而死的角怪尸体。
千万年来,角怪生活在恬静安谧的山里,与世无争,可它们的家园正被毁掉,董明海拍下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角怪惊恐不安的样子。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千万不要破坏角怪的生存环境,不能让梵净山的髭蟾在我们手上灭绝。
董明海已经拍摄了200多盒磁带,把角怪从生到死的全过程都记录下来了。
2010年春天,董明海又来到黑湾河谷看望他的“幺儿”。他们之间有了某种默契,小小的“幺儿”知道这个“老爹”深深爱着它,当董明海和它挥手告别时,“幺儿”又呱呱叫起来,它仿佛在说“再见,老爹,明年你再来看我。”
令人吃惊的是,艰苦的拍摄非但没有摧垮董明海的身体,他的病竟神奇地好了,梵净山洁净的空气赶跑了病魔。从2003年出院后,他就一直寻找跟踪拍摄角怪。他再也没吃过药,打过针,他的头发全都长出来了,乌黑浓密。声音也一如从前,磁性而有穿透力。54岁的他,只要一拿起摄像机,就像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
2010年5月,董明海拍摄的《中国角怪》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不久将和广大观众见面,人们将一睹中国角怪的风采。
二十年后再寻“角怪”
1983年3月,27岁的董明海到铜仁境内的梵净山拍摄大型纪录片。一天中午,在黑湾河谷他突然看到一只奇怪的小东西。长得像青蛙,上嘴唇竟长着胡子,一共13根。这是什么动物啊?董明海如获至宝,给它拍了几张照片,又把这只可爱的小东西拿给当时也在梵净山考查的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费梁。费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认定这就是峨嵋髭蟾,是中国独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
这种小动物在繁殖季节,公蟾会长出黑色胡须,过了繁殖季节,胡须会自动脱落。由于它的神秘和公蟾唇上的黑刺,当地农民称它们为“角怪”。董明海真想把它摄入镜头,但当时由于忙拍片,只好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归了。
2002年11月,董明海突感不适,经检查,竟患了鼻咽癌。董明海对妻子说“我一直想拍角怪,我不能死……”董明海在化疗中满头黑发掉光了,体重也从70公斤锐减到50公斤。由于剧烈呕吐吃不下饭,他憔悴赢弱得不成样子。这时,在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当处长的好朋友杨业勤来看他。见昔日英俊健硕的他如今掉光头发,面部浮肿,声音沙哑,心疼地说“你喜欢梵净山就到山里来吧!”
在医院住了7个月,2003年5月,董明海托着虚弱的身体来到了峰峦叠翠、物华天宝的梵净山。山里的清新空气让他心旷神怡,精神也好多了,食欲也渐渐旺盛。可他不顾自己一直惦记着神奇的胡子蛙。
因为要携带沉重的设备,他雇了当地农民和他一起进山。梵净山方圆567平方公里,重岩叠嶂,坡陡谷深。董明海一进山,看着满目的美景,精神为之一振。但毕竟身体虚弱,走上一段路,他就得停下来休息。千呼万唤,却不见胡子蛙的芳踪。山里湿度大,不久机器损坏了,董明海只好下山。
2004年董明海又进山了。他时常会头胀痛、咳嗽,然而,他没有时间理会自己的病,跋涉在崇山峻岭仔细搜寻,然而还是一无所获。但他发誓:一定要找到小角怪,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蛇口舍身救“角怪”
2006年春天,董明海又来到梵净山。这一次他下定决心,不找到小角怪不下山。
3月中旬的一天,黄明海背着沉重的设备出发了。他沿着黑湾河谷走了二十多公里,顺着溪流寻找,这是他当年发现角怪的地方。走了几个来回,就在他有些失望时,一只小角怪映入他的眼帘。董明海激动得浑身颤抖:“天啊!我等了你二十年,终于出现了。”
董明海急忙架好设备准备拍摄,可受到打扰的小角怪好像故意和董明海较劲,一眼不眨地看着他,瞪着鼓溜溜的大眼睛和董明海对峙。两个小时后,它竟打起了瞌睡。
董明海不得不耐心地等待。这个似乎毫无灵性的小东西睡够了,又雕像般一动不动。董明海央求道:“求求你小宝贝,走一走,跳一跳……”可甜言蜜语都被这冷若冰霜的小东西当成了耳边风,王子般高贵地匍匐在地不理不睬。
不知不觉暮色笼罩了大地。董明海愕然发现已不能下山了,只好呆在山上过夜。早春的山上阴森寒冷,董明海把能盖的东西都裹在身上。以前,他的身体好,也在山上过过夜,可现在,他毕竟是个癌症患者。他有些恐惧,不知道明天早上还会不会醒来。但是,他想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把小角怪拍摄完成,不然,死也不会瞑目的。
第二天早晨,董明海撑着虚弱的身体爬起来去看那只小角怪。天啊!它还悠然自得地趴在那呢。董明海生气地骂道:“小懒虫,你可真是懒得出奇啊!”整整两天,这家伙像钉在石头上纹丝不动。这真是对人的身体和意志的巨大考验与挑战。董明海饿极了,为了有体力拍摄,他就薅野菜吃,然后捧着山泉喝个够。
两天后,小角怪迈着蹒跚的步子走了,董明海也拍下了这组珍贵镜头。野外拍摄千辛万苦,但董明海心里充满了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他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极大的愉悦与满足。
