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追忆苟慧生 循循善诱的严师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张正芳得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为师。她终身铭记荀慧生的艺术指导:表演要“一切从人物出发”,以会、好、精、绝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她浓缩精炼而成的花旦戏《挂画》,亦成为经典剧目。2012年,张正芳被授予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荀慧生先生的戏,1961年正式拜师。”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名家张正芳日前接受采访时,回忆了跟随恩师荀慧生学戏的点滴经历。在她眼中,荀慧生先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严师,同时对自身的要求也很严格。
  荀慧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亦是荀派艺术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素秋、赵燕侠、张正芳、刘长瑜、孙毓敏等多人。1968年,荀慧生辞世,距今已有50年时间。
  荀慧生曾演出大量剧目,唱腔委婉动听,感人至深。张正芳回忆,正是被荀先生出色的艺术修养吸引,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拜师的念头。
  “我1939年考入上海戏校,1940年学了八个月就登台演戏了。”张正芳回忆,那时上海的中国大戏院请荀慧生来演戏,学校就安排她去观摩,“看的是《霍小玉》,一下就被‘抓住’了,真喜欢、真掉泪”。
  这样一来,年幼的张正芳对荀慧生、对荀派艺术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十分向往。她暗暗许了个心愿:以后长大了要拜荀慧生为师,要学荀派。
  “那时我的义父义母是上海很有名的律师,要请荀先生吃饭。”抓住这个机会,张正芳请义父义母安排自己坐在荀慧生旁边。席间,她一下站了起来,说长大后想拜师,“荀先生很高兴。他说‘你长大到北京来找我吧,我一定收你这个徒弟’,那大概是1941年的秋天”。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二十余年时间里,这个心愿一直没能达成。直到1961年,张正芳由辽宁省选拔进京,正式拜荀慧生为师。当年隆重的拜师仪式上,马彦祥、老舍、梅兰芳、张君秋等名家尽数出席并合影留念。那张珍贵的拜师照片,张正芳至领收藏着。
  “我到荀府拜访先生,荀先生上下打量着我,说眼熟。”张正芳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我说我是上海戏校的张正芳啊,先生特别高兴,说‘正芳你怎么才来呢’,‘我一定好好教你’”。
  按照荀慧生的要求,张正芳在之后两个月的时间里都留在学戏。张正芳说:“先生天天给我上课,问我会什么戏?挨个‘过筛子’”。
  “演红娘,我才唱了四句,先生就说‘打住’。他说,这不是红娘,而是张正芳在背台词。”张正芳说,老师要求,演戏要把人物演活了,琢磨其性格、心态,“比如红娘,她在听到老夫人叫她之初的心情,以及听闻老夫人是令她陪小姐去花园玩之后的心情,二者是不同的,你在台上要表现出来”。
  在张正芳眼里,荀慧生对自身要求也严格,为了保证上台造型优雅,向她传艺的时候已经有60岁,但仍然坚持每天练功、吊嗓子,“他吊嗓子就是唱《杜十娘》,我在旁边听着,这出戏也就‘偷’会了”。
  “我对先生说,一定要把他的戏学到位。但先生却说要继承要发展,‘你把我的戏学得再好再像,你也是个复制品。你有能力、会武功,可以把你得意的戏加工成为张正芳的代表作’。”张正芳吓了一跳,直说不敢,“但先生说,怎么不敢呢?有继承才有发展”。
  张正芳觉得,荀先生就是这样令人尊重,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严师,“學艺时他还送我四个字:会、好,精,绝,这是学戏的—个过程,我至今仍然记着”。
  艺龄79年演出8000多场
  1961年,张正芳得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为师。她终身铭记荀慧生的艺术指导:表演要“一切从人物出发”,以会、好、精、绝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她浓缩精炼而成的花旦戏《挂画》,亦成为经典剧目。2012年,张正芳被授予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我今年89岁了,艺龄是79年,演了8000多场戏。”回忆起从艺经历,张正芳依然神采飞扬,似乎沉浸在铿铿锵锵的锣鼓点中,“我一辈子就喜欢戏曲艺术,发自内心的喜欢啊”。
  由于种种原因,张正芳有几年时间没有登台唱戏,直到1952年才复出。1953年,“张正芳京剧团”成立,她与师辈陈喜兴、储金鹏等合作,在东北三省、山东等地巡回演出。由于技艺精湛、戏码过硬,所到之处都极受欢迎。
  据公开资料显示,1954年,张正芳参加辽东省京剧团(后于1965年改为丹东市京剧团),担任挑梁主演后又兼业务团长。25年间,张正芳前后演出多达6000余场,前12年中几乎每天登台献艺。
  在此期间,她除了演出在上海戏校所学的传统戏外,还将该团新编的二十余出历史剧,《白毛女》等四十余出现代戏,以及《文成公主》《百花赠剑》等六十余出移植改编剧,一一搬上舞台。
  传承京剧艺术桃李满天下
  在登台演戏的同时,张正芳还培养了一批后来蜚声梨园的优秀演员。1979年,张正芳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并于1988年成为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教学生,我不是按照老办法来教。”当老师时间久了,张正芳一直琢磨怎么能把京剧艺术更好传承下去,“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出发点’、‘两个分析’、以及‘三化'”。
  张正芳解释,“一个出发点”指的是一切从人物出发,“两个分析”就是要分析剧本、分析剧本中的人物;“三化”大致是戏曲表演的程式技巧合理化、音乐舞蹈节奏化、内心善变性格化,“这样才能把戏演好、把人物演活”。
  正是这套教学法,使学生们理解了塑造人物要求的“神”“形”“美”必须与内心刻画统一,才能有好的艺术造诣。2017年,她不顾年事已高,承担了文化部“名家传戏”工程的任务,所教授的《百花赠剑》演出后再次获得满堂彩。
  “老师很严厉,我在附中十几岁时就跟着老师上课,如果哪次上课我没哭就感觉跟没上过这堂课似的。”她的学生、《百花赠剑》饰演百花公主的马帅曾这样评价恩师,“她对待艺术是严谨、一丝不苟的”。
  但在生活中,年近九旬的张正芳却是平易近人。每逢有人来看望,她都会打起精神,以精致的妆容面对客人,平时也会通过微信给学生说说要注意的问题,总以“好了就这样吧,再见,拜拜”结尾,十分新潮可爱。
