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圣王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ian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有神明如开漳圣王陈元光那样,身上兼具了忠义伦理、故乡认同和艰苦创业这三种价值观。“忠义伦理”指陈元光及其亲属、部下为了平定边疆,不辞艰险万里南下征战,以勇气和智慧谋求边疆的归化和发展,并最终为国捐躯。“故乡认同”是指对播迁于海内外的漳州人来说,开漳圣王信仰不仅凝聚着他们对漳州这块由追随陈元光的汉族祖先征服和开拓的故土的认同,更将他们的乡愁指向陈元光和他带领的唐朝府兵的故乡——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而与“艰苦创业”相联系的,是开漳圣王对山重水远、森林沼泽密布、文化落后的漳州的开发。
  在今天的云霄县县城及周边农村,与开漳圣王有关的庙宇共有一百余座之多,在云霄探访开漳圣王,一方面看到的是一部漳州开发史的物证;另一方面,看到的是漳州人民如何自豪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在“开漳圣王”这个符号上,创造出对“漳州人”、“中原移民”的身份认同感,并且迸发出同舟共济,艰苦创业的情怀。
  由人到神的成圣之路
  有关陈政、陈元光父子平蛮开漳的故事,在闽南广为流传。而陈元光对闽南的征服和经营,其主要的舞台正是云霄。云霄人提起开漳圣王,他们口中亲切称呼的“王爹”,是骄傲的。很多人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先乃是随陈元光部队南下平蛮、落籍云霄的军人。云霄作为陈元光和其父陈政部队屯兵镇守的据点和陈元光奏请朝廷设置漳州府获准后最早的郡治所在地,有着大量与陈氏平蛮开漳有关的文物、史迹,成为海内外漳州籍闽南人寻根谒祖的“祖地”。
  自汉代以来,汉族涉足福建九龙江流域就不深,因为此处生活着大量被汉族先民鄙夷为“蛮獠”的南方原住民,他们的语言、文化都与汉族迥异,难以共融。从两晋到隋,虽然此处已经具有相当数量的汉族移民,北方汉族统治者也已经将此地纳入帝国版图,设置了行政区划,但事实上,汉族军民长期退守九龙江以东,凭借天堑与“蛮獠”保持距离。
  到了唐太宗时期,中央政权巩固,帝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疆不再那么成问题,朝廷就开始试探性地“经略”这块位于潮州和泉州之间,横跨闽粤,被称作“獠蛮之薮”的原住民聚居区。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之前,有朝廷将领在九龙江下游与南溪围抱处驻兵并设置镇头城,以逼近原住民腹地。或许是嗅到了汉族统治者咄咄逼人的征讨气息,或是在近距离的接触中产生了摩擦,不久,在唐总章二年(669年),此地的原住民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抵抗,被汉人的朝廷称为“蛮獠啸乱”。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发布《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诏书,命归德将军陈政率兵镇压。身居中原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领命(近期也有史学观点认为陈氏家族为潮州揭阳土著汉民,受皇命从潮州就近出兵),率领一百多员将领和三千多名士兵挥师万里南下,经淮河流域、沿大运河,取道江浙进入福建,再顺闽江而下,从南平至福清,再入驻仙游、安溪一线,逐步往南,向龙溪推进。
  进入福建之后,唐军起初接连攻占数个原住民峒寨,但最终遭遇原住民首领苗自成、雷万兴调集的各峒寨联军的顽强抵抗,无力招架,退守九龙山,再次凭借天堑守卫九龙江东部地区。直到由陈政老母魏敬率领的增援部队赶到,方重振旗鼓,夺取了横亘在今天的云霄和漳浦之间的盘陀岭,在云霄屯兵。
  陈元光青少年时代就随父征战福建,到了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在潮汕地区的冈州(今天的广东新会)征讨反唐首领崖山陈谦的叛乱中病故于军中,年仅21岁的陈元光就接替父亲指挥战斗,成功平息叛乱。他的英勇和谋略在此役中开始为人瞩目。唐永隆二年(680年),崖山盗寇逼近潮州府,陈元光再次领命挥师前往平定叛乱,功成之后在永淳二年(683年)获封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确立了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
