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融资服务革命”正当其时

来源 :中国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zhan197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基本定位,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使命,也是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所在.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银行机构的壮大、金融科技带来的变革、企业需求的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商业银行融资服务迫切需要突破性变革.
其他文献
2021年9月2日至9月7日,2021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举行.追溯起来,服贸会已有10年积淀.早在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批准由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京交会”.2019年,“京交会”更名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相对于以往的京交会,服贸会不仅是变了一个名称,而且对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来说也作出了更多新贡献.衡量一个国家级展会所做的贡献,不仅要看与促进服务贸易相关的“规定动作”,如参展企业构成、来宾人
期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人民币国际计价、结算、融资货币职能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中国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平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和干扰,也有利于引导境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性提升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性,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期刊
碳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经济手段,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配额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碳减排项目的投融资,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活动.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在碳金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应深入思考总结前期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的经验教训,加快国际碳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期刊
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202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提出要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中小企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克服了各种冲击,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小微企业主体数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全国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400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善显著,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银
期刊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电力行业是能源领域最大的排碳部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资本金问题又严重制约电力减碳步伐,亟须通过创新融资工具加以解决.
期刊
过去20年间,依托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国内外互联网平台企业从无到有,几乎都经历了从互联网中介到互联网平台再到互联网生态的进化.借助网络效应、数据和算法,在提升行业服务质效、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创新作用,但也带来了业务边界难以界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导致市场失灵等问题.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加强平台监管已经成了各国的新课题.规范平台发展不仅有利于肃清当前市场环境,更对未来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
期刊
我国中央银行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作为中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建立与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制度,对完善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能力,提升利率传导效能,正在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LPR的基准利率性质已得到了初步确立.
期刊
大数据技术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采集和处理客户数据信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对商业银行挖掘各类业务数据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寻求数字化转型,以期不断拓展服务边界,提升行业竞争能力,继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价值,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2021年8月6日,摩根大通(“小摩”)宣布,中国证监会已对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受让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成为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将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回首过去的25年,从外资参股券商到外资控股券商,再到外资全资券商进入中国,究竟对整个券商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土券商该如何应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