  张正芳说,她不会辜负各界对她的期望,“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老有所为的人,为弘扬京剧、为国粹艺术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中新网整理
其他文献
16年来,王曙群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练就了“精、新、准、快”的绝技绝活,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载人航天总装队伍,成长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装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王曙群,目前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中国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2011年,神八和天宫载着由王曙群带领的团队亲手装调的对接机构,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咖”表演,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
期刊
高原、风暴、极寒、雪崩、缺氧,这样的生存环境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而原国家登山队教练孙斌,经历这样的场景,已有十年之久。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多个著名山峰:从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到欧洲最高的厄尔布鲁士峰,从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扎罗峰到南美最高的阿空加瓜峰……在他的带领下,登山队总能顺利登顶,并安全返程。  孙斌出生于改革开放元年,1978年。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孙斌作
期刊
和很多90后年轻人喜欢打游戏、看漫画、玩自拍不同,24岁的江紫辰的爱好有些“高冷”,他喜欢钻入故纸堆中研究中国军队的抗战史,收集侵华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证。这些年,他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把所有的工资收入都用在了收集侵华日军的罪行史料上。  “很多人问我,你是不是学历史的?当我告诉他们,我在电力系统工作,本科学的是机械时,他们都不信。”说起自己,江紫辰忍不住乐了。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的江紫辰收入并不高,他
期刊
3月28日,“知行合一研学智汇”体育运动主题研讨会,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隆重召开。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开展体育运动教学的天然资源优势。“如何在研学旅行中更好地融入体育运动教育”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主办方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刘臣介绍说:“国家开放大学2012年6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着‘质量、责任、多样化、国际化、开放性’办学理念,创建了领先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小学生
期刊
去年夏天,我随旅行社赴朝鲜旅游。朝鲜陪同的两位女导游很友好,短暂的旅行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两名朝方女导游均毕业于平壤旅游大学。三十岁出头叫小全的已工作八年,她的中文水平极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她在平壤火车站接我们时,我还误以为她是中国人。她着一件剪裁得体淡黄色上衣,肩上挎一手袋。游客看着她的手袋说:名牌啊!她坦诚地一笑:山寨的!她的嗓子极好,会唱朝鲜民歌,也会唱流行歌曲。第一天坐大巴车出
期刊
想到一个在美国的朋友的儿子学中文,说“陆陆续续”是什么意思,“陆陆续续”意思是“慢慢的,慢慢的'后来那孩子就造了一个句子:“天快黑了,爸爸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我这一生最好的作品是我女儿”  我总说,中国在三十多年前,是非常贫穷的,是世界上有名的贫穷国家,但这种贫穷的生活给了我们这代人非常多的富有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故事的富矿,能够开采出很多故事来。我的父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爷爷曾经也是个
期刊
格非,本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映》、《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_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会提起的作品。本文的作者朱伟是资深媒体人,原《三联生
期刊
我們家乡有个城市叫怀化,现在是个交通枢纽、大城市了。一次,从家乡来了一帮青年,有画油画的,有画国画的,有画抽象画的,他们在北京办了一个展览会。说真的,他们的画都很好,而且不是普通的好,是相当好了。  但是到了写展览会的前言时,却写:我们这一群年轻人要摧毁那个旧的艺术,建立一个什么新的东西,怎么怎么,势不两立。  过了几天,这一帮人到我家里来了,我说:“你们这帮乡下人嘛,头一次到北京,之前就没有来过
期刊
“你们来这里干什么?来这干什么?”一名犯人在铁门的另一端大喊大叫,叫声甚至盖过了莱斯利监狱里的嘈杂声。他发现了笔者戴着麦克风,想知道笔者来这里干什么。皮哑·辛哈监狱长那会正带着笔者进行参观,她停了下来跟这名犯人聊了一下。但是,这名男犯人却情绪失控,他激动地喊道:“这个监狱简直糟透了!”  44岁的亚洲女性  44岁的辛哈负责管理莱斯利监狱已经一年多了,当这个身高不那么出众的亚裔女性出现在人们面前,
期刊
印象中,大佬们的早餐基本上是这三个路数:  要么丰盛,像王健林一顿早餐30个菜;要么健康,像刘强东,酸奶配水果;还有一种是接地气的,像雷军跟周鸿祎,面包、果汁,普普通通的一顿西式早餐。  而马云,却开辟了第四种吃法!  阿里上市三周年那天,在一套高档西餐刀具之间,马云埋头吃起了泡面,旁边还搁着两碟咸菜。  照片传出后,500万围观的网友都惊呆了!首富的早餐,难道是如此的寒酸以及不健康!  不对,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