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而不是打扰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主张不要引导宝宝,要给他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也有人主张要引导宝宝,因为引导可以让宝宝少走弯路,发展得更好。这可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公有理还是婆有理,有没有可能公有理婆亦有理呢?
  有关引导的困惑与醒悟
  有位网友叫姜猪儿,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妈妈,她一度为该不该引导宝宝的问题困惑。从一点都不引导,到发出“难道我们就只能被动地等待孩子自己去发现,而完全不管不问?”的疑问,直至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这位聪明妈妈一步步走出了曾经深陷其中的误区。姜猪儿在她的帖子里详细地提到了自己转变的过程,而她与猪儿玩拼图的故事也给了其他父母许多的启示。
  在引导猪儿玩拼图的游戏中,姜猪儿发现,如果拿着拼图追着猪儿,恳求他玩,猪儿通常都不会理睬她。于是,姜猪儿改变了做法。当看到猪儿比较悠闲时,她悄悄地拿出拼图,自己在一边开心地玩了起来。猪儿看见妈妈兴致勃勃地玩拼图,觉得很好奇,迫切地想要看看妈妈玩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姜猪儿心里暗喜,但是她不仅没有急切地把拼图递给猪儿,相反,她还装出有点舍不得给他的样子。看到妈妈这样,猪儿急得大喊大叫:“我要玩儿!我要玩儿!”看到火候已到,姜猪儿顺势将拼图给了猪儿。一向拒绝玩拼图的猪儿就这样对拼图产生了兴趣。不过,在玩的过程中,猪儿并未按照拼图的规则来玩,妈妈也不限制,任他自由玩。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玩拼图的游戏,并且在日后的游戏中收获颇丰。最后,姜猪儿得出一个结论:“我现在也想明白了,不是不可以引导,而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
  姜猪儿的转变起因于一场关于蒙氏教育的讨论。有位妈妈十分崇尚蒙氏教育,按照她的理解,蒙氏不主张打扰孩子,引导孩子也是一种打扰,如果给予孩子引导,就会妨碍他的自我发展。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并没有斩钉截铁地断定不能引导孩子,所谓的不能引导孩子,只是大家对蒙氏的理解有偏差而已。
  实际上,引导有着双层面纱,一层是它的“天使面”,可以帮助宝宝拓展探索范围与深度,增进亲子关系;另一层则是它的“魔鬼面”,让宝宝变成“机器人”,完全受父母控制,妨碍他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天使”与“魔鬼”之间的转换差别并不很大,往往取决于一个“度”的把握。
  如何让引导卓有成效
  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关于蒙氏教育的讨论中,有位妈妈坚持认为一定要废除引导,主张父母凡事都要听从宝宝的,甚至在宝宝专心玩耍的时候,最好连大气都不要出,免得打扰了他潜心探索。为了说明我的看法,我特意选择了蒙台梭利《发现孩子》里面的两段话——
  蒙台梭利在谈到教孩子练习穿脱衣服时这样写:“教师和孩子坐在一起,慢慢演示手指的动作,又做若干详细的分解动作,这样孩子们就能看明白了。”
  再比如,谈到踩钢丝的训练时,这样写:“教师先做练习,向孩子们展示怎么落脚,不用教师多说话,孩子们就跟着身后学习。开始只跟着几个孩子,教师演示完毕离开后,让他们自由练习。”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孩子们演示,但是并不对他们说:“小朋友们看好了,我们现在要踩钢丝(练习系扣子)了,不要画画了,把玩具放下,跟在我后面走。”所以,这种引导就是轻松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是非常科学的一种引导方式。
  要让引导卓有成效,父母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引导的合适时机
  当宝宝开始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行为时。
  当宝宝对某一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几乎天天乐此不疲时。
  当宝宝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心,但还没有完全进入情况时。
  2、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式
  悄悄地为宝宝的探索行为准备环境,让他很自然地融入。比如姜猪儿引导猪儿玩拼图的模式。
  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悄悄地渗透自己的一些方式,让宝宝模仿,或者给他一些提示与启发,拓展他游戏的范围。“我想这么玩!”“我要是……(把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会怎样呢?我要是……(继续描述更多的可能性)又会怎样呢?”这种方式给宝宝一种平等的感觉,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让他明白探索方式的多样性与可变性,帮助他开拓思路,想出更多的探索内容与方式。
  3、确定引导的内容
  在选择引导的内容时,父母一定要认真观察宝宝,找到他真正的兴趣点,围绕他的兴趣来确定引导的内容。比如,宝宝特别喜欢汽车,那么,父母就可以给他准备与汽车相关的环境、游戏。
  在关注宝宝兴趣点的前提下,可以引入相关的延伸拓展内容,让宝宝的探索范围进一步扩大。还是以宝宝对汽车的兴趣为例,除了提供跟汽车相关的环境与游戏之外,也可以将汽车的功能、部件等进行细分,从中拓展出更多探索的方向。比如,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那么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圆形的东西呢?如果我们想自己做一辆汽车模型,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制作车轮呢?怎样将一个不是圆形的东西变成圆形,又如何将大的圆形变小,小的圆形增大呢?毫无疑问,围绕这个车轮的话题,就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游戏。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其他文献
