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滴翠 黄花吐香——坪箐苗族村考察记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amisu_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1月10日至13日,由六盘水市开发研究促进会主持,水城县开发研究促进会协办,市苗学会、市县民宗局参与,到水城县陡箐苗族彝族乡的坪箐村等5个苗家村寨,就苗胞“脱贫致富建小康”情况进行调研。市、县促进会的老领导们已年愈“花甲”甚至年近“古稀”,而苗族聚居的坪箐时,既是此行调研的5个苗族村寨中最贫穷又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苗家村寨。
  (一)
  乌蒙蒙的天空,牛毛细雨飘浮不停。
  到水城县陡箐苗族彝族乡,考察苗族村寨脱贫致富建小康调研组乘坐的大巴,从贵烟公路拐进茨冲火车站至坪箐村的叉道后,再也无法通过那又稀又滑仅能过马车的“水泥路”。无奈,只好分头挤进参与调研的市民宗局的“三凌吉普”和乡政府的北京吉普。
  驾驶员小心谨慎地开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仅仅5公里左右的路程,竟然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好不容易,才听说“到啦!”
  (二)
  我们下车关好车门,“弃车徒步”。在乡、村领导的关照下,弯着腰,拉着路边灌木丛树枝,踩着又稀又滑又粘鞋的黄泥,小心冀冀地下坡,朝苗族占全村总共146户人家88%的陡箐村走去…… 走在竹林深处幽幽的绿径上,踩着厚厚的软软的竹叶,嗅着清新的阵阵竹香,迎着从翠生生的竹叶上滚落下来的晶莹水珠,我们兴致勃勃,一面顺路访问苗家生活情况,一面朝村党支部活动室方向走去……
  顺着到坪箐村党支部挂职的乡干晋支书的手势,只见一小栋水泥平房,掩映在栽满翠竹和挺拔树木的小山顶上。晋支书告诉我们,那就是煤炭局扶贫时帮助修的村党支部活动室和村委会办公室。
  站在党支部活动室门口,举目环视,这座小山被翠竹紧紧包围,在已开始放晴的天空下,那一坡坡一片片的翠竹碧浪,一直涌向高山的脚下,又爬上高山的半腰,与蓝天“会走路”的白云,相互映衬,妙趣横生……
  当我问及竹林的效益时,村委会的王主任说,这竹子叫“金竹”,“柔得很”,用来编箩筐、撮箕、筛子、背箩等等,除了“自家用外”,还背到场上去卖。包括间伐“原竹”和“竹笋”、“竹蛋”(即竹荪),每年一亩竹子的收益在百元以上。比起一亩包谷的产值要高出两倍多。村委会所在地的坪箐组,平均每家有四、五亩金竹。目前,总共连片的竹林就有三百来亩……
  据乡政府的柏乡长讲,在人均占有粮才108公斤(仅及全乡人均占有粮357公斤的30%)、人均纯收入才290元(仅为全乡人均纯收入1300元的23%)、89.7%的村民还住茅草房、78.8%的人口还处于贫困阶段的坪箐村,苗家全靠“金竹补贴”过日子
  听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抚摸着那四季长青、根扎大地的翠生生绿油油的金竹……
  (三)
  在乡村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去看望“坪箐村小学”。
  也是在幽深的竹林里穿来走去,从村党支部活动室出来约两里许,便看见一面鲜红的国旗在操场上空随风飘扬,在四周碧绿的竹林的簇拥下红绿相映,显得格外醒目,格外鲜红……
  走进那扫得一千二净但无篮球架的操场,大概已经下课,几十个男女小学生正在操场上大呼小叫、叽叽喳喳地追跑、跳跃、嬉戏,并不在乎我们的到来……
  年轻的校长带着全校仅有的三个老师,在又窄又暗的校办公室接待了我们。校长说,全校“包括我”仅有四个老师,其中一个还是代课。共有叶年级叶班122名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99%,比全乡高出0.8%个百分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这所小学还是贵州省批准的“民族小学”,也是在六盘水市惟一的一所小花苗村完小。80年代初在原来校址上重修的这栋6间石砌教室,又低矮采光又差,而且已经“顶漏墙开裂”……
  我真想不到,这所位于边远深山苗寨里的“村级小学”,竟会有如此令人难以忘怀的鲜亮历史。还有89.7%茅草房的坪箐村,居然还有如此难得的“人文优势”和这般高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尚若把现已成危房的村小学改造成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市立”苗族“双语”小学,并与村党支部活动室、村卫生室、村图书室兼村民活动室等统一规划和建设,建成一个“苗族新村”,那该多好啊!
