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_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五谷为养 五菜为充 五畜为益 五果为助 五味调和 五时为顺 五方为宜 五态为本 五补为用
  养生对大众来说,是保养自己的身体,养生的道理要能被大众所接受,应简而不匮,易用难忘。据此,将传统养生学提炼出“九个五”,即: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本;五补为用。九五要诀涵盖了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食物结构论、食物本质论、膳食平衡论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食养原则。为大众养生提供了正确观念和思路。
  
  五态为本,五态,指五种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做了分类,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把人的体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人,然后再根据五色(青、赤、黄、白、黑)的不同,将五类人区分为25种人的体质特点;《灵枢·通天》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的“五态之人”。
  体质状态是表与里、形与神的统一,古人对五态的认识,采取“从外知内”的方法,“别其五色,异其五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分别考察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华(爪、面、唇、毛、发)、五液(泪、汗、涎、涕、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结合考察五志(怒、喜、思、悲、恐),分析年龄、性别,通过内考外综后认为,五态外显于五色,内以五脏为中枢、以心为先导、以肾为基础,形成以元气(肾气)自然盛衰规律为中医学、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建立自成体系的体质学说。
  古人主张,饮食养生必视人五态,“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灵枢·通天》);“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灵枢·经水》)。个体体质不同,饮食要区别对待。金型人体质偏燥,燥易伤津,饮食以清淡为主,切勿过冷过热。木型人多风气,常会有心脑血管疾病,饮食上要细软易消化,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水型人劳心多虑,易引起情绪低落,易疲劳,常感腰酸背疼,饮食以适当增加热量,保证蔬菜、水果和肉类的充足供给为原则。火型人阳气偏盛,所以要多保养心脏、养心安神,饮食宜清淡,多吃有生津止渴、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土型人体质湿气偏重,血运行偏缓慢,易形成血黏,饮食宜量小清淡,稀软易吸收。
  人的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脏腑功能由弱到盛,由盛到衰,所以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给予相应饮食调补。一般来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质未充,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尤为薄弱,易伤食为患,所以饮食选用具有健脾消食功效的食物。老年人脏腑功能衰弱,气血不足,所以饮食选用具有补益气血功效的食物。
  男女有着各自的生理特点,性别不同,体质不同,饮食也就有所不同。女子以血为用,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如经期前后,饮食宜温,以适应血气喜温恶寒的特性;产后气血虚弱,且血液上行化乳,所以要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气血。
  学界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30多种体质类型学说。
  对大众养生来说,养生是用来保养自己身体的,最根本地是要弄清自己的体质状况,从自己的体质出发,针对性地安排饮食。
  五补为用,五补,是指升补、清补、淡补、平补、温补等五种补益方法。所谓补益,主要包含修补、补充、滋补的意思,从饮食养生的角度,就是通过食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保持动态平衡的目的。
  五补,是实现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本的基本原理,以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原则的具体实施方法。
  就五时为顺来说,春天气候由寒转暧,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五脏属肝,适用升补;夏日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适用清补;长夏气候潮湿,天气由热转凉,五脏属脾,适用淡补;秋天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适用平补;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伤肾阳,适用温补。
  升、清、淡、平、温,是指补益作用和功能,其实,我国食补文化非常丰富,进补的方法,由于分类方法不同,还有许多类型,不论何种类型都离不开五脏,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所以,补益的对象针对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及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
  进补的核心是制宜,食物要适宜人的身体。制宜关键是五味宜五脏,由此,有五入五欲五宜、五伤五禁之说。
  五入五欲五宜是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达到五味适宜五脏的要求。“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素问·宣明五气》)。“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故有:“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灵枢·五味》)。