过了一段时间,董明海又进山了。这次,他直接来到小角怪出现的地方,他知道那是它的势力范围。他惊喜地看见那只小角怪正在石头上晒太阳。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条凶残的王锦蛇向小角怪扑去,一口咬住小角怪的腿,小角怪惊恐地拼命挣扎,王锦蛇以逸待劳,强悍的嘴巴牢牢地夹住小角怪。小角怪的体力渐渐不支,眼看就没力气挣扎了。董明海不顾自己的安危,一下扑了上去,抓住蛇的七寸,小角怪得救了。
从那以后,小角怪好象认识了董明海。他再来时,高喊“幺儿,幺儿,董老爹来了。”小角怪好象听懂了他的话,慢腾腾地从石缝里爬出来,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救命恩人。
董明海高兴地夸它:“小帅哥,我的乖娃娃!”小角怪好象特别爱听表扬的话,他朝董明海爬来,还“呱呱”地叫着,好象在应答“老爹”的呼唤。当着“老爹”的面,“幺儿”顽皮地炫耀起自己的看家本领,从一块石头欢快地蹦到另一块石头上,它跳跃腾挪的矫健身姿都被董明海——摄入镜头。
在河谷里拍摄异常危险,这里到处都是五步蛇和竹叶青蛇。这是两种剧毒蛇,被它们咬了就会命丧黄泉。但为了拍摄小角怪,董明海早已把安危置之度外。
小角怪个头太小,拍它时全部要用低角度拍。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角质剌——胡子。可它的胡子只有大号缝衣针的针尖粗,如果不用微距和近距离低角度拍摄,根本看不出来。
董明海高大的身体只能弯腰在水中拍,有时干脆就趴在水里。早春的梵净山溪水冰凉刺骨,为了得到一个珍贵镜头,穿着短裤的他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董明海刚下水时牙齿打架,身体也剧烈地颤抖,人蜷缩成一团。可时间一长他就麻木了。最冷时,他的意识都模糊了。可只要小角怪一动,他立刻从恍惚中清醒过来,不漏下任何细节。
上岸后,董明海的嘴唇乌紫,人已不能动了。和他同去的工人就不停地揉搓他的全身,几个小时后他才缓过来。
拍摄角怪董明海都是自费,几年下来,他买设备就花掉了十几万元。每次进山,董明海的身体都要经受巨大考验,吃不好,睡不好,跋山涉水异常疲惫,但每次出山他的精神却越来越好,虽然晒得黝黑,但神采奕奕。也许因为他带着牵挂进山,带着收获而归:也许因为吃野菜喝山泉让他获得了某种抵御疾病的神奇力量。
6年鼻咽癌不治而愈
角怪非常稀少,很难拍到。2006年,董明海千辛万苦只拍到了“幺儿”,2007年又拍到另一只。最多时,他的镜头里也才出现4只可爱的小角怪,那是2008年春天。
在繁殖季节,雌角怪产完卵就不管不顾地走了。护卵的任务由长着小胡子的雄蛙来完成。从卵变成蝌蚪大约一百天,从蝌蚪变成角怪需要长达两年时间。由于它的卵孵化期长,在它未成年时就被其它鱼类吃掉了,即使成年后的角怪也因行动迟缓而成为蛇的美味。当角怪退掉尾巴后,狡黠胆小的它们就躲到石缝里。这时是最难拍的。 2008年3月中旬,为了拍到角怪的这种生命形态,董明海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翻,什么地方阴暗潮湿他就到什么地方寻觅。他扛着机器找,手都被尖利的石头磨破了。
让董明海异常痛苦的是每年的七八月份,梵净山的旅游旺季,游人纷纷涌进山里观赏美景。角怪的蝌蚪大而粗壮,身长可达10厘米,圆圆的大脑袋拖着一个长尾巴在溪水中欢快地游弋,像一个个黑色精灵。它们可爱的模样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也让它们遭到了灭顶之灾。
2008年夏,董明海看到孩子们围在溪水边用饮料瓶捕捞,可是他们捞起的蝌蚪再也没有机会变成小角怪了。由于蝌蚪对水的温度非常敏感,不一会就会死掉。董明海冲过去抢过孩子们手里的饮料瓶,把蝌蚪放进水里。孩子们被吓呆了,几个大汉一起推搡他。
董明海噙着泪动情地对他们说:“这就是峨嵋髭蟾的孩子,峨嵋髭蟾是中国独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我们要保护它……”几个家长不好意思了,向董明海道歉。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梵净山这片净土也受到了破坏。为了修索道,要建一条公路,修公路要用沙子,黑湾河的河床被就近挖坑取沙,角怪栖息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董明海常在路边看到被来往车辆辗压而死的角怪尸体。
千万年来,角怪生活在恬静安谧的山里,与世无争,可它们的家园正被毁掉,董明海拍下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角怪惊恐不安的样子。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千万不要破坏角怪的生存环境,不能让梵净山的髭蟾在我们手上灭绝。
董明海已经拍摄了200多盒磁带,把角怪从生到死的全过程都记录下来了。
2010年春天,董明海又来到黑湾河谷看望他的“幺儿”。他们之间有了某种默契,小小的“幺儿”知道这个“老爹”深深爱着它,当董明海和它挥手告别时,“幺儿”又呱呱叫起来,它仿佛在说“再见,老爹,明年你再来看我。”
令人吃惊的是,艰苦的拍摄非但没有摧垮董明海的身体,他的病竟神奇地好了,梵净山洁净的空气赶跑了病魔。从2003年出院后,他就一直寻找跟踪拍摄角怪。他再也没吃过药,打过针,他的头发全都长出来了,乌黑浓密。声音也一如从前,磁性而有穿透力。54岁的他,只要一拿起摄像机,就像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
2010年5月,董明海拍摄的《中国角怪》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不久将和广大观众见面,人们将一睹中国角怪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