  (四)
  乡人大主席团张主席的家,就住在坪管村的坪箐村民组,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看看。
  也是在难辨东西南北的竹林里走来穿去,也是边走边进那东一家西一家又低又矮又暗的茅草房里去与苗家交谈,看楼上的包谷,望圈里的猪,也是边走边议边吹,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忽然从翠竹丛里冒出一栋“楼底关猪楼上住人”的水泥平屋。走近一看,又发现有两栋茅草房躲在水泥平房的左侧,其中一栋土墙草房的房顶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苔。在草房的后侧,有座小巧玲珑的10米高的石山,居然在石缝里长满了也是1眯有余的不知名的树木,给人一种古老苍桑幽深神密和两个时代之感……。张主席说,这就是“我的家”。
  在张主席家水泥平房外间的一角,放着一架“脚踏式”木结构的古老织布机。房檐下,立着一捆捆雪白的“火麻杆”。他们用脚踏织布机织成麻布,再绘上苗家古老图案;再蜡染;再做成衣裙;或用各色布条“嵌拼”或“挑花绣朵”,做成披肩、背扇、围腰、衣帽、各式裙子……
  (五)
  依然在幽深的竹林里穿行,依然边走边到苗家茅草房里察访。然后,不知从那条竹径,回到了村党支部活动室。
  如果使三股“枯不干雨不浑”的山泉不淌进“消水洞”,“估计会形成80亩左右的山间湖泊……”大家在年已68岁的杨志鹗会长的启发下,商讨着贫穷落后的坪箐村“脱贫、致富、建小康”的路子……
   我想,若能如此,村党支部活动室的这座小山,就会成为一个小岛,真是“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水中有竹,翠竹绕湖”;又喂鱼,又垂钓,又划船,又有白鹅“红掌拨碧波,曲颈向天歌”,那该是一种何等诱人的美景……
  “与此次考察的陡箐乡胜利村、夹岩村、新街村的猴儿关组、陡箐村的蜂子岩组等苗家村寨相比,坪箐村‘春种几偏坡,秋收几小箩,既是最贫穷落后又是最有发展旅游休假潜力的苗族村寨……”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坪箐村离茨冲火车站5公里,距贵阳公路和市中心区分别为8公里和30里,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坪箐小學的“人文优势”、以及“苗俗优势”、“竹海优势”、“山泉优势”、野生白腹锦鸡和野生各种草药等“野生动植物优势”,坪箐村一定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爱扶持下,发展成为一个把烧烤,、休闲、旅游、观光和苗族文化融为一体的“苗俗山庄”。原市政协副主席、现市苗学研究会年已六十又五的潘煊会长(苗族)当场表示,为了提高坪箐的知名度,促进坪箐村旅游业的发展,“明年苗族《四月八》座谈会就在坪箐村召开……”杨志鹗会长说,回去以后,要写好“调研报告,争取将坪箐村列入市、县旅游景点规划……”
   听着这翻议论和举措,我的眼前似乎又晃动着一幅苗家“齐奋斗建小康”的动人情景……。
其他文献
本刊决定自即日起,到2005年12日止,开展“往事情深”有奖征文活动。  “往事情深”原是本刊一个固定的栏目,本刊创刊18年来,曾在这个栏目发表过不少深受读者欢迎的优秀作品,如《周总理亲自过问我做手术》(鲁瑞林)、《杨勇同志挽救了我》(田兵)、《精神肝胆犹照人寰一悼夏德义同志》(李庭桂)、《深切缅怀李庭桂同志》(宋树功)、《忆申云浦同志在山京农场》(吴振全)、《历险逢生》(冉砚农)、《忆蒋大娘》(
期刊
曾单骑行程10万里的社发局离休干部黄宁,不久前执意将3万元特殊党费交给浦东新区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表达了一位老党员的赤子之心。  今年76岁的黄宁离休15年来,先后10次单骑走神州,行程10万里,走遍了除香港、台湾、澳门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过了1300多个县,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写了200多篇文章,沿途为干部群众、学生作革命传统和宣传改革开放报告100多场。他单骑万里行途中,风
期刊
1955年4月8日深夜,漆黑的夜幕为昆明这座春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正在睡梦中的昆明军区摄影记者刘醒民惊醒,他连忙拿起电话:“喂,你是哪里?”“我是秦基伟,请通知刘醒民同志接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严肃的声音。“首长,我就是,有什么指示?”刘醒民用手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是副司令员的电话。“明天上午9点到司令部找我,有绝密任务。”  第二天,刘醒民准时来到秦基伟将军的办公室。
