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神经鞘瘤一例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37岁,因“右眼视物不清伴眼前黑影遮挡6年,胀痛2年”于2009年12月入院.既往:双眼高度近视,10年前行双眼LASIK手术.眼科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眼压51.7 mmHg;左眼0.8,眼压11.3 mmHg.有眼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雾状混浊,前房中深,瞳孔 4 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前囊下见棉絮状混浊,眼底窥视不清;左眼检查大致正常.辅助检查:眼部B超示:右眼玻璃体腔内可探及球形实性病变,边界清晰,病变内回声不均匀,并可探及带状回声与其相连,考虑为右眼球内占位,继发性视网膜脱离(见图1);右眼眼轴长27.0 mm,左眼眼轴长26.9 mm.MRI检查示右眼球内后极部可见大小约1.5 cm×1.4 cm的信号灶,病灶信号均匀,边界清晰;相对玻璃体其在T1WI上呈稍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相对脑组织其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病灶局部的眼球壁向后突出、隆起;可见视网膜脱离.左眼球及脑部未见明显异常(见图2).入院诊断:右眼球内肿物,右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右眼继发性青光眼。

其他文献
患者男,58岁.因双眼胀感半个月于2013年4月23日来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就诊.视力:右眼0.3,左眼0.4;眼压:右眼38 mmHg,左眼41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周边前房深度约1/3CT,下方虹膜前层组织分解成纤维状,向前膨隆、断裂,游离端漂浮于前房液中,虹膜基质呈“针织状”改变(图1),双眼玻璃体混浊,视盘边界清、色尚可,C/D=0.4,视
期刊
患者女,63岁.因"双眼视物不清5年,眼红、分泌物多半年",于2009年12月23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双眼视力0.15,Topcon KR-8800验光仪检查右眼+2.5DS左眼+1.5DS/+0.75DC×85°,双眼均不能矫正.Topcon CT-80A气测眼压右眼14mmHg左眼13.7mmHg.双眼球结膜充血,结膜囊内可见黏液性分泌物,角膜清亮,KP(-),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辉(-),虹
期刊
目的 比较白内障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3.0 mm切口组55例78只眼,2.2 mm切口组51例72只眼,分别行3.0 mm或2.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周、1月和6月随访,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 3.0 mm切口组和2.2 mm切口组术后随
患者男,60岁.因左眼突然视力下降20天于2013年8月19日就诊于我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外伤及特殊用药史,无阳性家族史.全身查体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8,矫正1.0左眼,0.1矫正0.12.眼压:双眼均为14 mmHg.双眼外眼未见明显异常.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角膜清,前房深浅正常,房闪及浮游细胞(-),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密度稍高,前部玻
期刊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接受普通型PPC-ICL或散光型PPC-TICL植入矫正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术前球镜度-10.0~-19.0 D,柱镜度0.0~-3.0 D,等效球镜度为(-15.16±3.15)D,术后随访2年,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
糖尿病在全世界发病率普遍增高,糖尿病可引起干眼、角膜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屈光异常改变等一系列眼部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近些年糖尿病对眼表造成损害正逐渐引起临床医师关注,糖尿病相关干眼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反复剥脱、上皮再生延迟、角膜敏感性下降等,这主要与糖尿病条件下泪液异常、泪液渗透压升高、泪膜稳定性差、角膜神经退行性改变等异常有关.现将糖尿病相关干眼的主要临床特点结合泪液变
目的 回顾性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视网膜脱离病例,分析其致病因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人工晶状体眼继发视网膜脱离病例24例25只眼.其临床体征表现为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人工晶状体偏位、晶状体皮质残留、瞳孔不易散大和眼轴长等特征;视网膜脱离范围2象限至全脱离;3只眼行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22只眼行玻璃体手术.结果 24只手术眼视网膜复位良好,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
目的 探讨青光眼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的特点,为青光眼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眼科住院的青光眼患者1294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继发性青光眼(SG)、先天性青光眼(CG)各占青光眼住院病人总数的72.95%、6.18%、19.94%和0.93%.四年来青光眼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无明显改变.结
最近10年,关于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涉及的范围包括病因学、遗传学、肿瘤生物标记、肿瘤摘除术后的风险因素及新的治疗方法.这些进展对RB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了RB患者眼抢救比例,尽量的保留了患者的视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ILMP)已经成为黄斑裂孔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内界膜剥除术已广泛开展,但就ILMP在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必要性、适应证、远近期预后等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文中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对内界膜的病理改变及ILMP在IMH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