  陈元光被称作“开漳圣王”,其成就当然不仅在于镇压原住民反抗,更在于开化和开发漳州。与他的父亲一样,他在对原住民的征伐过程中一直采取“耕战结合”的策略——每屯兵一处,就辟土开疆,发展农业,吸引原住民中的平民前来定居。他还很重视对工商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贸易,在森林密布的地带开通道路等,招抚了相当数量的当地原住民。
  在征“蛮”的军事成果巩固之后,陈元光开始谋划通过加强地方政权,发展地方社会和经济,来进一步巩固漳州地区的稳定。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他向朝廷提交了《请建州县表》,请求在泉州和潮州之间的绥安设置一个新的行政区,他写道:“盖伦理谨则风俗自尔渐孚,治理彰则民心自知感激”,强调行政区建立之后有利于实施治理和增进伦理,稳定一方。由于坐落在漳江之畔,他提议将这个新行政区命名为“漳州”,漳江的原名是“绥安溪”,相传元光父亲陈政当年看到它,想起自己在北方征战时在山西上党见过的清漳河,而将之改名为漳江。
  朝廷不仅批准了他设置漳州的提议,还允许他使用自己的老部下和亲属子弟来治理这个新的行政区。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府成立,陈元光成为首任漳州刺史。事实上,由于朝廷不得不仰赖陈元光集团来稳定这个这个地处偏远、诞生于未散的硝烟中的新行政区,在漳州建立之后,朝廷留给了陈元光极大的治理权。在陈元光死后,他的三代后人(及至其曾孙陈谟)世袭了漳州刺史的官位,将漳州置于家族控制之下。
  漳州创立后又过了25年,唐景云二年(711年),潮州的原住民再次发动有组织的反抗,潜入云霄的拜岳山发动进攻。陈元光仓促应战,在战斗中负伤,身死沙场,时年55岁。
  陈元光死后,他的丰功伟绩获得唐朝王室的高度肯定。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唐玄宗就予以追封,赐谥号“忠毅文惠”,并在当时的漳州郡治所在地西林为他设立祠堂。他的人格和功绩不仅为唐朝统治者认可,也受到了后世汉族统治者的推崇。在他死后四百年,宋徽宗赐匾额“威惠庙”给位于当时的漳州政府所在地漳浦的一所陈元光祠,此后,“威惠庙”成为闽南多个陈元光祠的正式名称。到了明朝,陈元光祭祀被纳入官方祭典,每年仲春和仲秋,都有官员率当地缙绅开展祭祀活动。
  在获得官方祭祀待遇的同时,陈元光在民间逐渐被神化,成为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对他的膜拜和祭祀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内容,以此祈求平安、健康。在他的生日、忌日、封王日,以及元宵、中秋,都有对他的大规模民间祭祀活动。陈元光在漳州被尊称为“开漳圣王”、“威惠王”、“威烈侯”、“圣王公”、“陈将军”和“王爹”,成为漳州民间信仰世界中最主要的神明。
其他文献
2010年2月27日,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于泉州拉开帷幕,一出以地域为背景、以文化为特色的好戏登台开唱。时隔三年,2013年6月,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泉州再次迎来这一盛事。  闽南文化节涵盖了历史、人物、方言、戏曲、民间信仰、艺术、美食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闽风闽俗的展示和传播,唤醒并增强闽南人对自身文化的保护意识,向世人展示“爱拼才会赢”、“输人不输阵”的闽南文化精神,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相
期刊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从汉代伊始,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福建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用材以福州地区出产的“福杉”为上。船首安装木雕龙头,船身漆绘颜色鳞片,以色名舟,船身长短,划手多寡,因地而异。端午龙舟季这几天时间,从闽南到闽东,各地上演着风格各不相同的龙舟竞渡,简单的号子声后面,蕴含着厚重的当地文化。人们卸去平日的内敛、温和,为争得本村或本族荣誉,在呐喊声中角逐竞技。  龙海“七甲社”
期刊