期刊
冉砚农 人民翘首两会开,精英聚京露风采; 求真务实国是论,科学发展迎未来。     贊温家宝总理执政报告 执政—年温总理,报告无华讲实在; 实事求是肯成绩,问题困难详细排。 科学发展平衡事,“三农”问题是头牌; 经济社会人为本,政经文明双花开。     九亿农民尽欢颜 “皇粮”国税几千年,农民虽穷无怨言; 亲民总理先例启,助农致富把税减。 一年一个百分点,五年之内全免完;
期刊
目前,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老人独自生活的现象愈来愈普遍。如果说在许许多多的“空巢”家庭中,由于家里中青年:外出经商务工,迫于无奈,老人们只好与孙儿、孙女留守家中相依为命。那么,如今,不少儿女们在身边的老人也宁愿“自个过”,则完全是老人们“心甘情愿”的选择。在我国本来一向注重家庭亲情,老人们更是讲究“几世同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自个过”呢?近期,笔者走访了16名“自个过”的老人,综合
期刊
武警贵州省总队成立以来,虽说领导班子已换了几届,但他们在以主要精力抓好部队全面建设的同时,还经常关注老干部工作,热心为老同志B盼,这种关爱老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在总队代代相传。 谨最近三年来说吧,2000年4月,新任总队长王小龙、政委陈伯春同志到贵州就职第三天,就邀请总队干休所和总队机关离退休老同志见面座谈,请老干部继续关心;支持总队搞好部队建设,同时要求老同志要自觉加强学习,接受党的教育,确保
期刊
贵州省2004年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于3月10日在贵阳市召开。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孙淦、省委组织部长刘也强、副省长肖永安、贵州省老年大学协会会长李冀峰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州、市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及老教办的负责人。  刘也强部长主持会议。省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贵州老年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蓝祝卉作了题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促进我省老年教育更大發展》的工作报告,总结了20
期刊
色绿村位于贵州西部盘县一个偏僻的山区,全村195户、813人,分散住在8个自然村寨,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92人。近年来,色绿村两委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村广大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在荣获全国,全省模范村、先进村荣誉称号后,不忘前辈作出的贡献,更加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  200
期刊
贵州省军区贵阳南厂干休所第三党支部是一个由红军、八路军老战士组成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党支部委员与曾经担任过干休所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和管委委员的老同志密切合作,团结共事,有事同商量,工作大家做,全心全意为老干部办实事,赢得了老干部的信任。从而,大大增强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心全意办实事,一心为公作奉献。  三支部40名老同志的住房条件相当差,不仅面积不达标准,而且是空心墙,
期刊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喊自己去。”这句话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不一定都知道其中原由。我也是近年来才从一,位中医口中知其来历。原来,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也分别在这两个年龄段去世。圣人尚且没有逾越这两道坎,凡夫俗子岂敢多活乎。于今,省艺校退休职工徐山泉,恰恰在这道坎上。他今年八十有三,生日已过;他可丝毫没有去“哪里”报到的意思。十几年前,他对于八十以上的老人,执礼颇勤,讯询他们的养生之道和饮食起居,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