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颖壳退化突变体degraded hull2(dh2)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来源 :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c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突变体新基因,对了解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和分子信号调控途径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报道了1个水稻颖壳异常突变体,来源于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的缙恢10号(Oryza sativa)诱变群体,暂被命名为degraded hull2(dh2)。表型分析发现突变体小花第1轮内稃或外稃横向细胞数目减少,导致内稃或外稃变窄而不能正常勾合,从而呈现开裂现象,其内3轮花器官均无明显变化。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
其他文献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筛选到2个矮秆突变体s1-46和s1-96。突变体株高分别为野生型的44.7%和55.9%,且叶片直立,穗粒数减少,籽粒变短。暗处理时,野生型的中胚轴伸长,但突变体的不伸
大豆菌核病主要由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
为了解芝麻的耐旱性及获得与芝麻耐旱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在发芽期,采用不同浓度PEG 6000处理不同来源不同种皮颜色的10份芝麻品种,测定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及各指标的差异显
试验于2009-2010年分别在江苏省棉花科技示范基地东台市(120°19,E,32°52'N)和大丰市(120°28-E,33°12’N)进行。设置6个水平(0、150、300、375、450和600kghm^-2)施
野生稻是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应用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协青早B构建的2套材料,开展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鉴定研究。先以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为材料,
以甘蓝型油菜SI-1300和Eagle为材料,利用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对10对功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每对引物均检测到1
从Phytozome数据库中获得包括大豆在内的12种植物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 GS)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10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进化分析表明,植物GS可
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及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有利于大豆单株粒重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利用147个F2:14-F2:18RIL群体,在5年2点多环境下以CIM和MIM方法同时定位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
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A:晚轮422/沈农265;F2-B:泸恢99/沈农265)分别在辽宁和四川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亚种属性及其与株型性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F2代植株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