长乐县江田镇屏山脚下的三溪村,因渔溪、南溪、北溪汇集于此而得名。夜幕将至,明亮的街灯照亮了弯弯曲曲穿过三溪村的河道,昏黄的灯光映照着碧绿溪水,和沟通两岸的几座唐宋石桥相映成趣。别村的龙舟这时已经系泊岸边、划手们各自回家歇息了,可在长乐三溪村,河岸边人头攒动,河中龙舟如过江之鲫,正是夜渡热闹时。  “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三溪龙舟夜渡这个老传统也不知是何时确立,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龙舟开划,
期刊
郁树胜 远洋路亚版“大河恋”  从放流开始的钓鱼经  找到郁树胜,是因为他是厦门少数几个有丰富海外路亚游钓经验的人,但很意外的是,我们的采访,却是从放流(钓到后将鱼放归)开始。  “全球的鱼都在减少,但是很少出现中国这样崩溃性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因为人口增加、捕捞技术改进和各种污染,海洋资源越来越紧缺,其中渤海湾算是典型——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片死海,而舟山出名的大小黄鱼,曾经几十万斤几十
期刊
去过大田土堡的人,大多赞同一种观点:土堡的建筑魅力和智慧,绝不输于福建土楼。  在专家解读中,福建土堡区别于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广东、广西围龙屋,广东开平的碉楼,“是土生土长、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建筑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楼生动活泼,在福建乃至全国的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  土堡与土楼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土堡以防御为主,土楼以居住为主。土堡具有猛烈的火力攻击能力,往往由厚重的
期刊
安溪虎邱镇竹园村周志超的茶园,是经认证的有机茶园,认证范围298.8亩。这七八年,老周只做“有机茶”,为此付出比种植常规茶高得多的成本。一方面,他选择坚持,另一方面,也在谋划一个更大的生态网——把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3000亩山头甚至一个村庄的有机生态网,他希望用多元的经营,吸引钱流,分担有机茶的现实困窘。  六代茶农的坚持  老周的茶园很随意,占地1000多亩的山头,目前只有30%开垦
期刊
在福州仓山浦下村,我们找到了村支书刘木松的办公室。刘书记早年的体操运动员生涯和长年带领龙舟队训练的经历,使他的身材敦实健壮,特别有精气神。在福州,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浦下龙舟队都赫赫有名,这支成立于1984年的龙舟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无数辉煌成绩,并摘得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龙舟比赛金牌,每当有大型赛事,浦下队都是代表福建队出征。  浦下村是一个有近5000人的行政村,临江而居的村民
期刊
同样在虎邱镇,罗岩村湖星茶厂老板林瑞福,传递出一种霸气的坚持与自信。他也用生产绿色无公害及有机茶的标准来打造自己的茶园,但他并没有——确切的说是根本不考虑——去做有机茶认证。他听说申请一个有机认证的牌照,要花三四万块钱,每年年检还得去掉好几万,“太贵,没必要。”在老林看来,只要自己的茶够好,就不差那个标牌。  这种自信有其支撑的背景:老林有固定的日本茶商客户,他的茶园共有2300亩,其中1700亩
期刊
今年春茶时期,我们在福建安溪,寻访了三家茶园,他们的种茶技艺,源于祖辈经验,茶园管理,也恢复人工传统,这些方法现在被归纳为“无公害”,或者“有机”,但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古法”——一种遵循自然、传统,并且自古流传的农事经验法则,这些法则,映证着这些安溪茶农身上世代传续的、认真做茶的精气神。
期刊
耕园的网评里,不少人提到人很好的日本老板娘和一道可口的蛋卷。然而当我坐进店里,88年生人的佐谷优树在我对面出现时,我还是小吃惊了下。  我指着吧台边笑咪咪的姑娘皮皮问:那这位老板娘是您夫人?  “不是,她是老板娘,但不是我夫人。”  在这个日本小伙子和我们谈居酒屋文化前,我真想好好问一下,是不是有人和他传达过错误的“老板-老板娘”关系链?  耕园与勝相比,少了几分精致,多了些许日式的家常味道。耕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