  五伤五禁是指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不适宜与危害及避害的方法。“多食咸,则水味太过而伤心,其脉凝泣而色变矣;多食苦,是火味太过而伤肺,则皮槁而毛落矣;多食辛,是金味太过而伤肝,则筋缩急而爪干枯矣;多食酸,是木味太过而伤脾,则肉胝而唇掀揭矣;多食甘,是土味太过而伤肾,则骨痛而发落矣(《素问·五脏生成》)”。“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五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宣明五气》)。
  因此,运用五补法的基本要求是,根据食物的属性和人体的需要,选择食用适宜于自己身体的食物。
其他文献
很多年前随先生初习《道德经》,琅琅念了数千字,硬是不知其中深意。侧头对窗遥望,懒阳下乱石的罅隙中,茂密的荒草从其间穿越而出,迎风劲摆。正望得出神,先生便点了我的名字,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何解?”  我愣愣地看着先生半晌,不发一言。他叹了一口气后,令我坐下,之后,再没叫过我回答问题。些许时日后,恍惚中,先生在高台上念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先生说
期刊
旅游贵在拾趣,不知您有没有感觉到,回声是自然界一种奇趣的“景观”。回声是声音的反射,它是声音在传播中“碰壁”后反射回来形成的。您如果对着山崖、墙壁呐喊,只要在11.5米以上的距离,便可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每当暴风雨来临,闪电只不过短瞬一闪,而轰隆隆的雷声,却要经历许久才消失,这是因为雷声要经过山丘、云层和地面的多次反射,这许多的回声连在一起,雷声自然隆隆地不绝于耳。大自然的回声您不会感到陌生,
期刊
痛风——疼得直撞墙,  想跳楼的致命疾病  痛风病人形容痛风发作时,比癌症还要疼痛万分,“好像有人拿着老虎钳子夹住脚趾用力拧来拧去,油煎火燎一样痛,疼得我直想撞墙。”也有人说:“疼得窒息,疼得真想立刻死去!”。  除了难以忍受的刻骨之痛,更严重的是致命威胁——痛风性肾病。据统计,痛风患者中有显著肾损害的占41%,其中25%死于肾功能衰竭。大多数痛风药物都存在较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和肾结石风险,是导致痛
期刊
春天到,小草返青,柳条变绿,青蛙苏醒……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同样,身体的气机也开始生发,新陈代谢开始加快。但是正如那龙抬头了,疾病也开始抬头了!  从中医上讲,肝应春时。在春天,肝脏就好比是一个值班的经理,工作忙碌,如果过度忙碌,透支身体,就会生病;同时原本隐藏的疾病也会显现出来。“官官相护”,身体里的脏器之间相互联系,肝脏生病,势必也会引发其他的脏器生病,所以,春天是肝病多发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多
期刊
我始终相信静的力量—以静制动,往往比以动求静或动静相生更富于内在的张力;世间万象如幻影,我们,皆是来自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无,生与死皆是寂灭如风,想来,声形色味不过都是人生中终将消逝的风景线,不可生执著心,真水无香的玄妙即在这里。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无声无臭”,便是上天承载万物的形式,并以如此空灵、淡远的方式昭然于世人。而能将“无声无臭”之个中要义体悟得通透,便已是达到人生的至境了。  达到人生至
期刊
对人类生命构成最大威胁的疾病,19世纪是肺结核,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有人预言是精神疾病。21世纪刚开始,这个预言便不幸被言中,躁郁症、自杀案件来势汹汹,已跃居人类主要死因的排行榜前列,无不令人为之捏一把冷汗。    早在1997年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上,专家们明确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步入“精神疾病时代”,神经衰弱、躁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也是必须面对无所逃避的“新
期刊
焦心   两会上,温家宝总理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4万亿的构成。温家宝答道,对于一揽子计划的误解是人们没有“读懂”这个计划。之后,他扼要而明确地解释了中国一揽子计划的内涵,并声称已经准备了应对更大困难的方案。这样的回答让人感觉,总理迫切希望人民能够真正理解该政策。  担心  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温家宝毫不讳言有些担心。他称,中国期待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再次重申要求美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
期刊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听窗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涸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无由地很喜欢听雨,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屋檐下可听雨,弄堂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
期刊
历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都会成为两会热点,也都会有医药界委员反对这种指责,从而激起舆论争议:去年是有委员称“中国看病最不贵最不难”,今年有委员抱怨“看病难和贵是一种误导”。几位来自医药卫生界的委员称: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而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他们认为,应该对“看病难看病贵”给出定义,确立标准。  其实,判断看病是不是很贵很难,是没有一个严格,清晰、可衡量的标准和定义的,
期刊
大多数人必须被痛苦死死地缠住才会放手,才会抛弃愚痴,如果还能够挣扎,就不会屈服。只有少数人能够了悟,而大多数人,必须最终由生活来教育。    那些刚刚起步的人经常想知道什么是修行。当你尝试对待烦恼,不再沉溺于老习惯的时候,修行就开始了。摩擦和困难也同时发生了,那儿就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让烦恼饥饿    当你要捡蘑菇来吃,你不会随便捡,而必须知道采什么样的蘑菇。修行也一样,为了从烦恼中解脱,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