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T对比手术治疗Ⅰ期可手术切除NSCLC系统评价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SBRT对Ⅰ期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SBRT与手术治疗Ⅰ期可手术切除NSCLC的临床试验,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4个临床试验,4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BRT与手术治疗3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3,95% CI为0.66~1.94,P=0.66);两组LC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 CI为0.26~1.93,P=0.50);两组3—4级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9,95% CI为0.16~0.53,P=0.000),SBRT组3—4级不良反应较手术组少。

结论

SBRT已显示出其治疗Ⅰ期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的手术等效性,但该系统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尚需进一步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2010年卫生部医政司发布《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以来国内地市级医院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现状。方法通过门诊、电话、信函等方式随访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调查其接受《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制订的新辅助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的状况。结果直肠癌患者共438例,仅有9例患者接受了术前放疗。随访到的有术后放疗指征(T3-4N0M0或TxN1-2M0期)患者293例,接受
目的研究miR-206对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为深入研究其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将miR-206模拟剂或miR-206抑制剂转染到胶质瘤U87细胞中,使用抑制剂PD98059抑制MAPK通路活性并照射处理细胞,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变化。分别用q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miR-206和MAPK1的表达变化,TargetScan软件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
目的研究miR-485-3p对胃癌细胞MGC803放射敏感性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miR-485-3p mimic或ATR siRNA转染MGC803细胞后X线照射,MTT、克隆形成实验和凋亡实验观察细胞生物效应(表达检测照射6 Gy,克隆形成实验0、2、4、6、8、10 Gy)。分别用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miR-485-3p和ATR表达水平,DIANA、TargetScan和miR
期刊
目的比较术前3DCRT或VMAT+化疗后肠壁各层残余癌细胞(RCC)分布,明确不同放疗技术对其分布影响。方法收集2007—2013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治、行术前3DCRT (46 Gy分23次)或VMAT (50 Gy分25次)+同期化疗及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334例,其中3DCRT 172例、VMAT 162例。两组临床Ⅱ、Ⅲ期构成相似。对所有手术标本肠壁各层RCC行病理评价。组间率差异比
目的在不影响治疗靶区剂量和OAR受量前提下,调整宫颈癌IMRT计划的最小子野面积,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12例宫颈癌资料,PTV处方剂量为50 Gy分25次。使用Pinnacle 8.0mTPS,每例设计16个IMRT计划,均采用9个均匀分布的固定入射方向(200°、240°、280°、320°、0°、40°、80°、120°、160°),最小子野数设定为80个,最小子野跳数设定为5
目的观察放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CMNa)对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IMRT同步化疗期间咽部黏膜炎的影响。方法2014—2015年间63例患者按照1∶2比例随机入组同步放化疗+ CMNa (CRT+CMNa)和同步放化疗(CRT),57例完成治疗方案。CMNa 800 mg/m2为放疗前30 min静脉滴注,隔天使用。CRT方案为PGTV和阳性淋巴结处方剂量69.96~73.92 Gy分33次,PTV
目的研究Monaco、Oncentra TPS的Axesse加速器光子束模型的验收测试,以期确定两者同时验收的完整方法。方法验收前考虑两TPS相矛盾的参数,将加速器对应参数调至两TPS的交集部分;验收分为点、面、MLC特性模拟测试,MLC特性测试包括凹凸槽、穿射、"offset"、"Gain"值等。结果绝大部分点剂量误差在4%以内,只有部分半影区及射野外测量点偏差>4%。面剂量及所有调强病例在3
目的建立基于VMAT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混合调强技术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基于固定角度IMRT的混合调强技术和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技术设计两组放疗计划。第1组仅以全乳作为放疗靶区,处方剂量50 Gy分25次完成;第2组以全乳及瘤床同步加量区为放疗靶区,处方剂量全乳50 Gy、瘤床同步加量区60 Gy,分25次同步完成。分别比较两组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及计划执行效
目的分析早期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32例早期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疗效及生存情况。中位年龄56岁,ⅠE期23例、ⅡE期9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MZLPI)评分0分23例、1分9例。9例接受放疗,8例接受单纯手术,3例手术+化疗,12例单纯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og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