据《沈阳晚报》报道:申女士和丈夫都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家境非常殷实。申女士怕女儿程程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宠坏,就骗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说:“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我只供你读书,供你上大学,以后别想指望我!”  孩子不信,笑着对申女士说:“妈,不会是真的吧?你开玩笑的吧?”但申女士的话斩钉截铁。  从此之后,程程仿佛变了一个人,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原来只是中上等的成绩,竟然一跃
期刊
儿时的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除了父母的宠爱之外,还有哥哥姐姐的疼爱,一大家人都顺着我,养成了我的坏脾气。记得小时候跟哥哥姐姐打架,我总要打赢了才罢休。后来习惯了,父母凶我,我就顶嘴,父母打我,甚至会还手。有一次,妈妈发火了,瞪起眼睛恶狠狠地对我说:“你试试,你如果再动手打妈妈,天公爷爷会把雷打到你头上的。”我一听,被吓到了,还真相信了,以后下雨天都不敢出门,就怕被雷公打到,当然也不敢再打大人了。直到
期刊
1  假日整理书桌时,在一个绿竹翁的笔筒里,翻出一张纸,上面是儿子小润小时候一次反思时列出的“十一条保证”,字体还很稚嫩:  玩电脑必须向父母申请;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脸上不流露消极情绪;快乐地吃饭、学习;不抱怨生活;不自作主张;不坚持私欲,以大局考虑为主;懂得感恩;多做家务;真心对周围每一个人好;遵从父母要求指挥,不大声顶嘴。  大概是他五六年级的时候吧,这张纸条,有近半个学期的时间,曾经被贴
期刊
伟在县城一个很不错的企业上班,每天接送照顾孩子,妻子在上海做生意,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近两年形势很好。两人的儿子文文上小学五年级,成绩虽不拔尖,但也很稳定,一般都考90分左右,夫妻俩很是满意。  可是,一年前,两人离婚了。为了照顾文文的感受,他们没有告诉孩子,每当孩子问及妈妈,伟都骗孩子说妈妈工作忙。直到一年后,有一次儿子缠着他问妈妈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回来,他才眼含热泪跟儿子说明了真相。文文半天没
期刊
打架后儿子不敢出去玩,怎么办?  江苏泰州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5岁了,胆子特别小,前几天在外面玩耍时,和一个小朋友打架了,从那以后因为害怕那个小孩,就不敢出去玩了。我该怎样引导他呢?  答:孩子过于胆小、懦弱,一方面与孩子本身气质类型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和懒惰思想,自信心、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都会被压抑。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有安全感,但当他到
期刊
35年前,15岁的男生王永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在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在这个近乎奇迹的教育背后,父亲却坦承地说: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不管,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e从不检查作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是中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少年班,一直被看作培养天才少年的“神童班”。1
期刊
2013年7月,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开了一对父女硕博同时毕业的佳话。  女儿出生后,父亲就是站立在女儿身边的一棵榕树,给她挡风遮雨……  女儿说,我长大了,要成为父亲身边的一棵树,让他在累的时候有个依靠的肩膀……  我需要你来做  父亲唐利军毕业于华东农业大学,任武汉市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母亲李东,毕业于华东科技大学,是一家专业杂志的编辑。  夫妻俩本着“女儿要富养”,尽一切所能给女儿唐雨
期刊
以前我总是会对女儿兜兜说:走吧,我带你去旅行!但是,从青岛回来的那个晚上,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观点:  兜爸刚刚从后备箱搬出行李,兜兜就迫不及待凑上去,拖起齐胸高的大行李箱对爸爸说:“不用你管了!放着我来!”之后兜兜一手拖着行李箱、一手提着纸袋,虽有些沉重,但却铿锵有力地走在最前面。我忽然回想起每一次我们出行的场景,都是兜兜拖着全部行李,我拿着证件票据牵着她的小手。她不是我旅行的携带品,她是我最最重
期刊
2012年11期,本刊发表《呼吁!亟待建立儿童福利法》一文,意在支持法律界有识之士的呼声,促进创立儿童福利法;今年6月,南京发生的两名女童饿死案,再次证明了建立儿童福利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唯有法律完善,执法有力,才能切实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  案件回放:  2013年6月21日,南京市江宁区麒麟派出所社区民警王平元上门走访辖区居民乐某时,发现家中无人应答,乐某手机处于关机状态。王平元觉得
期刊
从上午开始,我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身边来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儿好像根本无法引起我的注意,我的心思全都在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一场家庭危机。  八点半,我刚刚开始工作,校易通就收到了班主任的留言:各位家长好,本班级有一个孩子感染水痘,正在积极隔离治疗,请各位家长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增强锻炼,合理饮食,避免不幸被感染。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通知,孩子患病是常事,体质好的孩子根本不会被影响,可偏偏
期刊